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犀欖

木犀欖

木犀欖,又名油橄欖(俗稱)、齊墩果(酉陽雜俎)、洋橄欖、棕欖樹(商品通稱)。常綠小喬木,高可達10米。可能原產於小亞細亞,後廣栽於地中海地區,以西班牙、義大利、希臘、葡萄牙、摩洛哥及阿爾巴尼亞為集中產地,現全球亞熱帶地區都有栽培。木犀欖油含有多種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各種微量元素,可減少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發病率。果可榨油,供食用,也可制蜜餞。

基本信息

植物形態

木犀欖木犀欖

常綠小喬木,高可達10米;樹皮灰色。
枝灰色或灰褐色,近圓柱形,散生圓形皮孔,小枝具稜角,密被銀灰色鱗片,節處稍壓扁。
葉片革質,披針形,有時為長圓狀橢圓形或卵形,長1.5-6厘米,寬0.5-1.5厘米,先端銳尖至漸尖,具小凸尖,基部漸窄或楔形,全緣,葉緣反卷,上面深綠色,稍被銀灰色鱗片,下面淺綠色,密被銀灰色鱗片,兩面無毛,中脈在兩面凸起或上面微凹入,側脈不甚明顯,5-11對,在上面微凸起;葉柄長2-5毫米,密被銀灰色鱗片,兩側下延於莖上成狹棱,上面具淺溝。
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長2-4厘米,較葉為短;花序梗長0.5-1厘米,被銀灰色鱗片;苞片披針形或卵形,長0.5-2毫米;花梗短,長0-1毫米;花芳香,白色,兩性;花萼杯狀,長1-1.5毫米,淺裂或幾近截形;花冠長3-4毫米,深裂幾達基部,裂片長圓形,長2.5-3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鈍或銳尖,邊緣內卷;花絲扁平,長約1毫米,花葯卵狀三角形,長1.8-2毫米;子房球形,無毛,花柱短,長約0.3毫米,柱頭頭狀,2裂。
果橢圓形,長1.6-2.5厘米,徑1-2厘米,成熟時呈藍黑色。
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長習性

木犀欖性喜夏季炎熱,有充分光照,冬季溫暖、濕潤的環境、有足夠的低溫和水分滿足花芽分化的要求,耐旱能力較弱。它的最適生長溫度是18-24℃,如果溫度不是驟然變化,一般品種在休眠狀態下能忍耐-10~-8℃的低溫,有的品種還能忍耐到-15~-12℃甚至-17℃的短期嚴寒(單害怕劇烈變化的氣候)。木犀欖對土壤要求不很嚴格,在沙土、壤土和粘土上都能生長,但最適宜的是含有石礫的中性或微鹼性土壤。在酸性土壤上種植,需要加施石灰。在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上生長不好。

分布範圍

可能原產於小亞細亞,後廣栽於地中海地區,以西班牙義大利希臘葡萄牙摩洛哥及阿爾巴尼亞為集中產地,現全球亞熱帶地區都有栽培。
中國自1965年周恩來總理首次倡導從阿爾巴尼亞引種以來,先後在部分地區經30多年的實驗試種,基本成功,確定了白龍江低山河谷區、金沙江乾熱河谷區和長江三峽低山谷河區是其適生區。

栽培技術

林地選擇

根據木犀欖的生態特性和多年實踐,選擇木犀欖造林地最好具備下列條件:冬季溫度變幅要小,日照差不大於10℃,四面環山,輻射及溫差很大的小盆地不適合種植;陽光充足,地面開闊,陰濕和少見陽光的山溝不宜引種;土壤肥沃,排水良好,有適當的坡度(一般以3-10°為宜),如果在平地種植和水位較高的濱湖平地引種,一定要開設好排水溝,或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栽培,背風、特別是背北風,當風的山坳或迎風的北坡都不宜引種。

整地栽植

整地時要注意防治水土流失和排水問題,清除林地上的灌木、雜草。栽植時要特別注意的是:
下足基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一般要求每株樹下廝肥或堆肥50千克,腐熟了的火土灰12.5-25千克,過磷酸鈣1-1.5千克。在有條件的地方,基肥下得多一點更好,但要注意腐熟,同時在酸性土壤上要施少量石灰。
定植時一定要高出地面10-15厘米,以防止鬆土下陷積水而造成死亡。
定植後,不要用鋤頭猛擊和緊錘,只需淋足定根水,立好支柱,以防風搖影響成活。
定植穴的距離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緩坡肥地大喬木品種可用8米X8米,陡坡瘦地和中小喬木品種可用5米X5米、6米X5米、8米X4米。
木犀欖多數品種需要異花授粉才能達到豐產,因此栽培時,在一個主栽品種區域內一定要注意搭配1-2個輔助品種,最好實行多品種栽培。

