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鄂豫陝省委

1934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洛南縣庾家河鎮楊春榮中藥鋪院內召開第十八次常委會議,提交會議討論的《中共鄂豫皖省委關於創造新蘇區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決議草案》明確提出了“立即建立鄂豫陝省委,為創造鄂豫陝蘇區而鬥爭”的戰鬥口號,指出“當前的緊急任務是要加強紅二十五軍,加強爭取民眾的工作,首先打破敵人的追擊和堵擊計畫,迅速創造新蘇區”。庾家河會議決定改中共鄂豫皖省委為中共鄂豫陝省委。中共鄂豫陝省委成立後,領導紅二十五軍和鄂豫陝邊的人民民眾,進行了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概述

1934年12月8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進入陝南。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在今丹鳳縣庾家河召開第十八次全委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創造新蘇區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決議草案》,決定改鄂豫皖省委為鄂豫陝省委。會議期間,由於國民黨軍隊尾追而至,與會人員均投入戰鬥,鄂豫陝省委領導成員未能選定,由原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常委吳煥先代行職權。1935年4月中旬,中共鄂豫陝省委在藍田縣葛牌鎮召開省委擴大會議,總結創建鄂豫陝蘇區四個月來的工作,選舉產生了省委領導成員,書記徐寶珊,副書記吳煥先。委員為李隆貴(常委)、趙凌波(常委)、張明先(常委)、田宋堯(常委)、戴季英、陳先瑞、張希才、鄭位三(增補)、郭述申(增補)。5月9日徐寶珊病逝後,吳煥先代理省委書記。8月21日,吳煥先在甘肅涇川戰鬥中犧牲,省委決定由程子華代理書記。鄂豫皖省委原屬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領導。1932年10月,鄂豫皖分局機關率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鄂豫皖省委與上級聯繫中斷。中共鄂豫陝省委建立後,獨立領導該地區的武裝鬥爭和蘇區建設。省委成員隨部隊指揮作戰,機關無固定地點。同年7月中旬,省委接到上海中央局檔案,證實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川北會師,並準備北上的訊息後,即於7月15日在長安灃峪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紅二十五軍迅速西進,配合中央紅軍創建西北新蘇區。月底,省委隨紅二十五軍離開鄂豫陝根據地,向西北蘇區進發。鄂豫陝省委先後下轄中共商洛特委、鄂陝特委、豫陝特委等。1935年9月15日,鄂豫陝省委率紅二十五軍到達西北蘇區延川縣永坪鎮,與中共西北工委及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師。17日,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駐西北代表團主持下,召開西北工委和鄂豫陝省委主要領導幹部會議,決定成立中共陝甘晉省委,同時撤銷鄂豫陝省委和西北工委。

成立背景

1934年,鄂豫皖根據地被敵封鎖包圍,蘇區日益縮小,紅軍處境日益艱難,中央決定紅二十五軍轉移,建立新的根據地,以求發展。1934年6月,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派程子華從紅都瑞金去鄂豫皖根據地工作,程子華於9月到後傳達了中央的決定和周恩來副主席指示,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縣花山寨召開第十四次常委會,省委書記徐寶珊、副書記吳煥先、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等參加會議,省委決定: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程子華任軍長、吳煥先任政委、徐海東任副軍長、戴季英任參謀長、鄭位三任政治部主任,省委隨軍行動,留紅二十八軍在根據地堅持鬥爭。紅二十五軍隨後出髮長征。在20多天的時間內,紅二十五軍長驅千里,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粉碎了幾十倍於己之敵的圍堵,幾乎每日作戰,頑強地打開了西進通道,不僅保存了紅軍的有生力量,鍛鍊和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而且調動了敵人“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部分兵力,有力地支持了紅二十八軍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減輕了川陝紅軍的壓力,並為開闢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鄂豫陝邊地區,地處鄂豫陝三省邊界,北起秦嶺北麓,南瀕漢水,包括陝西南部的雒南(今洛南)、藍田、商縣、商南、山陽、柞水、洵陽(今旬陽)、寧陝、佛坪、洋縣等縣,湖北西北部的鄖西、鄖縣等縣以及河南西部的盧氏、淅川等縣。這裡峰巒起伏,懸崖陡峭,地勢險要,便於開展游擊戰爭,自古就是兵家割據稱雄的戰略要地。當地封建勢力和反動政府對人民壓迫剝削極為殘酷,土地和山林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裡,苛捐雜稅多達數十種,兵災匪禍連年不斷,人民苦難深重,反抗情緒強烈,有良好的革命基礎。1927年4月成立黨組織,1928年5月渭(南)華(縣)起義的部隊曾在藍田雒南地區活動。1932年冬,紅四方面軍和紅三軍曾先後過境。1933年5月,陝北紅軍也曾南下行動。因此,黨和紅軍已在該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紅二十五軍到達時,雖然地方黨組織已遭到破壞,但民眾自發的抗捐抗糧鬥爭仍然此起彼伏。同時,陝西第十七路軍首領楊虎城與蔣介石矛盾很深,當時忙於北攻陝甘紅軍、南拒川陝邊紅四方面軍、西防蔣介石嫡系部隊,一時無力顧及陝西東南部,這一切,都為紅二十五軍創建新的根據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成立過程

