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晉接故居為程士范先生設計
據85歲的胡晉接最小女兒、離休教師胡淑華女士介紹,家裡的祖屋已經拆除了,現在的房子為1917年父親在省立二師任校長時建成。由於經濟上的原因,整個房子分幾期施工,先建後堂,再建下堂,最後建書房。房子由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的程士范設計。程士范是胡先生創辦的思誠兩等國小堂首屆畢業生,後又同在省立二師任教,兩人私交很深。綜觀整個房子,中西結合。正房為上下堂結構的徽式通轉樓,樓上樓下各有四個房間,所不同的是建有走廊,用木柱支撐。房間的窗子也較普通的要大,採光條件較好。正房的左側是書房,上下兩層,樓上藏書,當時有大書櫥24張,全擺滿了書。1928年,胡先生告老返鄉,就在此書房中閉門注《易》,後被安徽省通志館聘為特聘編纂、委員,就在此書房中完成了《安徽省通志·地誌·山脈水系志》、《安徽省通志·藝文志經部考》。廳堂古樸雅致,正中照壁上方,掛了胡晉接先生遺像,遺像下有新裝裱的中堂和對聯,此中堂、對聯是績溪縣胡稼民教育思想研究會請知名人士作畫撰寫的。廳堂右側掛了胡晉接先生半身銅像照片。這坐銅像是2002年12月休寧中學(前身為省立二師)90年校慶時,46、47、48屆學生集資鑄塑的,現存休中校史陳列館。銅像照片兩側掛有中央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汪世清先生(1916—2003)為銅像所撰寫的《贊胡公》詞及徽州名師鮑幼文先生(1898—1961)為胡晉接70冥壽(1939年9月15日)徽中舉行紀念會所寫的《紀念歌》歌詞(朱光純先生譜曲)。銅像照片及兩側字匾皆是2005年7月,北京大學研究生吳浩等人在績溪中學、休寧中學開展支教活動時帶領學生拜謁胡晉接故居時贈送的。拜謁儀式上,全體人員在廳堂列隊向胡晉接先生敬獻了花籃,並面對遺像三鞠躬,齊聲朗誦《紀念歌》和贊胡公詞,那聲音至今仍在耳邊響起:
“中秋過了,明月又重圓。先生何止七十,遺愛直千年。晴暖棠村風日,簇簇門牆桃李,高處有‘梅軒’。梅作百花長,桃李各欣然。潭潭屋,供書史,擁原田。舞雩亭畔風月,收拾入佳篇。臨事一絲不苟,亦復一塵不染,肝膽照人寒。人去弦歌永,天地作秋妍。”(鮑幼文《紀念歌》)
胡晉接是徽州現代教育的開拓者
胡晉接(1870—1934)字子承,號梅軒。是清代“禮學三胡”(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翬)之後裔。父,胡肇齡,清恩貢生,曾主持績溪東山書院,以“去私、戒矜、謹言、慎行、氣和、心平、帳清、筆勤”等八箴自敬。晉接從小隨父在東山書院讀書,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就熟讀諸子之書,尤通程朱理學和輿地之學,並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22歲,他在城西白石鼓汪氏家塾任教,為汪孟鄒業師。其後汪在晉接鼓勵和幫助下,赴蕪湖創辦科學圖書社,推出了當時影響較大的《安徽通俗報》,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1913年孟鄒又在上海創辦亞東圖書館,任經理,出版新書,為傳播新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1904年2月,在經過一年多積極籌辦後,私立思誠兩等國小堂在離縣城十里的大仁里村正式開學上課。這是一所本村富商出資,胡晉接任堂長的新式國小堂。此為績溪縣創辦新學之始,開徽州現代學校教育之先河。由於辦學資金充足,晉接勇於革新、善於管理,師資力量雄厚,如留日回國的學生江鵬瑩(鏡川,婺源人),程仲沂(宗泗,休寧人),歙縣名儒畢醉春(恩桂、歙縣人)等徽州一時俊彥都是該校教師。短短几年,學校就辦得享有盛譽,遠近學生紛紛來校就讀。遠離仁里30公里的磡頭村許怡蓀、本村程士范、程樂亭、縣城的胡翼謀、章希呂等都是當年思誠學堂的首屆畢業生,晉接思誠長校八年,聲望日高。 辛亥革命成功後,晉接被推為縣參議員,辭去了思誠學堂堂長職務,後又受委任安徽省教育廳學務特派員,負責視察督導徽州教育。1913年1月,安徽省督軍兼民政廳長柏文蔚與教育司長江彤侯商定,為貫徹孫中山提出的五項政治綱領中普及義務教育的任務,決定全省分六個學區,每個學區設一所師範學校,徽州六邑(休寧、歙縣、黟縣、祁門、婺源、績溪)屬第五學區,設“安徽省立第五師範學校”,並委任胡晉接為校長,負責建校工作。4月10日省立第五師範學校宣告成立。可是創辦伊始,中國政局風雲突變,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竊國,倪嗣沖奉袁氏之命攻占安慶任安徽督軍,柏文蔚被趕走,這班人視學生為洪水猛獸,以“財政支絀”為由,訓令“停辦”。此時學生已按學校通知長途跋涉到校,正待上課。不得已,學校一面具文報請省署,力求按時開學,一面以“教職員薪金,暫以五成致送”“學生自墊三個月膳食費十元”等三條措施,解決學校經費困難的燃眉之急。後幾經周折,才取得繼續開辦權。