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魚尾草、醉魚兒草、樚木、鬧魚花、癢見消、四方麻、陽包樹、魚鱗子、藥桿子、驢尾草、羊尾巴、防痛樹、雞公尾、毒魚藤、鯉魚花草、藥鰻老醋、野巴豆、老陽花、蘿蔔樹子、藥魚子、土蒙花、花玉成、四棱麻、羊飽藥、羊白婆、金雞尾、洞庭草、白皮消、鐵帚尾、紅魚波、紅魚皂、鐵線尾、四季青、白袍花、糖茶、水泡木、雉尾花、樓梅草、魚泡草、魚藤草、洋波、魚背子花、一串花、狗頭鷹、紅魚魺、魚白子花、野剛子、魚尾子、魚花草、毒魚草
分布區域
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入藥部位
莖葉。
性味
味辛、苦,性溫,有毒。
功效
祛風解毒,驅蟲,化骨鯁。
主治
痄腮,癰腫瘰癧,蛔蟲病,鉤蟲病,諸魚骨鯁。
相關配伍
1、治痄腮:醉魚草15g,楓球7枚,薺菜9g。煮雞蛋食。(《湖南藥物志》)
2、治瘰癧:醉魚草全草3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3、治鉤蟲病:醉魚草,首劑15g,後逐日增至150g。水煎,於晚飯後及次晨飯前分服。療程5-7d。(南藥《中草藥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口服不宜過量,否則可產生頭暈,嘔吐,呼吸困難,四肢麻木和震顫等毒副反應。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切碎,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1-2.5m。樹皮茶褐色,多分枝,小枝四棱形,有窄翅。棱的兩面被短白柔毛,老則脫落。單葉對生;具柄,柄上密生絨毛;葉片紙質,卵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8cm,寬1.5-3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具稀疏鋸齒;幼葉嫩時葉兩面密被黃色絨毛,老時毛脫落。穗狀花序頂生,長18-40cm,花傾向一側;花萼管狀,4或5淺裂,有鱗片密生;花冠細長管狀,微彎曲,紫色,長約15mm,外面具有白色光亮細鱗片,內面具有白色細柔毛,先端4裂,裂片卵圓形;雄蕊4;花絲短,貼生;雌蕊1,花柱線形,柱頭2裂,子房上位。蒴果長圓形,長約5mm,有鱗,熟後2裂,基部有宿萼。種子細小,褐色。花期4-7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2700m的山坡、林緣或河邊土坎上。分布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鑑別
小枝呈四稜柱形,表麵茶褐色。幼枝具密被黃色星狀毛及鱗片。葉對生,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表面淺黃棕色,先端尖,基部楔形或鈍圓,全緣或有疏鋸齒,質脆易碎。花序穗狀,長7-20cm,花冠4裂,呈暗棕色。氣微,味微苦。
藥理作用
1、殺昆蟲作用。
2、抑菌作用。
現代套用
治療支氣管哮喘。
相關論述
《綱目》:“醉魚草,花色狀氣味並如芫花,毒魚亦同,但花開不同時為異爾。按《中山經》云:熊耳山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曰葶菀,可以毒魚,其此草之類歟?”
附註
醉魚草花、醉魚草根亦供藥用。醉魚草花有祛痰、截瘧、解毒的作用,主治痰飲喘促、瘧疾、疳積、燙傷,孕婦禁用;醉魚草根有活血化淤、消積解毒的作用,主治經閉、血崩、症瘕、小兒疳積、痄腮、哮喘、肺膿瘍,孕婦禁用。
唇形目百科(二)
唇形目(學名:Lamiales),也被稱為玄參目(學名:Scrophulariales),是一類雙子葉植物,有木本和草本,其中玄參科常含有生物鹼和甙類。 |
馬錢科·醉魚草屬
醉魚草屬,馬錢科,約100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我國約40種,產西北、西南和東部,有些供觀賞用,有些可毒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