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嵌松石珊瑚壇城

金嵌松石珊瑚壇城

清代金嵌松石珊瑚壇城,十七世紀西藏作品。此件壇城,高9.3厘米,長16.7厘米,寬13.5厘米,連蓋座全高25.1厘米。頂面以分層分形、切割整齊、色澤均勻的松綠石組成,中央是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四方以抽象符號象徵四大部洲,周圍再繞以一圈渾圓碩大的珊瑚串;金屬鍍金的周壁,以錘鍱技巧形成細膩的浮雕,卷枝番蓮紋上涌立各樣佛家珍寶,邊緣再以多種金屬細工烘托,如圓的金珠焊連成串、細扁金絲纏成細密的卷草紋等。

作品介紹

全器無論金屬工的繁密或珊瑚、松綠石的質材,均屬上乘之作。隨附著此件壇城的尚有一條白色織著暗花梵字的絲質長哈達,代表致贈者對受禮者的賀意與敬意。此物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目前盛裝此壇城的是只乾隆年制的精工皮盒,盒蓋內貼著一片白綾,綾上以滿、漢、蒙、藏四體字紀錄著一段重要的史事,即此壇城乃是順治九年(1652)時,由達賴五世從西藏經西寧、內蒙攜至中土,當年供於西黃寺中。

相關歷史

清代初期幾位皇帝深諳統御之法,所以他們會運用宗教的力量懷柔其它民族。以藏傳佛教而言,十七世紀前已是藏人共尊的信仰,且正傳播於蒙古部族間。清廷遂推波助瀾,在十七世紀後讓藏佛成為藏、蒙、滿族最普遍的宗教信仰,以維繫彼此間的和諧。此件壇城在這段宗教與政治互動中,便具有明顯的指標意義:一方面,清廷獲得藏佛達賴喇嘛的福佑,確定彼此的友好關係,連帶得到蒙族的向心力。另一方面,達賴喇嘛將黃教推向東方並普及化,且得到大清的認定,穩固了他在西藏政教的地位。

清廷對蒙藏進貢的資格,有嚴格限制。前藏的達賴喇嘛與後藏的班禪額爾德尼,來年流遣人入貢;察木多地方(昌都)的帕克巴拉胡土克圖,四年一貢;其它特定階級的人員亦可附隨入貢。年貢之外,每逢慶典,西藏宗教領袖們還有所謂“丹舒克”(原是長壽永生、久住世間的吉祥語,引申為慶賀禮)的貢獻。而順治九年與乾隆四十五年,達賴五世(1617年至1682年)與班禪六世(1738年至1780年)親自抵達京師,帶來更豐碩的獻禮,部分甚或是古老的聖物。展品中尚有多件出自章嘉胡土克圖,他是青海、內蒙古的宗教領袖,歷輩均與清室親近。其中三世章嘉胡土克圖(1716年至1786年)是清高宗在西藏事務方面的老師,參與各種寺廟修建、佛經翻譯、佛像製作、儀軌詮釋等事宜,在政治折衝方面也頗有貢獻。

金嵌松石珊瑚壇城高清圖片

金嵌松石珊瑚壇城 金嵌松石珊瑚壇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