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介紹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前身為始建於1892年的“寬仁醫院”。醫院現有床位1200張,年門診量70萬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2萬人次。擁有價值2億多元的現代化醫療儀器設備,有54個臨床、醫技科室。重慶藍天醫院皮膚科先後派出諸多醫療學者、專家前往河南人民醫院參觀學習,並積極參加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各類皮膚培訓班;拓寬皮膚衛生工作思路,更新皮膚保健知識。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定期指派專家到藍天醫院皮膚科做教學查房、示範手術及疑難病理會診等技術方面指導;及時向藍天通報專業技術發展信息,並積極幫助藍天醫院開展和引進了多項新技術、新項目。
醫院現有在職教授、副教授224人,有博士學位點25個,碩士學位點27個,並設有臨床醫學博士後流動站;有博士、碩士生導師100餘名,每年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150餘名。有一批國家“百千萬”人才計畫第一、二層次人選、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等知名專家。
醫院是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下設9個專業組。重慶醫科大學病毒性肝炎研究所、重慶醫科大學超聲工程研究所、超聲影像學研究所、國家教育部與重慶市共建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設在本院。傳染病學為國家級重點學科,有婦產科學等12個重慶市重點學科、重慶市肝病治療研究中心等9個市級醫學中心。
作為中國西部歷史最悠久的醫院之一,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正全力打造成為重慶CBD標誌性城市醫院,並正規劃建設江南國際醫院,向國內一流醫院的目標邁進。
歷史沿革
一、1883年西醫初入重慶,克魯斯重慶行醫受挫1883年,衛理公會教徒立教派教會在中國西部一方面從事傳教工作,一方面開始從事西方醫療工作,並首派克魯斯(G.B.Crews)醫生來重慶開展西醫。他從上海花了兩個星期才到宜昌,從宜昌座船又花了40天才到達重慶朝天門。那時國人剛開始同外國人接觸,還很封閉,婦女和兒童都害怕和躲避外國人,有的人還把女人關在家裡。那時重慶城裡有4家中藥鋪,克魯斯看到他們把中藥免費發給窮人,還有些富裕人家也在門口給窮人發中藥。到了12月份,他在一外中國人的幫助下開了一個西醫診療所,但當時國人對西醫西藥不了解,讓克魯斯為難的是藥物沒法控制,病人要么在藥物還沒起作用時就停止服藥,要么就把幾天的藥一次就服完,讓克魯斯醫生毫無辦法。在1884年克魯斯醫生一年共治療了700病人,但到了1886年,由於爆發了反帝鬥爭,克魯斯被命令離開,從此他再也沒有回到重慶。
二、馬加里醫生積極籌辦,重慶第一家醫院落成
1891年重慶開埠,開始容許外國人到,重慶打折、傳教。這年秋天,衛理公會又派美國人馬加里醫生(Dr.Games.H.Mecaitney)和一名英國倫敦傳道會的醫生來到重慶開展醫療工作。馬加里醫生是一個具有超強意志力的人,精力旺盛,很有責任心,他一到重慶,就跟當地老百姓學說中國話,一邊用教會資助的錢積極籌辦醫院,一邊開展醫療工作。並將所得收入全部用於改善醫療條件。在他的多方努力下,一座嶄新的醫院於1892年10月落成。於10月2日舉行落成典禮,邀請了當地的政府官員,但沒有人敢來參加典禮。這座醫院四棟中國式建築,是當時中國最漂亮的醫院。設有一間普通病房,兩間私人病房,有藥房、換衣間、廚房和食堂各一間。這就是醫院最初的雛形--寬仁醫院。
三、醫院第一年發展良好,開始培養中國醫學生
醫院開業後,逐漸與地方官員變得友好起來,他們開始送士兵來醫院治病。老百姓也逐漸適應了西醫療法。這一年醫院為滿足病人需求,在醫院不遠的石板街(今夫子池一帶)開設了門診部,除星期三外天天應診,並在管區內開了三個門診診所,一個每周去應診一次,另外兩個每月去應診一次。醫院有內科醫師、外科醫師、牙科醫師、教師以及建築師和管理人員。四個學西醫的學生在四個精通漢語的導師指導下學習解剖學和心理學等基礎醫學知識,並希望他們通過四五年的學習,您成為一個治療普通病人的醫生。