1934年12月10日紅二十五軍到達陝西洛南縣,省委在庾家河(現屬丹鳳縣)召開第18次常委會。決定:一、在鄂豫陝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二、將中共鄂豫皖省委立即改為中共鄂豫陝省委,省委成員不變,隨後進入創建根據地的新時期。創建鄂豫陝根據地前後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紅二十五為主力,第二階段以紅七十四師為主力。
 

第一階段

庾家河會議後,經過一個多月奮戰,紅二十五軍初步在鄖西、洵陽、鎮安、山陽四縣邊區建立了根據地的基礎,並擴軍400餘名,同時也與前來“圍剿”的國民黨軍先後進行了許多戰鬥,主要有獨樹鎮、庾家河、袁家溝口等戰役,最終紅二十五軍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的“圍剿”。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北出終南山,前鋒直達西安附近的韋區、杜曲,由於沒有電台無法同中央聯繫。7月15日,鄂豫皖省委交通員石健民從上海轉道西安抵達二十五軍,帶來了中央檔案和一、四方面軍會合,即將北上的訊息。為進一步擺脫敵人“圍剿”,配合主力紅軍取得長征勝利,15日省委在灃峪口(長安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西征甘肅,北上陝北,鞏固陝北蘇區,同時決定將鄂陝、豫陝兩個特委合併,統一領導根據地的武裝力量,堅持鬥爭。16日,紅二十五軍又開始新的長征,遠征陝甘直達陝北。
 

第二階段

紅二十五軍離開後,鄂陝、豫陝兩個特委於1935年9月9日在陝西商南縣梁家墳村召開會議,決定成立鄂豫陝特委,選舉鄭位三為特委書記、常委和委員有陳先端、李隆貴、方升普、曾焜、李書全、袁崇全、張波、鄭連順等九人。為有利於長期堅持武裝鬥爭,特委將根據地游擊隊合編組建紅七十四師,10月6日在商南縣距梁家墳不遠的碾子坪正式成立。師長陳先瑞,政委李隆貴,副師長兼參謀長方升普,政治部主任曾焜,全師近700人。紅七十四師在同上級失去聯繫,極端艱難困苦條件下,轉戰於鄂豫陝邊24個縣,經歷大小戰鬥上百次,甚至打到華山,威脅西安。打破了敵人的三次圍攻,殲滅敵正規軍與地方反動武裝約4000人,繳獲各種槍枝3000餘支,取得了鄂豫陝邊界地區的鬥爭勝利。1936年3月中旬,紅七十四師接到二十五軍手槍團程福才從陝北送來的“八一宣言”和《中央關於目前的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等檔案,特委向中央匯報了七十四師情況,同中央恢復了聯繫。

