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菜譜
菜譜信息
主料 | |
---|---|
花生米:適量 | 乾紅辣椒:適量 |
輔料 | |
花椒:適量 | 鹽:適量 |
白糖:適量 |
做法步驟
1. 花生泡漲,剝去花生米的紅衣,用廚房紙吸乾水分,放冰櫃冷凍一夜。
2. 炒鍋內放油,放入冰凍好的花生米,油慢慢小火加熱,當炸熟後撈出,等油溫升高一些後,再把花生米放入復炸一次撈出瀝油。
3. 鍋里留少許底油,放花椒,乾紅辣椒段炒香。
4. 倒入花生米翻炒。起鍋前撒適量鹽,白糖調味即可。涼後很酥香喔。
其他知識
中國花生商務網花生公司邀請了美國著名教授Penny到澳大利亞Sydney等三座城市進行了“花生營”為主題的演講報告。報告了她最近研究成果:花生膳食對心血管疾病的好處。 Penny教授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自1979年至今,一直從事花生與心血管疾病關係的研究。
1979年,Penny教授發表其里程碑工的著名研究論文,其結果表明: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花生製品是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花生製品(包括花生油、花生醬等)可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和LDL,但並不降低好的膽固醇H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傳統觀念上,低脂肪膳食可有益於心血管疾病,但這種膳食往往在降低膽固醇和LDL的同時,也增加了甘油三脂水平,降低了HDL水平。Penny的研究顛復了傳統觀念,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出了新的途徑。
★代謝綜合症包括:肥胖、胰島素抵抗和血脂異常。
★多吃花生製品,有利於降低血脂,增加HDL水平。
花生和心肌梗塞
★內科醫生的調查發現:吃花生和實發性心肌梗塞呈負相關關係。Penny教授的研究表明,每周吃兩次花生或其製品,實發心臟病死亡的幾率減少40%。
花生製品與血糖水平
★有兩個事實非常重要:一是花生是一種低血糖指數食品,它不會引起高血糖反應;二是花生與其他食物同吃可幫助減輕血糖反應。
★以植物為基礎的膳食有許多益處。除了其含有豐富的植物化合物,還含有有益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在你的食譜中增加少量的花生等類取代肉、乳酪對健康極大好處。
★花生中發現含有植物固醇,人群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其對健康有益。LomaLinda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經常吃花生製品可降低心臟疾病危險性50%。
★花生中對心臟有益的元素還有維生素E,相對較多的葉酸、維生素B1、煙酸、銅、鎂、錳和鋅等。
代謝綜合症
★代謝綜合症是指糖尿病和心臟病相關交叉存在的狀態。其特點表現為,代謝綜合症是II型糖尿病或心臟病或兩者的一種危險因素。
★有代謝綜合症的人,其自己的胰島素利用出現問題。身體出於對血糖的反應,會持續分泌較多胰島素進入血液,以促進糖進入細胞內進行氧化以避免發生II型糖尿病。這種血液中高水平的胰島素稱為胰島素低抗。
★不幸的是這種高胰島素血症,對於心臟是一種危險因素。
★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抵抗)又可升高血甘油三酯,並降低HDL,從而構成心臟的危險因素。
★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項目(NCEP)指南對代謝綜合症的確定有如下描述:
在以下5項中,存在任三項或三項以上者,可認為是代謝綜合症。
(1)血壓>130/85mmHg
(2)HDL<40mg/dl (男性) ,<50mg/dl (女性)
(3)甘油三酯≥150mg/dl
(4)空腹血糖≥110mg/dl
(5)腰圍>40英寸(男),>35英寸(女)
★運動:運動可明顯改善胰島素抵抗,降血壓和血脂。
★吃有益健康的脂肪,如花生。
★通常大家認為: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對健康有利,其實不然,這種飲食對代謝綜合症不利,這種飲食可升高甘油三酯,降低好的膽固醇(HDL)。
★對代謝綜合症有益的膳食建議是:
15%的蛋白質
5—10%飽和脂肪
30—35%單不飽和脂肪和多不飽和脂肪
45%的碳水化合物
<300mg/d膽固醇
★多攝入花生和花生製品可增加單不飽和及多不飽和脂肪的攝入。
製作方法
原料處理
⑴把糖用60-70℃溫水化開備用。
⑵把乾麵粉與蘇打粉拌均,將食鹽拌入。
⑶將炒至八成熟的花生米倒入直徑50-60厘米的大面盆,用飯勺將化開的糖水(大約一勺即可)把花生米拌濕,以不往下淋糖水為度,一人澆糖水,一人端盆,地上可鋪一麻袋墊著盆底,邊澆糖水,邊晃動盆,讓糖水均勻地澆拌於花生米之上,而不是凝結在盆底。
⑷拌勻之後,開始往花生米上撒澱粉,動作如拌糖水同樣,澆一點糖水,搖勻後,馬上再撒一層澱粉,這樣反覆進行,直到花生米沾上半毫米澱粉時,用勺澆入半勺食用油,暫時不要撒澱粉:待油拌勻時再撒澱粉、澆糖水、攪拌,一直到花生米沾澱粉1毫米左右厚時,再澆入半勺食用油,攪拌均勻即可。把拌好的花生豆攤開晾於案板上或大容器里,免得粘連。
炸制工藝
將油燒至起藍色煙霧時,每次倒入兩大碗生胚,不停攪動,以免沉在鍋底的花生豆炸糊、炸黑,一直炸至既浮出油麵,又呈醬黃色時,立即撈出,再放入第二次生胚,這樣反覆進行,炸完為止。
拌料工藝
