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黃金寶螺貝殼長58-121 mm,貝殼大而重,呈卵形,殼底微膨,前後水管溝的上下兩端殼緣極發達。外唇齒比軸唇齒更大、更長,間隔更遠。殼表深橙色,殼緣淺灰白,殼底白色。在強光照射下,發出深桃紅色或金黃色的光澤。表面鍍有一層琺瑯質,極光滑或具有突起,體螺層長大,殼口狹長,在殼體背面的中央線上呈縫狀,共長度幾乎等於殼長。兩唇很厚向內卷,唇緣厚,邊緣具齒紋,無厴。成年個體的螺鏇部極小,一般埋於體螺層中,吻和水管都比較短。外套膜和足都十分發達,一般具有外觸角。生活時外套膜伸展將貝殼包被起來。寶貝的身體可以全部縮入殼內。
寶螺族中,黃金寶螺是佼佼者。不僅殼大形美,更為色彩瑰麗,光澤奪目,通常呈深橙色,殼緣灰白,在強光照射下,瓷樣表面能發出深桃紅色或金黃色的光澤,稱它為“奇異之光”,閃現神秘色彩,格外惹人喜愛,為世界上最珍貴的貝類之一,稱為“黃金寶螺”。完美、體大的黃金寶螺的價值超過一輛“賓士”車。
關於“黃金寶螺,廣泛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南太平洋的島嶼上,有一青年駕舟夜出捕魚,突遇狂風暴雨,人們猜測他已經遇難。可第二天,他手捧一枚金光閃閃的黃金寶螺安然歸來。原來當他被巨浪掀翻落入海中,絕望中被一絲光亮吸引,見到珊瑚叢中一枚卵形寶貝熠熠生輝。他雙手捧起,在寶貝指引下浮出海面。金黃的光亮驅走陰霾,天空驟然明亮,海面恢復平靜。人們驚訝他的勇敢和神奇,推舉他為島上的酋長,而黃金寶螺成為顯赫權威的象徵。
寶螺雖然品種繁多,數量巨大,但黃金寶螺,現在只有少量棲息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外側,依然奉為珍品。
習性環境
棲息地:8~10m深的海底,生活在熱帶、亞帶淺海中,常在潮間帶低潮線附近岩礁質的海底棲息,潮水退後,多隱人礁石塊的下面、珊瑚礁的空隙間和洞穴內,行動緩慢,怕強光,白天蟄伏在珊瑚洞穴或岩石下面,黎明或黃昏時外出覓食,是肉食性的種類。它們用齒舌捕食海綿、有孔蟲、藻類、珊瑚動物和小的甲殼類動物。
生長繁殖
雌雄異體,產卵季節多在3-7月,卵一般產在珊瑚洞穴,空貝殼及陰暗的地方。母貝產卵後並不離開卵群,仍臥伏在卵群上面刻意保護,直到孵化為止。
台灣貝類(二)
台灣貝類近600多種,台灣北岸及東岸的岩礁地型,離島由火山岩形成的蘭嶼,玄武岩所形成的澎湖群島貝類動物,這些岩岸潮間帶的貝類,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為潮間帶介於漲潮和退潮之間所海水淹沒的地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