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齄鼻病

酒齄鼻病是一種主要發生於面部中央的以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為特點的慢性皮膚病。

酒齄鼻好發於鼻頭、鼻翼兩側,個別也可延及兩頰,局部皮膚初起為瀰漫性紅斑,以後鼻頭紅赤,並有血絲顯露,在紅斑上出現散在的小丘疹、膿疤;病情嚴重至晚期,鼻部膚色漸變紫紅或紫褐,局部增生肥厚,最後呈瘤狀隆起,形成鼻贅。

中醫採用辨證論治的方法治療酒齄鼻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肺胃熱盛

症狀:紅斑多發生於鼻尖或兩翼,壓之退色,常嗜酒,便秘,飲食不節,口乾口渴,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多見於紅斑期。

治則清熱涼血。

治法

1.內治法

(1)藥物:枇把清肺飲加減(《醫宗金鑒》)。

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枇把葉15克桑白皮15克黨參9克甘草9克黃柏9克黃芩9克益母草9克

(2)食膳:枇把膏(《經驗方》)

鮮枇把葉(去毛洗淨)5000克,蜂蜜適量。將鮮枇杷加淨水4000克,煮三小時後

過濾去渣,再濃縮成膏1563克,兌入蜂蜜攪勻。每日兩次,每次服l0~15克,開水沖服,7~10天為一療程。

2.外治法

(1)藥物:

①用一掃光外塗,或顛倒散清水調敷,日1~2次,亦可晚上塗搽,次日洗掉。

②紅斑、紅丘疹者,外塗去斑膏

③用蠟脂膏攤於紗布上敷貼患處;或用紗布一層包箍藥膏,搓擦患處,每日2~3次。初擦時如局部皮膚稍有潮紅、丘疹、水疤等反應,仍可繼續使用,3~4天后即能適應,每次需擦5分鐘。

(2)針灸:

①毫針法:主穴:印堂、素髎、迎香、地倉、承漿、顴髎。配穴:禾髎、大迎、合谷、曲池。手法:取坐位,輕度捻轉,留針20~30分鐘,每2~3日針刺1次。

②耳針法:取穴:外鼻、肺、內分泌、腎上腺。用耳穴壓豆法,每日1次,每次取2~3穴,留針20~30分鐘。

③水針法:取穴:迎香。方法:取0.25~0.5%普魯卡因注射液,在雙側迎香分別注藥0.5~l毫升,每周2~3次,l0次為1療程。效果不顯時加印堂穴。

④梅花針法:患處可用七星針輕刺,每日1次。

三棱針法:取穴:大椎、脊柱兩側反應點。局部常規消毒,用三棱針在大椎穴及周圍皮膚上點刺放血,然後用閃火法拔罐,10~15分鐘起罐後用乾棉球擦淨血跡,再用酒精棉球局部消毒,不需包紮,隔日1次,或每周兩次。也可在第l~12胸椎兩側旁開5分~1.5寸處尋找反應點,用三棱針挑刺後,擠出血1~2滴,隔日1次,5次1療程。有效可繼續治療。

(3)推拿按摩

①穴位按摩法:以一手食指或中指輕揉素鑷穴約1分鐘,然後以兩手拇指背部在兩鼻翼上下摩擦。按揉合谷、外關、列缺各2~3分鐘,以有酸脹感為佳。沿足陽明胃經在下肢循經部位進行推擦,並按揉足三里2~3分鐘。

⑧推抹法:患者仰臥,術者立於其頭後,用兩大拇指指腹從睛明穴開始,沿鼻樑向下推抹至迎香穴,反覆推抹10次左右。以拇指點按印堂約1分鐘。

(二)熱毒蘊膚

症狀在紅斑上出現痤瘡樣丘疹、膿疤,毛細血管擴張明顯,局部灼熱,口乾便秘。舌紅繹,苔黃,脈滑數。多見於丘疹期。

治則清熱解毒。

治法

1.內治法

(1)藥物:消毒飲加減(《頭麵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

銀花15克連翹15克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野菊花9克山梔9克

(2)食膳:銀花知母粥(《常見皮膚病食療手冊》)。

銀花9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克粳米60克

將前三味同煮20~30分鐘,棄渣取汁,再與粳米一起煮成稀粥即可食用。每日服1次,7天為l療程。

2.外治法

(1)藥物:四黃膏外塗,日2~3次。

(2)針灸:(同肺胃熱盛證。)

(三)氣滯血瘀

症狀鼻部組織增生,呈結節狀,毛孔擴張。舌略紅,脈沉緩。多見於鼻贅期。

治則活血化瘀。

治法

1.內治法

(1)藥物:通竅活血湯加減(《醫林改錯》)。

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l0克紅花10克丹參l0克王不留行10克生薑5片大棗7枚老蔥3根

(2)食膳:

①茶葉、天門冬(去心)、側柏葉各l兩。共研,每日用一撮入罐內滾水泡,勿泄氣。用湯當茶,日飲5~7次。

②核桃肉連皮、枸杞子、元眼肉各3斤。搗爛作點心,不時食之,其紅自落。

2.外治法

藥物:用三棱針放血後,用脫色拔膏棍貼敷,每2~3日換藥1次。

醫囑

1.忌食辛辣、酒類等刺激食物,少飲濃茶。

2.飲食宜清淡,素日大便秘結者宜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若大便乾者,宜服藥調理。

3.平時洗臉水溫適宜,避免冷熱水刺激及不潔之物接觸鼻面。塗搽外用藥物前,應先用溫水洗淨擦乾。

4.本病發生在鼻面,影響面容,尤其是鼻贅期患者,精神上有負擔,醫者及家屬應予以關心體貼,開導安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