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朝萬曆年間(1593-1597),由河南來渝穆斯林馬文升倡議,經穆斯林民眾集資興建,占地3300平方米,坐西朝東,大殿阿文金碧輝煌,房頂琉璃彩瓦,古樸莊嚴,氣勢雄偉壯觀。
歷史變革
1939年毀於日機轟炸。1943年,由中國回教救國會發起,在原址上簡易重建,作為陪都清真寺。同時該寺依瑪目丁歧山阿訇主動提議讓賢,聘請著名的馬松亭阿訇擔任陪都清真寺教長,並舉辦經學班以培育人才。此時王靜齋阿訇也在大殿旁耳房潛心翻譯《古蘭經》。清真寺不僅是宗教活動場所而且是伊斯蘭文化薈萃之地,原有“開天古教”、“惟主獨尊”、“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等匾額。現存有清代傳承下來的香爐等文物。解放後,政府多次撥款對清真寺進行了維修。
1993年,借改革開放之際,重慶市伊斯蘭教協會與重慶渝亞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達成聯合開發,進行改建,1996年建成總面積10000餘平方米的穆斯林大廈。它是一幢多功能綜合性大廈,集宗教活動場所、清真餐飲、寫字間、賓館、商場等。整幢大廈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在繁華市區,獨樹一幟,為山城增添了一個新的人文景觀。
建築特色
清真寺禮拜大殿位於大廈頂層。綠色穹窿,銀色星月,花園式的屋頂及周圍四座班克樓,極具伊斯蘭建築風格。留有宗教用房1000餘平方米,包括大殿、水房、會議室、接待室、經書閱覽室、辦公室、阿訇室。是國內外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禮拜大殿面積300平方米,全用綠色地毯鋪墊,婦女禮拜處用屏風隔開。四周採用鋼樑支撐,殿中空間無柱頭遮擋;有採光圈樑,大型窗戶綠色帷幕垂吊;正中建拱型壁龕,用阿拉伯文恭寫《忠誠章》;右側米黃色虎圖白樓一座,旁邊放置經書和大香爐;加以壁燈和吊燈的裝飾,整個大殿顯得寧靜、莊嚴、神聖。
重慶市有兩處回民公墓達80畝。公墓里有備有製冷設備、塔布匣、備用經井(墓穴)等,可以完整為穆斯林提供殯葬服務。由於清真寺加強管理、做好工作、次序井然、成績突出,1998年被中國伊斯蘭教協會評為“全國模範清真寺”。2000年被評為重慶市“五好宗教活動場所。
現有五位阿訇,丁肇岐
溫厚成、沙仁齋、馬雲峰、周靖、馬武達、忽顯穆。正常開展宗教活動。
教長:馬雲峰哈吉
伊瑪目:忽顯穆阿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