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全德故居

鄒全德故居,位於秦州西關自由路後巷楊家樓與三新巷後三角地帶交界處,門牌為三新巷續號81號83號院。北依白土崖,西接葛家樓,東鄰楊家樓,此地舊稱陡坡下,宅院門前小巷道南口有一棵七百年樹齡的國槐,相傳是鄒氏先祖所植,至今仍然枝繁葉茂,樹冠高大挺拔。此樹神奇異常,傳說常有“樹神”顯靈,因此在樹旁修建了一座嬌小的“樹神廟”,至今仍有人在小廟裡燒香祭奠。

鄒全德生平

鄒全德(1838-1918年),字子才。世居古城秦州白土崖大槐樹下,其先祖原籍山西,元末明初移居秦州,至鄒正業輩時已是鄒氏家族第十二代傳人。鄒正業曾任貴州省某縣知縣、封文林郎、奉直大夫,曾知直隸秦州事,又軍功一級魯為。鄒全德為鄒氏第十四代傳人。自學中醫成才,行醫度兼儒商。學識淵博,精通醫理,尤善醫時疫雜症,臨症辨症施治,用藥靈妙,常以奇方妙治疑難雜症為優。為人性格豪爽,豁達大度,而且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妙語佳句連珠。喜歡吟詩作賦,喜笑怒罵如常,一時間譽滿城鄉,皆成趣談。民間通稱“鄒爺”,也有人背地裡貶稱“鄒諞子”,因其有能言善辯之才,時人無一能比。後來有人把他比作“天水阿凡提”。著有《鄒氏文叢雜誌》一卷,其中有其62句七言排律一首,對天水名勝古蹟作了廣泛的腳註,其詩意境開闊,描寫生動,有人把他的詩比作是天水名勝古蹟的史詩,讀者非常敬佩他才思敏捷而讚不絕口。

故居概況

鄒全德故居為一座典型的兩進四合院,院內原建垂花門一座,進第一道大門有一小天井。再進一座大門入第一座院,院南為倒座,面北背向巷道,五開間,兩坡水,硬山頂。東西置耳房。梁檐大耍頭,花板和鋪作齊全。前院東西廂各二間,院中背北居中有虎座門一座,兩坡水,硬山頂。虎坐門東西兩側有高低大小相等的兩面壁牆,界定前後院落,穿過虎坐門,便是鄒氏主院,主院正庭台階較高,踏步五級可達正庭廊上。正庭為五開間,兩坡水,懸山頂,外出四椽,為雙平梁層架,通稱九梁十八柱,內外柱與柱間均為雙鋪作,大耍頭為兩朵雲,柱面有小枋頭,無裝飾,較為古樸。檐柱高315厘米,柱徑34厘米,柱礎47厘米,外露0.9厘米。檐柱內傾。牆基砌磚為33×13×5厘米,柱間裝飾角部雀替,有象形式兩朵雲。檐下捲雲紋代替柱板。西廂房檐柱間大耍為兩朵雲,其間有小園珠裝飾。主庭房建築結構十分精美,體量大。檐柱內傾,似有元代建築風格。大耍頭間有小園珠裝飾,似為元代舊構件,兩屋之間依地勢建有小耳房和小圍房。從整體院落建築工藝風格窺視這座建築應為元建明修建築,清初也有補修痕跡。這種建築格局和構件設定,在市內實為罕見之極品,它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很高。
在這座院落中採石鋪通道,形成十字引路,田字花壇,植花木山石襯景,十分優雅。原主庭房、倒座和虎坐門上均有大小匾額、楹聯。使得院落文化氛圍更加濃郁。匾額《皇路騰驤》書法流利蒼勁,上款為:“奉直大夫知直隸事軍功加一級魯為”;下款為:“命往貴州以知縣文林郎鄒正業立”。鄒代廂房仍存木刻對聯一副,聯語曰:“和於病,利於行,譬名醫之用藥;能和人,能和國,超良相以尊玉”。上款題:“光緒壬寅年四月上浣”,下款是“羊子鄒全德沐手敬書”。蓋有陰陽紋兩枚大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