選擇學校校址,也是一件不易的事。學校初設歙縣問政山麓的紫陽師範,後遷屯溪荷花池,最後定在休寧萬安亥山麓的新棠村。兩年三次搬遷,其艱難可想而知。可是就在這樣困難條件下,省立五師(1914年2月,省署決定將全省師範由六所裁減為三所,五師改稱為二師)一開始就辦得生機勃勃。還是在屯溪荷花池辦學期間,著名教育家、已卸任的江蘇省教育廳廳長黃炎培自費考察浙、皖、贛三省教育時,參觀了“二師”。他在視察日記中極力稱讚二師:“師範學校,余此行所特別注意者,求最足以移我情者,惟斯校乎!”“余觀是校,不覺為之神往……”日記還詳細記載了學校的訓育方針、校舍設備、學生活動、教育效果等方面情況。據說,黃炎培當年除將這篇日記發表在全國教育學報上外,還向省署作了反映,安徽都督即傳命嘉獎。從此,“二師”名揚全國,被譽為“安徽學府”。二師(五師)從開辦到結束共15年,校長始終由胡晉接擔任。在教育思想上,他針對舊教育的弊端,主張把教育與實際,教育與生活,以及教、學、用三者緊密結合起來,付諸實施。對師範學校,他認為要“以養成能創造前途,肯負責任,知行並進,堅毅勇敢為新國民之師資之目的”,他明確提出培養理想中標準的師範生人格,力倡要德、智、體三育並重。他把“誠毅”作為二師的校訓,認為“實行有目的有方法之教育,必須使教育者認為教育為天職,而矢之以誠心,貞之以毅力”,這是“關乎改進教育之根本”。他提出師生修身之八條:“信實、敬愛、整潔、秩序、勤勞、節儉、公德心、責任心”。他主張“一切皆抱嚴格主義”,對學生從嚴管教。
在教育教學實踐方面,根據上述教育思想,二師建立和制定了一整套完備的組織機構及規章制度,使教務和行政事務等各項工作皆有章可循,做到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為保證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學校設定了各科新課程。對不適用的教材,由任課教師自編,除重視課堂教學和實驗操作外,對旅行、實地考察、鄉土物產調查以及暑期作業等也都有明確的要求。學校特別設立“舍監”(相當於今之班主任),負責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全面管理指導。胡晉接在辦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生產技能和辦事能力。學校先後開辦了商店、豆腐坊、旅社部、印刷廠、陶務部,自己養豬、種菜、造林,還曾建立過建築工程隊,利用節假日和課餘時間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和管理。此舉也解決當時政局混亂、教育經費不足的困難,保證了學校的鞏固和發展。15年間,校舍由70餘間發展到500餘間,還建了一個藏書15400餘冊的圖書館,一個教學儀器、化學藥品較齊全的科學館。1927年移交時,二師尚有結餘資金約銀元三萬五千餘元,這在當時可稱是奇蹟。
當時師範學校負有輔導改進本學區國小教育及示範帶動本學區教育事業發展之責。1915年學校就籌組了學區教育聯合部,在二師建校五周年紀念會上,又成立了“全徽教育協進社”(後改稱“教育聯合會”),二者相輔進行學區教育教學指導。每年一次的全區教育聯合會,頭兩次在二師舉行,後在各縣輪流召開。會議期間,召開運動會、遊藝會、展覽會、演講會,各縣交流教育經驗,研究存在問題。每次年會都成了徽州教育的盛會,有力促進了全徽教育發展,晉接被選為全徽教育協進社主任(後為會長),每次會議都參與指導。
晉接嚴於律己,工作中以身作則,克已奉公,就是用信紙、信封、菸絲、紙捻、燈油亦分清公私。晉接畢生從事教育,尤重教育理論的建樹。主持二師期間,每年都辦有一冊“校刊”(初稱《省立第五師範學校雜記》後更名為《黃山鍾》,最後四年每兩年一冊)共12冊,為徽州教育保留了一份極為珍貴的史料。
胡晉接創辦省立二師,為徽州現代基礎教育從教育思想、師資培養等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開了一代新風。他是現代徽州教育的拓荒者、奠基人。他的師德風範,影響了徽州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二師數百名畢業生,成了民國時期徽州教育的骨幹力量。以績溪中學為例,1940年績溪縣立國中復辦時,首任校長鬍鍾吾,教務主任章積和,總務負責胡稼民(後長期任教導主任)及新中國建立初期任校長的鄭郁予,都是二師畢業生。二師對徽州教育的影響可見一斑。
胡晉接先生對地理學科有著很深的造詣,早在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就與程敷鍇合編了《中華民國地理新圖》,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印行。還有《中華民國分省地圖集》、《中華民國地圖》二書均在日本東京印刷,由亞東圖書館發行。
“一方碩士三胡禮學傳人澤被東南鄒魯,六縣宗師百世楷模典範德昭日月光華”廳堂照壁的對聯正表達了人們對胡晉接先生的懷念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