概述
年代: 1767
命名: Linnaeus
產地: 墾丁、蘭嶼
棲地: 岩石、珊瑚礁
尺寸: 7 cm
深度: 淺
名稱類別
【物種名稱】牛蹄鐘螺
【中文俗名】
【拉丁學名】Tectusniloticus
【命名者】Linnaeus,1767
【英文名稱】
【科屬分類】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原始腹足目、鐘螺科
外形特徵
貝殼殼型為圓錐牛蹄鐘螺
形。殼口內面有強烈的真珠光澤。口蓋為多旋性的角質。齒舌式為n-5-1-5-n。貝殼面上有顆粒狀或網狀雕刻,殼緣不呈稜狀突起,殼口內無一順著螺軸生長的溝。
分布範圍
習性環境
棲所環境低潮線至潮下線水深10公尺。主要是刮食岩石上的藻類。
(屬於貝類動物)
相關詞條
壁蜑螺 九孔鮑螺 侏儒鮑螺 深海透孔螺 不明透孔螺 鴨嘴螺 小草莓鐘螺 台灣錩螺 台灣鐘螺 草蓆鐘螺 彩虹錩螺 麻點鐘螺 三連鐘螺牛蹄鐘螺 血斑鐘螺
台灣貝類(二)
台灣貝類近600多種,台灣北岸及東岸的岩礁地型,離島由火山岩形成的蘭嶼,玄武岩所形成的澎湖群島貝類動物,這些岩岸潮間帶的貝類,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為潮間帶介於漲潮和退潮之間所海水淹沒的地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