管理

木犀欖引種能否成功,管理很重要。大田管理歸納起來分為施肥、中耕除草、修剪、土壤管理、防治病蟲害、越冬保護6大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施肥、土壤管理、修剪和病蟲害防治。

採收

中國各地的采果方法主要是手摘,也有用棍棒打落的,後一種方法會打爛果實,影響的質量,又會打爛枝幹,影響第二年的開花結實,還容易造成傷口感染病蟲害。因此,仍應儘可能用人工採摘。
採收後應裝在通風較好的籮筐或者有縫的條板箱中。

主要價值

藥用

木犀欖油含有多種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各種微量元素,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80%或以上。它能有效地降低人體“有害”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加“有益”膽固醇HDL(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從而減少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木犀欖油還有增進膽汁分泌,增強消化系統功能,預防老年人大腦衰老,促進嬰幼兒骨骼和神經系統發育等作用。木犀欖油富含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E。最新研究表明:木犀欖油中所含多酚類有高效防氧化成分,能有效地避免因脂肪被氧化而發生的細胞老化所帶來的色斑、皺紋等現象。
木犀欖油中含有大量的角鯊烯、黃酮類物質和多酚化合物,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降低腫瘤發病率。

經濟

在化學工業中,木犀欖油可制潤滑劑、化妝品、肥皂等;木犀欖果除榨油外,鮮果還可以做罐頭和蜜餞;榨油後的枯餅還可以做飼料和肥料。

園林

木犀欖分枝叢密,萌芽性極強,可修剪成獸形,圓形,蘑菇形等多種形態供觀賞,也可修剪做綠籬,綠牆。在現代園林造型中,用途極廣。小株可修剪做盆景或培育老兜做樁景,置室內成列,是優美的觀賞植物。

唇形目百科(二)

唇形目(學名:Lamiales),也被稱為玄參目(學名:Scrophulariales),是一類雙子葉植物,有木本和草本,其中玄參科常含有生物鹼和甙類。

勒公氏馬先蒿
礫玄參
勞氏馬先蒿
藍花楹
連翹
連翹屬
流蘇樹屬
林氏馬先蒿
龍陵馬先蒿
療齒草屬
亮葉素馨
凌氏馬先蒿
鹿茸草屬
嶺南來江藤
來江藤屬
羅氏馬先蒿
洛氏彎管馬先蒿
拉氏馬先蒿
連葉馬先蒿
麗江馬先蒿
老鴉煙筒花
蠟子樹
藍花歐丁香
藍丁香
立氏大王馬先蒿
勒氏馬先蒿
洛氏大王馬先蒿
麗江連翹
連齒馬先蒿
鹿茸草
遼東丁香
拉不拉多馬先蒿
輪葉馬先蒿
棱萼母草
綠盔密穗馬先蒿
裂喙馬先蒿
李欖屬
兩頭毛
柳葉馬先蒿
雷丁馬先蒿
美穗草
毛泡桐
膜葉馬先蒿
母草
貓爪藤
毛麝香屬
毛丁香
毛紫丁香
毛木犀
美國紅梣
木犀欖屬
毛萼素馨
毛盔馬先蒿
毛蕊花屬

|鋪散峨眉馬先蒿
平壩馬先蒿
爬行馬先蒿
派氏馬先蒿
普氏馬先蒿
皮氏馬先蒿
帕蘭氏馬先蒿
鋪散馬先蒿
潘氏馬先蒿
泡桐屬
裴氏馬先蒿
球花馬先蒿
奇氏馬先蒿
曲毛母草
秦嶺梣
秦氏馬先蒿
曲莖馬先蒿
淺紅中國馬先蒿
全葉美麗馬先蒿
全裂馬先蒿
奇異連翹
翹喙馬先蒿
琴盔馬先蒿
臍草屬
全緣全葉馬先蒿
青海甘肅馬先蒿
全葉馬先蒿
疏裂馬先蒿
松林馬先蒿
山羅花馬先蒿
蓍草葉馬先蒿
三角葉馬先蒿
賽氏馬先蒿
少花馬先蒿
宿葉馬先蒿
穗花馬先蒿
碩大馬先蒿
四川馬先蒿
四棱草屬
疏花馬先蒿
雙生馬先蒿
深綠馬先蒿
石龍尾屬
雙子素馨
纖細通泉草
西藏素馨
小葉矮探春
銹鱗木犀欖
蝦子草屬
小唇馬先蒿
狹室馬先蒿
美麗桐屬
穆坪馬先蒿
玫瑰色蘚狀馬先蒿