將拌花生米餘下的糖水,再對上一碗白砂糖,熬製糖稀形狀(保持300克水左右 )提起勺子淋下的糖水成玻璃絲狀,而不是一滴滴的往下掉,這時將花椒粉、十三香粉、辣椒粉全部倒入熬好的糖稀中攪拌。將炸好的花生豆連同麻辣料倒入一個大盆或大鍋里攪拌均勻,再放在大容器里攤晾,10--20分鐘攪拌一次,即為成品。
花生營養
品種類型
按花生籽粒的大小分為大花生和小花生兩大類型。
按生育期的長短分為早熟、中熟、晚熟三種。
按植株形態分直立、蔓生、半蔓生三種。
按花生莢果和子粒的形態、皮色等分為四類:
1、.普通型 即通常所說的大花生。莢殼厚,脈紋平滑,莢果似繭狀,無龍骨。籽粒多為橢圓形。普通型花生為我國主要栽培的品種。
2、蜂腰型 莢殼很薄,脈紋顯著,有龍骨,果莢內有子粒三顆以上,間或有雙粒的、籽粒種皮色暗淡,無光澤。
3、多粒型 果莢內子粒較多,呈串珠形。夾殼厚,脈紋平滑。籽粒種皮多紅色、間或有白色。
4、珍珠豆型 莢殼薄,莢果小,一般有二顆子粒,出仁率高。子粒飽滿,多為挑形,種皮多為白色。
營養價值
花生果實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A、維生素B6、維生素E、維生素K,以及礦物質鈣、磷、鐵等營養成分,含有8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及不飽和脂肪酸,含卵磷脂、膽鹼、胡蘿蔔素、粗纖維等物質。脂肪含量為44%-45%,蛋白質含量為24-36%,含糖量為20%左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2、PP、A、D、E,鈣和鐵等。並含有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多種維生素。有促進人的腦細胞發育,增強記憶的作用。
營養成分
花生(炒)的營養成分列表(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稱 | 含量 | 成分名稱 | 含量 | 成分名稱 | 含量 |
可食部 | 71 | 水分(克) | 4.1 | 能量(千卡) | 589.0 |
能量(千焦) | 2464 | 蛋白質(克) | 21.7 | 脂肪(克) | 48.0 |
碳水化合物(克) | 23.8 | 膳食纖維(克) | 6.3 | 膽固醇(毫克) | 0.0 |
灰份(克) | 2.4 | 維生素A(毫克) | 10 | 胡蘿蔔素(毫克) | 60.0 |
維生素A(毫克) | 0 | 硫胺素(微克) | 0.13 | 核黃素(毫克) | 0.12 |
尼克酸(毫克) | 18.9 | 維生素C(毫克) | 0 | 維生素E(T)(毫克) | 12.94 |
a-E | 9.92 | (β-γ)-E | 2.38 | δ-E | 0.64 |
鈣(毫克) | 47 | 磷(毫克) | 326 | 鉀(毫克) | 563.0 |
鈉(毫克) | 34.8 | 鎂(毫克) | 171 | 鐵(毫克) | 1.5 |
鋅(毫克) | 2.03 | 硒(微克) | 3.9 | 銅(毫克) | 0.68 |
錳(毫克) | 1.44 | 碘(毫克) | 0 |
藥用價值
抗老化性:花生果實中所含有的兒茶素、賴氨酸對人體起抗老化的作用。
凝血止血:花生果衣中含有油脂,多種維生素,並含有使凝血時間縮短的物質,能對抗纖維蛋白的溶解,有促進骨髓製造血小板的功能,對多種出血性疾病有止血的作用,對原發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對人體造血功能有益。
滋血通乳:花生果實中的脂肪油和蛋白質,對婦女產後乳汁不足者,有滋補氣血,養血通乳作用。
促進發育:花生果實中鈣含量極高,鈣是構成人體骨骼的主要成分,故多食花生,可以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
增強記憶:花生果實中的卵磷脂和腦磷脂,是神經系統所需要的重要物質,能延緩腦功能衰退,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腦血栓形成。實驗證實,常食花生可改善血液循環、增強記憶、延緩衰老。
食療價值
降低膽固醇:花生油中含有的亞油酸,可使人體內膽固醇分解為膽汁酸排出體外,避免膽固醇在體內沉積,減少因膽固醇在人體中超過正常值而引發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延緩人體衰老:花生果實中的鋅元素含量普遍高於其他油料作物。鋅能促進兒童大腦發育,有增強大腦的記憶功能,可激活中老年人腦細胞,延緩人體過早衰老,抗老化。
促進兒童骨骼發育:花生果實含鈣量豐富,促進兒童骨骼發育,防止老年人骨骼退行性病變發生。
預防腫瘤:花生果實、花生油中的白藜蘆醇。是腫瘤疾病的天然化學預防劑,能降低血小板聚集,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
選購建議
在購買花生製品時一定要認準正規廠家,花生容易被黃麴黴侵染。黃麴黴、寄生麴黴等產生的代謝產物黃麴黴毒素對人體健康有害。其中黃麴黴毒素B1多在農作物因潮濕發霉變質時產生。花生等堅果產品中黃麴黴毒素B1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原料在種植、採收、運輸及儲存過程中受到黃麴黴等黴菌污染,在適宜的氣溫和濕度等條件下產生毒素,後期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工藝控制不當導致終產品毒素含量超標。黃麴黴毒素中毒的症狀一般為一過性發燒、嘔吐、厭食、黃疸、腹水、下肢浮腫等肝中毒症狀。是否引起中毒取決於黃麴黴毒素的攝入量,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規定,產品中黃麴黴毒素含量在標準規定限量(20 微克每千克)範圍內,一般不會對公眾健康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