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文廟

鄭州文廟

鄭州文廟曾是鄭州歷史最久、占地最廣、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據明朝編寫的《鄭州志》記載,鄭州文廟創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元代初期的鄭州文廟占地37畝,由前院、中院和後院組成。前院有欞星門、泮池、戟門。中心院內有大成殿,東西廊房。後院有明倫堂、敬亭、尊經閣。另外還有土地祠、啟聖祠、鄉賢祠、金聲玉振坊、居仁門、由仁門、祭器庫、樂器庫、神廚、育德倉、義倉、射圃廳、宰殺廳、進德齋、修業齋、存誠齋等。後來一場大火,使文廟建築遭到巨大破壞。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年),官署按照原來的樣式重建,明、清兩代亦多次重修,但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文廟再遭大火,建築毀廢殆盡。以後雖又修復,規模已遠不如前,後來僅存有大成殿和戟門兩座古建築及幾間小廂房。

基本信息

歷史

鄭州文廟鄭州文廟

鄭州文廟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年)。千百年來,鄭州文廟幾經興毀。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年),文廟得到重建。明、清兩代,又經多次重修。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文廟又遭大火,幾乎“毀壞殆盡”。後來“災事上聞,部議重修,按畝捐款,土木大興,歲兩度始克告成”,但是整體規模已無法恢復。

民國初年及抗日戰爭時期,文廟內數次駐軍,建築復遭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鄭州文廟所屬土地及房屋被劃歸鄭州電力學校所有。1955年,學校對大成殿進行了局部維修。

1963年6月,大成殿作為清代古建築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期間,遺存的欞星門、泮池被毀。僅有大成殿和戟門倖存。

2004-2006年,鄭州市政府撥款3000萬元,對文廟進行重修,重建殿宇廟亭18座80餘間,並在大成殿前懸掛起一座重達2557斤的大成鍾,寓意孔子2557年誕辰。

2013年5月5日,文廟大成殿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盛期

據記載,鄭州文廟規模人氣最旺的時期是在元代,當時鄭州文廟占地已達37畝,有200多間東西配房。主體建築大成殿雄偉高大,巍峨壯觀,坐落在院子中央,是當時鄭州屈指可數的建築。前院還有欞星門、泮池、戟門。後院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還有土地祠、東西角門、啟聖祠、鄉賢祠、存誠齋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成殿兩山的博風,是採用三彩釉燒制而成的琉璃飾件,上面鑲嵌著玉皇大帝、如來說法以及三國故事戲曲人物,無論是藝術表現手法還是燒制技術,實為全國罕見。每年的春秋兩季,鄭州文廟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祀孔大典,每逢此時,可以說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地方文武官員及各界名流都要到此參拜,史料中這樣形容祭祀場面:“鐘鼓齊響,笙歌共鳴”,可見場面之熱鬧與隆重。

布局

走近位於東大街東段的文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寬闊的廣場,在廣場的南端,東西分別立著全木結構的牌坊,血紅坊柱,五色漆就坊頂,東邊上書“金聲坊”,西邊上書“玉振坊”,意為金鐘玉磬,象徵著儒家禮樂教育的獨特觀念。另外,古代音樂必須是以鐘聲開頭,以擊結尾,包含著孔子的思想像一首音樂一樣有頭有尾、盡善盡美的意思。

站立在金聲坊、玉振坊之間,向北是一座更加宏偉的全漢白玉的牌坊,上書“欞星門”,古人認為天上有欞星,文廟建欞星門示意尊孔如尊天的含義。

在欞星門前方,是一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四周圍是漢白玉欄桿,水池中間順南北走向跨越一座漢白玉的拱橋。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稱為“泮池”,原是孔子及學生們休息的地方。古代生員入學稱為“入泮”,要舉行入泮儀式,而池上的拱橋稱為“狀元橋”。

再往前走就是文廟的入口——大成門,大成門兩側分別是鄉賢祠和名宦祠,供奉著鄭州歷史上的名臣顯宦。進入大門,東側則有一座巨大的銅鐘。

大成殿

大成殿大成殿

大殿高15.7米,如果算上地下的高度,足足有20多米。鮮紅的柱子,棗紅色的大門、閣窗、殿牆,殿脊是精美的“二龍戲珠”、“鳳穿牡丹”等浮雕。

大殿中間,至聖孔子端坐在巨大的神龕之內,身著龍袍,頭戴帝冕,黑須肥鼻圓眼闊額,莊重威儀,“萬世師表”之相十足。孔子兩側,分別是“四配”(孟子曾子顏子子思),兩側“四配”之後又是“十二哲”(除宋儒朱熹外均為孔子弟子),尊卑有序,先後有別,突出表現了儒家的綱常倫序觀念。

大成殿左側為碑廊,立著年代久遠的古碑,其中非常珍貴的有乾隆皇帝御製的《平定回部告成大學碑記》,康熙年間大學士張玉書題寫的《至聖先師孔子贊》等。

大成殿的後面,是尊經閣,高有二三十米,全木製結構,有上下兩層。它是文廟建築群中僅次於大成殿的一座建築,歷史上堪稱“儒學書院藏書樓”。歷史上,文廟和教育始終緊密相連,往往是“因廟設學,廟學合一”,其布局有“左廟右學”、“右廟左學”、“前廟後學”3種形式。鄭州文廟恰好是“前廟後學”。現在的尊經閣是舉辦學術會議、高層次學術論壇的地方。

大成殿和尊經閣兩側是長長的廂房,大成殿兩側的廂房內陳列著面向社會各界徵集而來的書畫作品,表達著對孔子的尊崇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從大量作品中挑選出的200多幅精品,將作為文廟的長期收藏,成為文廟的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