四季桂
三色馬先蒿
司氏馬先蒿
鰓葉歐氏馬先蒿
四川丁香
素馨屬
台錢草屬
壇萼馬先蒿
台氏管花馬先蒿
凸額馬先蒿
壇花木犀
凸尖皺褶馬先蒿
唐古特輪葉馬先蒿
台灣泡桐
塔氏馬先蒿
團花馬先蒿
頭花馬先蒿
天目地黃
皺褶馬先蒿
帚狀馬先蒿
準噶爾馬先蒿
舟形馬先蒿
壯健馬先蒿
中國纖細馬先蒿
施氏馬先蒿
石龍尾
疏花木犀欖
素馨花
水澤馬先蒿
四川頭花馬先蒿
碩花馬先蒿
石山桂花
生駒氏馬先蒿
山西馬先蒿
碎米蕨葉馬先蒿
斯氏馬先蒿
史氏馬先蒿
三葉馬先蒿
三角齒馬先蒿
扭鏇馬先蒿
擬篦齒馬先蒿
擬紫堇馬先蒿
馬先蒿屬
謬氏馬先蒿
馬克遜馬先蒿
馬鞭草葉馬先蒿
邁氏馬先蒿
毛連翹
緬甸潘氏馬先蒿
毛葉返顧馬先蒿
蒙氏馬先蒿
綿穗馬先蒿
女貞屬
木犀欖

擬蕨馬先蒿
南川馬先蒿
扭喙馬先蒿
歐丁香
歐梣
婆婆納屬
西藏馬先蒿
小果草屬
纖細馬先蒿
矽鎂馬先蒿
鏇喙馬先蒿
小葉聚花馬先蒿
纖莖馬先蒿
蘚狀馬先蒿
細莖馬先蒿
象蠟樹
擬斗葉馬先蒿
台灣馬先蒿
塔布馬先蒿
退毛馬先蒿
泰氏馬先蒿
條紋馬先蒿
五台埃氏馬先蒿
尾葉密花素馨
瓦氏馬先蒿
維氏馬先蒿
網脈四川馬先蒿
網脈木犀
五齒萼屬
五角馬先蒿
彎管馬先蒿
萬葉馬先蒿
微唇馬先蒿
魏氏馬先蒿
鐘山草屬
疏穗馬先蒿
蔊菜葉馬先蒿
狹管馬先蒿
細管馬先蒿
細穗玄參屬
狹盔馬先蒿
顯著馬先蒿
狹裂馬先蒿
西藏鴨首馬先蒿
美觀馬先蒿
毛地黃屬
貓尾木屬
蒙自桂花
美麗馬先蒿
毛藥狐尾馬先蒿
瑪麗馬先蒿
美麗桐
密穗馬先蒿
皺葉丁香
梔花素馨
直盔馬先蒿
之形喙馬先蒿
卓越馬先蒿
沼生馬先蒿
紫色普氏馬先蒿
照夜白屬
重瓣茉莉
紫色萬葉馬先蒿
醉魚草
舌狀大唇馬先蒿
球果木犀欖
球狀馬先蒿
全裂波齒馬先蒿
全喙馬先蒿
淺黃皺褶馬先蒿
淺黃馬先蒿
全緣兔耳草
祁連費爾氏馬先蒿
全萼馬先蒿
軟弱馬先蒿
柔毛馬先蒿
銳葉木犀
弱小馬先蒿
絨舌馬先蒿
絨毛馬先蒿
儒侏馬先蒿
水腺毛草
扇苞福氏馬先蒿
松林丁香
松蒿屬
蘇氏馬先蒿
顯脈木犀
心葉素馨
新粗管馬先蒿
蕭氏羅氏馬先蒿
顯盔馬先蒿
顯苞穗花馬先蒿
纖裂馬先蒿
狹唇馬先蒿
毛蕊花
毛穗馬先蒿
邁亞馬先蒿
毛舟馬先蒿
蔓生馬先蒿
毛頦馬先蒿
陌上菜
擬鼻花馬先蒿
牛矢果
擬堅挺馬先蒿
毛背毛頦馬先蒿
南方普氏馬先蒿

木犀科·木犀欖屬植物

木犀欖屬(Olea Linn.),木犀科、木犀欖族植物,喬木或灌木。約40多種,分布於亞洲南部、大洋洲、南太平洋島嶼以及熱帶非洲和地中海地區。中國產15種,1亞種,1變種,分布於華南、西南至西藏,其中1種及1亞種系栽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