1892年共收治男病人320人,女病人24人,做大手術113人次,小手術217人次,補牙5人次,拔牙122人次。門診收入242.01美元,住院病人收入(含一伙食費)409.13美元,到1893年總收入達到1000美元,除去支出還節餘200美元。另外天主教的神父、地方道台中的一些朋友也為醫院捐獻了款項。
四、克絲薩克小姐來院做護士,醫院收治第一個產科病例
1895年,塞迪.克絲薩克小姐(miss.saddie.kissack)從美國來到寬仁醫院當護士,她既是護士,又是護士長和福音傳教士,後來她成為馬加里院長的夫人,她是一個善於理家的賢內助,又很會處事,很快就成了同事們的朋友。
在1896年前,醫院裡只有一個醫生幫助馬加里院長工作,這年秋天,沃爾西醫生來院幫助馬加里醫生,可是不幸的是他妻子身患重病,他不得不於次年離開醫院回國。這令所有人都感到遺憾。
1896年女病人增加到83人,並收治了第一個產科病例,中國婦女第一次走進外國人辦的醫院生產,這對於外國醫療機構來說是多么偉大的勝利啊。隨後醫院的聲望不斷提高,來院治病的人越來越多,1896年住院病人達到592人,門診病人達到17116人次。
五、三個醫學生畢業留院當醫生,兩個門診部遭暴動摧毀關閉
1897年,三個醫學生畢業了,醫院為他們進行了畢業典禮,發給了畢業文憑,並把三個學生全部留下來參加基督教的醫療工作。其中廖煥庭被派到了合川的門診部工作。
但醫院在1898年和1899年受到了暴動的影響,由四川東部爆發的動亂波及到重慶,在江北特別兇猛,從1898年三月爆發,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在這之前,馬加里每周都要到江北去出診,並在1897年8月租了一個小鋪子作門診部,但被老百姓組織的暴動摧毀。1899年3月,與馬加里一起工作的中國朋友以他的名義租了一個地方交給教會作診所用。馬加里派了兩個傭工去照管,一個姓王,一個姓唐。一天早上他們被一群手持長矛棍棒的暴民拉出去痛打,姓唐的傭工被打死,屍體被扔到了城牆外,次日才被發現後埋葬。動亂持續了一個月,八個月後才恢復平靜。
在合川也發生了暴動,馬加里常到那裡去應診。而第一批畢業生廖煥庭是常駐那裡,暴動前他每年接診一萬人,暴動後被迫關閉,後來再也沒有重開。廖煥庭在重慶開了一個藥鋪,1926年醫院成立董事會後,他一直是董事會成員。
1889年,O.F荷爾醫生來到醫院,在1990年馬加里休假期間接替醫院的管理工作,但在1903年不幸去世。1905年,C.W弗雷曼醫生、護士孫達爾、護士研究生克納卜先生、藥劑師莫塞爾來到1醫院工作,馬加里的兒子利羅依也曾負責過藥房工作,但他們都工作一段時間就轉到其他地方去工作了,仍然留下了馬加里這個醫院的精神支柱。
1902年,在“婦女國外傳教協會”的主辦下,由美國人甘博夫人捐資5000美元建造的甘博紀念醫院開業,這是一所專門為婦女兒童服務的醫院,中文名稱叫“寬仁女院”。1903年7月,一家嶄新的專為男病人治病的醫院落成,這是一座三層高的十字形建築,三面有走廊,這是當時中國最漂亮的建築。工程造價10000美元,沒有借貸,主要由美國朋友和對醫療事業有興趣的人們的慈善心和慷慨資助建成。
七、馬加里倡導成立重慶紅十字會,劉伯承來院接受眼科手術治療
1909年,馬加里院長從美國回重慶,帶來了一名藥劑師和一名男護士。並為醫院買來一艘機動船、一台發電機、
一台抽水泵和一台鍋爐。以保證病人用水、取暖、蒸飯、消毒和業務生活照明。這時的醫院已初具規模。
1910年,,馬加里院長倡導成立重慶市紅十字會,革命黨人楊滄白表示贊同,由商界領袖李湛陽出面號召,巨紳魏國平以經營畫社集資相助,廖煥庭、李靚碸、楊滄白地組織籌備會,呈請巴縣府劃撥臨江門給孤寺為會址。1911年3月,呈報清朝紅十字總會核准,重慶紅十字分會正式成立。
1911年秋,成都爆發推翻清王朝的起義,並迅速擴展到整個四川,除馬加里外,所有的傳教士被命令回國,寬仁女院關閉,男院爆滿,馬加里院長單獨地工作著,直到1912年5月歐文醫生從蕪湖總醫院來到重慶同馬加里一起工作。但兩年後又到了成都。
1916年,護國軍將領(後來成為共和國元帥)劉伯承在討伐袁世凱的酆都戰役中眼睛負傷,經過長壽來到寬仁醫院醫治,馬加里為他實施無麻醉眼科手術獲得成功。在手術中劉伯承忍受痛苦的堅強精神深深地感染了馬加里,手術結束後,他對劉伯承豎起了大指母,誇他是真正的將軍。這年馬加里從布道團退休,弗雷曼醫生接替他管理醫院,不久因無力支撐繁重的醫療工作,醫院再度關閉。
八、西拉庫斯大學學生重開醫院,寬仁高級護士培訓學校建立
1920年,美國西拉庫斯大學學生戈登.霍普訪問中國,在重慶看到這座閒置的醫院,並向學校寫了重新開辦醫院的建議報告,得到了學校和教會的批准,於是,成立了中國西拉庫斯分部,醫院重開,取名中國西拉庫斯綜合醫院,中文仍稱寬仁醫院。
