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鄒氏輿地世家的興起鄒氏輿地世家,祖居湘中新化縣羅洪村(今屬隆回縣)。其輿地學,發端於清中葉嘉慶年間鄒文蘇之妻吳珊瑚(字季瑚)。吳珊瑚是當地輿地學家吳蘭柴的女兒,因協助其父吳蘭柴編校輿地書籍而通曉古今輿地。出嫁鄒文蘇後,所生6子從小受其薰陶,長大後都繼承母業,從事輿地學術研究,數第三子漢勛(1806~1854年)最有出息。鹹豐二年(1852年),曾為魏源《海國圖志》繪製列國地圖,並與魏源合撰《堯典釋天》,有較高的知名度,擴大了鄒氏輿地學的影響。
鄒氏輿地學第三代傳人鄒漢勛之子鄒世詒(1838~1908年),繼父業,頗多創新,鹹豐八年(1858年),鄒世詒應湖北巡撫胡林翼的聘請,至武昌參與編纂繪製《大清一統輿圖》,還負責湖北、湖南等省的省縣地圖編制,繪有《湖北通志圖》、《湖南通志圖》、《直隸通志圖》、《貴州通志圖》等地圖,被稱為鄒氏輿地學第三代傳人。
鄒氏輿地學第四代傳人鄒氏輿地學第四代傳人則是鄒世詒的侄子鄒代鈞(1854—1908年)。鄒代鈞在地理學領域雖有多種研究方向,因時值俄、日、英、法等列強蠶食國家領土,便努力從事邊疆歷史地理研究。光緒十—年(1885年),因兩江總督曾國荃的介紹,隨朝廷太常寺卿劉瑞芬出使英、俄等國,乘機鑽研西方地圖學理論和繪製方法,回國後首創中國輿圖尺,翻譯繪製中外地圖,編制《大清會典圖》。光緒十七年,張之洞向朝廷借調鄒代鈞回湖北主持《湖北全省地圖》編纂工作以後,繼續留任武昌。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好友陳三立、汪康年、吳德瀟等人的贊助下,鄒代鈞創辦了中國第—個地理學會——武昌輿地學會,出版地圖,開展學術研究。採用經緯線、中國輿圖尺、圓錐投影,暈渲法繪製地圖,首創銅版印製中外彩色地圖,開傳統輿圖學向近代輿圖學轉變的新氣象。繪製出版了大量的中外地理著作,使鄒氏地理學達到了最為興盛的階段。所譯繪的《中外輿地全圖》、被稱為晚清地圖集的代表作。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鄒代鈞卒於武昌,其家道衰落,輿地學會因經費不足而解散。
鄒氏輿地學第五代傳人被稱為鄒氏輿地學第五代傳人的鄒永瑄,(1858~1952年),是鄒代鈞的堂侄。永碹在鄒代鈞身邊作書童,曾隨鄒代鈞出國學習印刷刻版工藝,成為繪圖專家,後—直在武昌輿地學會工作。鄒永瑄在輿地學會解散的當年,利用學會部分資產,籌資在學會原址,即武昌橫街,開辦了我國第一家民辦地圖出版社——亞新地學社。社名取“亞洲”及其家鄉“新化縣”的首字而得名。
該社從1908年創辦到1954年遷至北京,合併於國家地圖出版社為止,先後由鄒永瑄及其子鄒興矩(第六代傳人),其孫鄒新垓(第七代傳人)三代苦心經營,長達近半個世紀。20世紀20年代,學社興旺時,還在長沙、廣州、南京、成都等地設立分社。均採用經緯度等新法繪製地圖,套色印刷,精確程度不斷提高,國內所出中外地圖,大半出於鄒家之手。武昌一度成為地圖出版中心,為我國地理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