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雞榮譽

野雞榮譽

要不是共和國脊樑噱頭太大,引起李承鵬的質疑,也不會爆出榮譽買賣的訊息;要不是樂嘉被曝學歷造假,也牽不出姜昆榮譽博士是個虛名。原來野雞榮譽在國內侵蝕已久,傳媒圈、文化圈、娛樂圈的名人都曾收到類似邀請,但對獎項實質卻分辨不清,有人以為“天賜褒獎”接受變了質的榮譽,也有人聰明地規避風險保護名人公信力,姜昆和倪萍皆稱曾有過被動獲榮譽的經歷,而且不是一次兩次。

傍明星原因

倪萍倪萍
娛樂新聞中少不了藝人被某單位封上“榮譽校長”、被某機構賜予“××榮譽稱號”的報導。不過這次倪萍這個“共和國脊樑”的頭銜壓得她喘不過氣。經媒體披露,“脊樑獎項”主辦方派獎有“兩套系統”,無償給名人明星們頒發“共和國脊樑”榮譽稱號的同時,邀請其他參會者收取3800元“參會費”,難道名人成了“活廣告”?
資深媒體人、《東方直播室》欄目主持人駱新接受記者採訪,解答疑問,他斬釘截鐵地表示,打著“榮譽”幌子斂財的頒獎典禮中國有很多,“目前國內沒有規章制度明確約束機構舉辦頒獎活動,但近些年頒獎斂財日趨嚴重。國家有關部門對頒獎做出限制,一些主辦方就開始打擦邊球,將頒獎改為‘授予××稱號’。”駱新說,前不久他還接到“中外名人基金會”邀請函,但看也沒看就丟進垃圾桶,“主辦方是草台班子,這些‘野雞榮譽’的斂財貓膩,圈內人心知肚明。先頒獎給社會關注度高的明星名人,炒作獎項知名度,接著或找廠商‘拉廣告’贊助,或向其他行業人士‘賣獎’,如此操作模式國內發展至少20年。”

明星傍原因

2011年07月22日記者採訪多位圈內一線明星經紀人,不知是否因為“脊樑”鬧出的是非,回應起“榮譽”“稱號”問題,他們大多不願正面回答。
一位多次上春晚的“小品笑匠”前經紀人承認:“曾收到邀請。”但現任經紀人卻回應:“從來沒接受邀請函。”一位出演名著翻拍劇的“實力派男演員”經紀人則回應:“我們只參加資質悠久的電影節,主辦方一看就不靠譜的活動,都以檔期排滿回絕。”
根據採訪經驗,娛記同行們表示,有些突如其來的獎項,讓藝人自己都稀里糊塗,北京同行鄭小姐就說:“有次我採訪女星獲得外國學院肯定,經紀人只知道邀請函上主辦方是誰,不清楚將得到怎樣的榮譽就敢接受,他們會覺得這個榮譽‘聽起來’很偉大,但卻忽略了獎項的水分。”
作家章詒(作品:《往事並不如煙》等)在微博上指出,雖倪萍被證實沒有花錢買“脊樑獎”,但她的確被“看上去很美”的獎項蒙蔽了判斷力,“儘管是‘被動’獲獎,問題是在名人光環下,他們對自己的真實成就有無一個客觀的自我判斷?面對如此榮耀又承載著巨大重量,也不想想自己是否符合實際?”

追星催生原因

街頭“傍名牌”的服裝店開了一家又一家,似乎生意還挺火爆,有人認這個“名牌”才會催生市場。西北大學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剛,昨日接受記者採訪,他認為“野雞榮譽”能長期生長,除了主辦方和明星有不可推脫的責任,民眾對名牌的崇拜也間接推波助瀾,“這些現象都是市場經濟作用下的產物,主辦方利慾薰心懈怠頒獎的嚴肅性,明星追逐名聲不負責任地接受榮譽,而不明就裡盲目追逐明星的百姓,糊裡糊塗給‘野雞榮譽’製造紮根的土壤。”
李剛解釋,對物質的崇拜讓社會浮躁,名人和明星得到公眾關注收穫利益後,希望得到聲譽上的進一步肯定,而“野雞榮譽”的主辦方發現這種心理,沒經過實質評選流程,給名人們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稱號。“比如現在很流行的‘榮譽市民’和‘榮譽教授’,很慶幸聽到小部分公眾發出質疑。發現名人們根本沒住在這城市,一學期沒教過幾堂課,撐不起這個頭銜。但明星效應下,那些不明真相的人仍會盲目跟風。希望大家擦亮眼睛。”

評獎活動亂象

亂象一:浮誇風蔓延。在當前的各類評獎中,以“中華”“中國”“世紀”命名的比比皆是、泛濫成災。
亂象二:拉大旗作虎皮,難辨虛實。在大部分評獎活動中,主辦方或多或少都會包括“中國××(行業)協會”等“大牌”單位,參與者難辨真偽。
亂象三:名人效應,請君入甕。在很多評獎活動中,經常加入某某明星、某某名人的名字。“如果沒這么多名人來抬身價,誰會去領這個獎?”網民評論。
亂象四:收錢發獎。有網民爆料,某協會評選的“誠信企業”獎,要求每家繳納4-20萬元。綜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