1922年戈登.霍普新婚並把他年輕的新娘帶到了重慶,期間先後5院工作的還有醫生沙頓,護士麥克寧和理察森,秘書海倫以及藥師布蘭查德。他們首先對醫院的房屋進行了整修和改建並加添了地板。把石板街的藥房改成了門診部。不幸的是由於戈登妻子生病,而不得不暫時離開崗位,由沙頓醫生接替他的工作,直到1925年沙頓醫生才離開醫院回家休假。
1924年,在護士麥克寧和理察森的特別關注和積極籌備下,建立了專門培訓護士的“私立寬仁高級護士培訓學校”。該校於1926年在中華護理協會註冊,直到1937年初才完成中央教育部的註冊手續。
九、金初銳積極培養中國醫生管理醫院,李之郁出任院長醫院建設發展迅猛
1925年11月,馬克思.金初銳醫生結束了在成都的語言訓練後來到醫院接替了沙頓醫生的工作。他認為外國醫生不能長久在醫院工作,必須由中國人來管理醫院。他任職不久,就先後聘請由北京協和醫學院和華西協和醫學院畢業的中國醫生來院工作,並選派一些醫生到北京、成都進修培訓。兩個青年人被培養成為實驗技術員,並建立了重慶市第一個醫院化驗室。
1926年醫院成立了董事會,金初銳任醫務主任,1927年回國期間李之郁接任,同年10月金初銳返院積極籌備重新開設了女院。1932年金初銳用給政府官員當家庭醫生和看病的收入,加上美國朋友和地方上的捐款為醫院購置了第一台X光機和一台發電機,到1936年,中國醫生已發展到8人,醫院的年預算達到10.5萬美元。年住院病人1360人次,年門診52000人次。並重新修了女院。1938年1月1日,男、女院正式合併成為重慶衛理公會聯合醫院,對外仍稱寬仁醫院。
十、抗日戰爭期間醫院搬遷至歌樂山,人民政府接管後改建成川東醫院
男女兩院合併後,醫院有200張床位,15名中國醫生,併購置了第一部小車供出診使用。
1939年初,抗日戰爭打亂了醫院的正常工作秩序,醫院奉命疏散,院內留有一支急救隊,陳家灣男子中學設立了一支手術隊,第三支醫療隊社在歌樂山上。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醫院提寫了院名。歌樂山上有供150名病人住院的生活設施,大部分病人在城內通過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贈送的救護車轉送到歌樂山治療,外科手術隊主要收治空襲傷員。抗戰結束後醫院遷回戴家巷。
1948年醫院重修了門診部,眼、耳鼻喉科合併為沙眼防治所。並成立了中心供應室、入院處、特別營養室。藥房已能自制無菌注射液。
1950年6月,醫院董事會向川東行署寫了報告,要求教會與川東行署協辦寬仁醫院。
1950年7月達成協定,原因改稱川東協辦寬仁醫院。
1950年12月29日,重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任命楊朝忠為軍事代表,宣布正式接管醫院。政府接管後,積極籌備組建新型醫院,1951年1月15日,川東醫院成立。
領導班子
院長:任紅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側重負責人事、財務、學科建設工作; | |
黨委書記:王大剛 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側重負責組織、宣傳、統戰及離休人員管理工作; | |
黨委副書記:彭隱平 分管紀律檢查、檢查審計、行風建設、對外聯繫、團委、工會及離退休科工作; | |
副院長:張玲 分管臨床醫療、護理、藥品、體檢中心、保健科及醫保工作; | |
副院長:劉繼智 分管後勤(保衛)、院辦(日常行政)工作; | |
副院長:梅浙川 分管設備、醫技科室(放射科、同位素室、超聲科、檢驗科、病理科)及信息化建設工作; |
科室介紹
呼吸內科重慶市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開設床位70張,呼吸重症監護室(RICU)床位7張,進口呼吸機8台。擁有教授5名,博士生導師3名,副教授4人,中、青年技術骨幹均具有博士學位。擁有最先進的電子氣管鏡、耶格大肺功,最先進的PB840、Drager4、Drager2等呼吸機。主要從事對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是重慶市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呼吸危重症醫學研究中心”所在地。
技術特色:呼吸系統危重病症的搶救及機械通氣的科學運用;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病的防治及洗肺;肺癌的早期診斷及局部介入治療;難治結核的藥物治療及介入治療等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消化內科
