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簡介

幾千年來,美洲野牛是在北美大平原上居住的土著居民謀生的物質來源:牛肉可以充飢,牛皮可以做成帳篷及衣服,牛糞可以生火取暖,牛的腱、骨和角可以製成工具。史前期,野牛跳崖處是印第安土著居民一個最大的圍獵場。艾伯塔西南的箭獵山中的野牛跳崖處是北美最大、最古老,得到最完善保護的圍獵場,它包括圈牛區、屠宰區和加工處理場幾個部分。其中,圈牛區面積32平方千米左右,美洲野牛被圈到這裡後,即被趕下懸崖摔死。屠宰區內有一道約18米高的懸崖。從5700年前到19世紀中期,被趕下這道懸崖摔死的野牛不計其數,懸崖下白骨累累。今天,在11米左右深的存骨坑內仍然可以看見許多野牛骨骼。加工處理場是人們對野牛進行加工的地方。位於圈牛區附近,人們在這裡加工野牛。這裡遺留的一些土坑是專為貯存、燃煮食物而挖的,土坑周圍有用野牛骨壘成的骨牆。
歐洲人到達美洲時,美洲野牛分布在北美洲大部分土地上,曾多達6000萬頭,是平原印第安人的經濟支柱。後來向西移動的白人以任意屠殺美洲野牛為樂,許多印第安人與白人之間的矛盾即由野牛群的減少而引起。自然主義者為如此眾多的野牛之慘死而扼腕。到1900年前後,美洲野牛已趨絕跡。由於加拿大艾伯塔省艾伯塔山的“牛急跳崖處”完整保存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狩獵古蹟以及懸崖下古老的加工遺址,1981年,“牛急跳崖處”(又名野牛澗)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予以保護。1990年,加拿大政府在此建立了“森林野牛國家公園”。國家公園成立後,北美野牛才慢慢開始得以恢復,數量開始慢慢增多。
歷史

第一位考察此地的考古學家是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朱尼斯·博爾德,1938年開始對此地進行第一次發掘,隨後九年的發掘讓我們對此地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聚集盆地位於懸崖的西邊,是一處方圓40平方公里的積水盆地,是廣闊的草場地帶。盆地里有充足的水源和各種各樣的青草,在冬天到來之前都是綠油油的。石塊堆積在兩旁,追逐巷道幫助者將野牛逐向懸崖。現今仍可在盆地看到綿延14公里長的巷道,由無數小石堆標誌著,懸崖西面10公里處有500多個石堆,人們在這裡生火和編織毛毯,這些石堆還為野牛形成一條通向懸崖的小路。狩獵開始前,經過訓練的年輕人會學走失的小牛的叫聲來引誘牛群跟隨自己,當牛群靠近了追逐巷道的入口處,年輕人會圍在牛群後面,揮動長巾,大聲叫喊,恐哧牛群。牛群跑至懸崖前往往收不住腿,隨著慣性跌入崖底。從5700年前到19世紀中葉,曾有無數的野牛被聚集到10-18米的懸崖邊。今天在懸崖底部到處是野牛的屍骨。懸崖附近是屠夫們的營地遺址。在方圓1公里的範圍內星星點點地散布著出貯肉窖和灶坑遺蹟,當地人製作的肉干可保存幾年時間。
解說中心

場景再現

在國家公園的管理下,北美野牛的數量逐漸達到了5000多隻,一個瀕臨滅絕的種群漸漸得到恢復,對“牛急跳崖處”進行檢查時,突然發現懸崖下有一具野牛的屍體,管理人員非常詫異,已經有一百多年沒有野牛在這裡跳下了,好在只有一隻牛死亡,公園只好解釋是意外。然而,2002年,先後發現了三隻野牛墜下懸崖死亡,還有被狼、狐、熊啃食的痕跡,公園管理人員立刻緊張起來,管理人員懷疑是有人盜獵抑或是有人模仿印第安人重複那古老而殘酷的遊戲。公園增派了警力,密切注視“牛急跳崖處”的動態,但是結果顯示一切正常,並沒有可疑的人搞惡作劇。
2003年至2004年,同樣有幾隻野牛墜下懸崖死亡,管理人員也在猜疑是否是野牛自殺。公園管理人員不相信。唯一的可能就是北美狼,因為它是一種很狡猾很兇殘的動物。可能是狼把野牛驅趕上懸崖,迫使它們墜崖死亡,然後再下去享受美味牛肉。但是在“牛急跳崖處”很少發現狼的蹤跡,更沒有人見過狼驅趕野牛上懸崖;再說,古老的石頭巷道已經殘缺,許多地方已經缺口斷裂,功能已經喪失殆盡。公園管理人員百思不得其解。2005年2月,公園管理人員在“牛急跳崖處”通道的多處地方安裝了監視攝像裝置,決心揭開野牛墜崖之謎。終於,當一隻野牛進入畫面時,後面尾隨的果然是一群北美狼。古老的石頭巷道雖然殘破,但野牛進入巷道後,那些缺口和岔道反而迷宮般迷惑了野牛的方位感,野牛有缺口就鑽,有巷道就沖,由於野牛的奔跑是一直向前,最終它衝上懸崖,想“剎車”已經來不及,一個趔趄就栽了下去。看見野牛栽下去了,狼群迅速撤退。
看見攝像畫面的管理人員大吃一驚,沒想到這古老的遺蹟竟然還能發揮作用,更感嘆北美狼居然會利用“牛急跳崖處”獵殺野牛。大部分動物專家認為,北美狼是印第安人利用“牛急跳崖處”獵殺野牛的見證者,當年印第安人在懸崖下宰殺野牛時,它們也時常觀望分得殘羹剩骨,印第安人數千年的演示讓它們“看懂”了這場的奧妙,實際上每年狼都在利用“牛急跳崖處”獵殺野牛,只不過數量太少而被人們忽視;另一些動物學家認為,也許是偶然行為,隨著公園野牛數量的增加,狼在追逐野牛時偶然將野牛逼上“牛急跳崖處”,是一種無意識行為。公園管理高層會同動物學家認為這種現象屬於狼的正常獵殺範疇,其每年幾頭野牛墜崖的數量不足以對野牛種群構成威脅,因此並沒有關閉“牛急跳崖處”,但是他們將密切注視北美狼的動向,一旦墜崖的野牛數量達到警戒數量,他們將採取一定措施進行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