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正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之一。位於湖北、河南、陝西三省邊界地區。亦稱鄂豫陝蘇區。
1934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指示,紅軍第25軍在中共鄂豫皖省委代理書記徐寶珊和軍長程子華、政治委員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率領下,離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到外線創建新根據地。12月,紅25軍轉戰到陝西省雒南(今洛南)庾家河地區;中共鄂豫皖省委改為鄂豫陝省委,徐寶珊、吳煥先先後任書記、代理書記。此後,紅25軍在鄂豫陝邊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發動和武裝民眾,分配土地,建立革命政權,創建革命根據地。
至1935年 5月,紅25軍先後取得蔡玉窯、文公嶺、石塔寺等戰鬥勝利,曾攻占 5座縣城,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一次“圍剿”;在藍田、柞水、鎮安、山陽、旬陽、雒南、商南、鄖西、盧氏等縣和洋縣華陽地區,建立了10個區、46個鄉,314個村的蘇維埃政府和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人口近50萬,初步建成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同年2月、5月,中共鄂陝邊特委、豫陝邊特委先後成立。7月上旬,紅25軍採取“誘敵深入,先拖後打”的方針,在袁家溝口全殲國民黨軍一個旅,接著北出終南山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7月中旬,為配合中央紅軍和紅軍第四方面軍北上,中共鄂豫陝省委率紅25軍離開鄂豫陝根據地西征,轉向陝甘革命根據地。留在鄂豫陝邊地區的中共鄂陝特委、豫陝特委合併為鄂豫陝特委,紅軍一部和地方武裝編為紅軍第74師,在特委書記鄭位三和師長陳先瑞、政治委員李隆貴領導下,繼續堅持鬥爭,到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開始。
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二十五軍及紅七十四師創立的革命根據地。
1934年,鄂豫皖根據地被敵封鎖包圍,蘇區日益縮小,紅軍處境日益艱難,中央決定紅二十五軍轉移,建立新的根據地,以求發展。1934年6月,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派程子華從紅都瑞金去鄂豫皖根據地工作,程子華於9月到後傳達了中央的決定和周恩來副主席指示,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縣花山寨召開第十四次常委會,省委書記徐寶珊、副書記吳煥先、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等參加會議,省委決定: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程子華任軍長、吳煥先任政委、徐海東任副軍長、戴季英任參謀長、鄭位三任政治部主任,省委隨軍行動,留紅二十八軍在根據地堅持鬥爭。
紅二十五軍隨後出髮長征。在20多天的時間內,紅二十五軍長驅千里,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粉碎了幾十倍於己之敵的圍堵,幾乎每日作戰,頑強地打開了西進通道,不僅保存了紅軍的有生力量,鍛鍊和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而且調動了敵人“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部分兵力,有力地支持了紅二十八軍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減輕了川陝紅軍的壓力,並為開闢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鄂豫陝邊地區,地處鄂豫陝三省邊界,北起秦嶺北麓,南瀕漢水,包括陝西南部的雒南(今洛南)、藍田、商縣、商南、山陽、柞水、洵陽(今旬陽)、寧陝、佛坪、洋縣等縣,湖北西北部的鄖西、鄖縣等縣以及河南西部的盧氏、淅川等縣。這裡峰巒起伏,懸崖陡峭,地勢險要,便於開展游擊戰爭,自古就是兵家割據稱雄的戰略要地。當地封建勢力和反動政府對人民壓迫剝削極為殘酷,土地和山林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裡,苛捐雜稅多達數十種,兵災匪禍連年不斷,人民苦難深重,反抗情緒強烈,有良好的革命基礎。
1927年4月成立黨組織,1928年5月渭(南)華(縣)起義的部隊曾在藍田雒南地區活動。1932年冬,紅四方面軍和紅三軍曾先後過境。1933年5月,陝北紅軍也曾南下行動。
因此,黨和紅軍已在該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紅二十五軍到達時,雖然地方黨組織已遭到破壞,但民眾自發的抗捐抗糧鬥爭仍然此起彼伏。同時,陝西第十七路軍首領楊虎城與蔣介石矛盾很深,當時忙於北攻陝甘紅軍、南拒川陝邊紅四方面軍、西防蔣介石嫡系部隊,一時無力顧及陝西東南部,這一切,都為紅二十五軍創建新的根據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
934年12月10日紅二十五軍到達陝西洛南縣,省委在庾家河(現屬丹鳳縣)召開第18次常委會。
決定:
一、在鄂豫陝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
二、將中共鄂豫皖省委立即改為中共鄂豫陝省委,省委成員不變,隨後進入創建根據地的新時期。
創建鄂豫陝根據地前後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紅二十五為主力,第二階段以紅七十四師為主力。
第一階段:
庾家河會議後,經過一個多月奮戰,紅二十五軍初步在鄖西、洵陽、鎮安、山陽四縣邊區建立了根據地的基礎,並擴軍400餘名,同時也與前來“圍剿”的國民黨軍先後進行了許多戰鬥,主要有獨樹鎮、庾家河、袁家溝口等戰役,最終紅二十五軍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的“圍剿”。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北出終南山,前鋒直達西安附近的韋區、杜曲,由於沒有電台無法同中央聯繫。7月15日,鄂豫皖省委交通員石健民從上海轉道西安抵達二十五軍,帶來了中央檔案和一、四方面軍會合,即將北上的訊息。為進一步擺脫敵人“圍剿”,配合主力紅軍取得長征勝利,15日省委在灃峪口(長安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西征甘肅,北上陝北,鞏固陝北蘇區,同時決定將鄂陝、豫陝兩個特委合併,統一領導根據地的武裝力量,堅持鬥爭。16日,紅二十五軍又開始新的長征,遠征陝甘直達陝北。
第二階段:
紅二十五軍離開後,鄂陝、豫陝兩個特委於1935年9月9日在陝西商南縣梁家墳村召開會議,決定成立鄂豫陝特委,選舉鄭位三為特委書記、常委和委員有陳先端、李隆貴、方升普、曾焜、李書全、袁崇全、張波、鄭連順等九人。為有利於長期堅持武裝鬥爭,特委將根據地游擊隊合編組建紅七十四師,10月6日在商南縣距梁家墳不遠的碾子坪正式成立。師長陳先瑞,政委李隆貴,副師長兼參謀長方升普,政治部主任曾焜,全師近700人。紅七十四師在同上級失去聯繫,極端艱難困苦條件下,轉戰於鄂豫陝邊24個縣,經歷大小戰鬥上百次,甚至打到華山,威脅西安。打破了敵人的三次圍攻,殲滅敵正規軍與地方反動武裝約4000人,繳獲各種槍枝3000餘支,取得了鄂豫陝邊界地區的鬥爭勝利。1936年3月中旬,紅七十四師接到二十五軍手槍團程福才從陝北送來的“八一宣言”和《中央關於目前的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等檔案,特委向中央匯報了七十四師情況,同中央恢復了聯繫。
1936年12月中旬,七十四師在藍田縣灞龍廟接到中央指示和電令。1937年8月5日,鄂豫陝特委與七十四師奉中央軍委電令北上,全師2100餘人前往陝西三原整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留守處,10月改為西北留守兵團第四團,中共鄂豫陝(陝南)特委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