重慶市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系重慶市肝病治療研究中心核心科室,重慶市胃腸動力障礙疾病診療中心。擁有床位42張,知名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6名,擁有環境良好設施齊備的各種檔次病房,設有胃鏡室、超聲內鏡室、內鏡介入治療室、胃動力室、腹水回輸室、B超室、人工肝室以及消化實驗室,主要從事消化系統各種疾病的診治。
技術特色:擅長肝硬化晚期各種併發症,上消化道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急危重症的搶救治療。對無痛苦胃鏡檢查、食道靜脈曲張結紮治療、息肉摘除、取異物、食道氣囊擴張、胃食道動力及胃食管24小時PH監測、腹水濃縮回輸、血漿置換、肝穿活檢、B超下肝癌的介入(射頻及酒精注射)治療、膠囊內鏡、超聲內鏡等特殊檢查有豐富的經驗。在晚期胃腸腫瘤、肝癌、胰腺癌粒子刀治療方面具有領先優勢。
骨科
重慶市重點學科,現有正、副教授4人,所有中青年醫師均為研究生以上學歷,其中博士學位3人。擁有最先進的關節鏡系統、椎間盤鏡系統、等離子刀手術系統、手術顯微鏡、“C”型臂電視X線機及移動X線攝片機等設備。
技術特色:對發生在老年患者的骨折及骨病有豐富診治經驗和獨到的治療手段。在骨科微創治療技術方面有顯著特色,率先開展並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的微創新技術多項——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經皮穿刺脊柱後凸成形術、經皮穿刺椎間盤髓核成形術、經皮骨成形術、肌腱打孔術等。
中醫科
擁有國家級名中醫1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2名,中級針灸技師2名。主要從事各類疾病的中醫治療。
技術特色:以中西醫結合為特色,臨床常見內科疾病療效明顯,對心血管疾病、脾胃肝膽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及一些疑難雜病的治療也獨具優勢。針灸理療治療室優勢突出,對面癱、腦血管薏外後遺症、骨質疏鬆、骨質增生、失眠等慢性病和帶狀皰疹、痛經、盆腔炎等急性發作的疾病都具有很好療效。
普通外科重慶市重點學科。系“重慶市青年文明號”和“重慶市巾幗文明崗”。擁有病床70張,教授、副教授以上醫師10餘名。有胃腸、肛腸,血管,腹壁、乳腺、甲狀腺及胰腺3個專業組,主要從事普通外科各種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常規開展胃腸道、肛直腸手術,甲狀腺、乳腺及胰腺手術,周圍血管疾病中各種動、靜脈的手術。
技術特色:擅長消化道疾病、乳腺疾病及血管疾病的微創治療;各種消化道腫瘤以及乳腺癌的國際化規範治療;電子結腸鏡的診斷與治療。
腫瘤科
集腫瘤學醫療、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腫瘤專科治療基地,人才濟濟,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積極開展腫瘤臨床和相關基礎研究,曾先後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技攻關項目。主要從事腫瘤化療(中晚期腫瘤聯合化療、術後/放療後的輔助化療、術前/放療前的新輔助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介入治療、熱化療、生物免疫治療等。
技術特色:結合國內外研究的新進展,制定了一系列腫瘤化療的優選方案和綜合治療策略,對肝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肺癌、惡性淋巴瘤、食管癌、胃癌、宮頸癌、卵巢癌、精原細胞瘤、腎癌、前列腺癌、頭頸部腫瘤等治療效果突出,顯著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率先推行“腫瘤綜合治療首席專家負責制”和“腫瘤診療方案優選制”,真正實行腫瘤綜合治療的規範化、個體化原則。在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方面,患者及其親屬具有完全的知情權和最終決定權。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DepartmentofOtolaryngology-HeadandNeckSrugery)前身是原寬仁醫院五官科,建於上世紀40年代初期,當時由全國著名耳鼻咽喉科專家、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呂鍾靈教授擔任首屆科主任。從建科至今已有60餘年歷史,目前有40張床位,由美國南加利副利亞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留學歸來的博士駱文龍教授(碩士導師及博士導師)主持全科工作,開展了各項高難度手術。該科技術力量雄厚,醫師學歷結構合理,碩士、博士研究生占80%以上。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是集醫療、臨床、教學和科研於一體的專業性極強的科室。
專家介紹
李小鳳,女,1974年2月生。1998年畢業於武漢同濟醫科大學(本碩連讀),獲碩士學位,2007年獲得神經病學的博士學位,留美學者。先後在重醫大附二院心內科、消化科、內分泌科、肺科、血液科等科室輪轉,掌握了內科常見病、內科急症的診斷、鑑別診斷及處理,為從事神經內科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內科學基礎。定崗於神經內科後,從事神經內科病房、門診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10年來,一直從事臨床一線工作,踏實、虛心學習,認真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以及對藥物的療效,積累了一定的臨床經驗。對神內科的腦血管疾病、顱內感染、周圍神經疾病、錐體外系疾病、肌肉疾病、頭痛、失眠等均有一定的診治經驗,其中最擅長的是腦血管疾病的診治。在工作之餘,能利用自己英語較好的優勢,閱讀英文文獻,追蹤神經內科領域發展的新動向,主持並參與院級、市級、國家級課題,發表科研論文10餘篇。張志敏,女,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科學博士後。1986年畢業於重慶醫科大學,1991年獲醫學碩士學位,1999年獲重慶醫科大學醫學科學博士學位,2000-2002年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博士後研究。1986年畢業以來,在重慶醫科大學兒童醫院神經內科及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先後從事住院醫師(講師)、主治醫師及副教授(副主任醫師)臨床及教學工作,因而對成人及兒童神經系統疾病包括腦血管病、癲癇、周圍神經病及各種原因癱瘓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嫻熟的操作技術,尤其在神經電生理檢測腦電圖結果分析及周圍神經閏診治等方面有獨到見解。作為主研人員之一,完成全國小兒神經傳導檢測結果臨床標準的制定工作。此外,對睡眠障礙也有一定見解。在科研方面,治學嚴謹,思維敏捷,捕捉信息能力強,實驗技術覆蓋面廣,操作能力強。先後在國外刊物及“中華”系列雜誌等國核心心期刊上發表論著18篇,完成國家級、省級、校級課題總計5項。本人對病人熱情,為病人所急所想,竭誠為人民服務。
主要成果
醫院科研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863計畫”、“973計畫”預研究和子課題等各級課題380餘項,共獲得科研經費3367萬元。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科技獎68項。主辦了《中華肝臟病雜誌》、 《臨床超聲醫學雜誌》及《肝博士》 。
就診路線
1、如果坐船到達朝天門,您可乘坐公交103路、114路、215路到臨江門下(臨江路76號);2、如果乘坐火車到達菜園壩,您可乘坐公交112路、130路、862路到臨江門下(臨江路76號);
3、如果乘坐長途汽車到達汽車北站,您可乘坐公交602路、601路到解放碑下,或是乘坐111路、132路到臨江門下(臨江路76號)。
4、如果從龍頭寺火車站到醫院,您可以乘坐105路、601路到臨江門下(臨江路76號);
5、如果從成都方向到重慶,您可以在陳家坪乘坐139路到臨江門下(臨江路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