工作成績

中共鄂豫陝省委成立後,領導紅二十五軍和鄂豫陝邊的人民民眾,進行了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鄂豫陝省委以紅二十五軍為主力,充分發揮地方武裝的作用,通過武裝鬥爭開闢和擴大革命根據地,紅二十五軍長征入陝後,國民黨先後調集了30多個團的兵力實行圍追堵截,企圖趁紅軍立足未穩將其消滅於商洛地區。鄂豫陝省委決定以武裝鬥爭為先導,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發展和壯大自己,為開闢和擴大根據地創造條件,省委領導紅二十五軍和地方武裝,在人民民眾的大力支援下,時而集中兵力聚殲敵人,時而分兵出擊,縱橫馳騁於鄂豫陝邊的廣大區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一次、第二次“圍剿”。繼三要司、庾家河戰鬥的勝利後,紅二十五軍於1935年1月8日攻克鎮安縣城,殲敵保全團一部。1月31日,攻克柞水縣城。2月1日,在柞水縣蔡玉窯打垮國民黨軍第四十二師一二六旅兩營,殲滅一個營。2月5日,在藍田縣葛牌鎮以南的文公嶺殲滅國民黨軍第四十二師一二六旅五個營。2月27日,攻克寧陝縣城。3月4日,攻克佛坪縣城。3月10日,在洋縣華陽鎮殲陝軍警備第二旅五個多營,斃傷200餘名,俘團長以下400餘名,繳獲長短槍500多支。4月18日,攻克洛南縣城。6月初,在商縣夜村、丹鳳縣商鎮斃傷國民黨軍第一一0師、第一二九師團長以下200餘名。6月14日,攻占商南縣富水關、青山街,俘國民黨軍第四十四師營長以下170餘名。6月16日,奔襲鄂陝三省交界的荊紫關,殲敵一個多連,活捉國民黨軍第四十四師軍需處處長,繳獲大批軍用物資。7月2日,在山陽縣袁家溝口全殲陝軍警備第一旅,斃傷300餘名,俘旅長唐嗣桐以下1400餘名,繳獲各種槍枝1600多支。在主力部隊開展武裝鬥爭的同時,紅軍派出部分幹部和部隊發動組織民眾,幫助建立地方武裝,組建了鄂陝游擊總司令部,轄六個游擊師,成立豫陝游擊師,轄四個游擊大隊,根據地的許多區、鄉也都建立了游擊隊、赤衛隊、抗捐軍等。紅二十五軍在地方武裝的配合和支持下,大力開展武裝鬥爭,逐步形成了以今陝西省商洛市為中心,包括今湖北省的鄖西、鄖縣,河南省的盧氏、西峽、淅川,陝西省的商州、洛南、商南、丹鳳、山陽、鎮安、榨水、藍田、長安、佛坪、洋縣、寧陝、旬陽、石泉、漢濱、漢陰等縣(區)全部或邊界地區的大塊根據地。
紅軍是戰鬥隊,也是宣傳隊。中共鄂豫陝省委和紅二十五軍把宣傳民眾、發動民眾作為創建根據地的一項重要工作。庾家河會議的當天,省委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政治部的名義印發了《什麼是紅軍》的傳單。傳單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申明紅軍是共產黨領導的工人農民的軍隊,紅軍的基本主張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農民,驅逐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工人農民管理政權的蘇維埃政府。隨後,省委又發布了《關於商業政策問題》的布告,申明“蘇維埃商業政策的原則是保證貿易自由,反對奸商,取締一切苛捐雜稅厘金關卡,實行統一的累進稅”。沒收軍閥、官僚、賣國賊漢奸、民團首領及一切反革命分子所開的商店,將其一部分物產分給當地窮人。準許沒有參加反革命(即便是地主)的商店繼續營業,沒有參加反革命的行商在紅軍活動區域內運輸行走。紅二十五軍攻克鎮安縣城後,省委發布了《中國工農紅二十五軍為占領鎮安縣告民眾書》,號召立刻組織窮人自己的政府革命委員會,建立窮人自衛的武裝――抗捐軍,分配土豪劣紳的田地給窮人種,造成工農貧民自己的鎮安縣。省委通過發布傳單、布告和紅軍經常性的政治宣傳工作,使廣大民眾了解共產黨、紅軍的性質和宗旨,了解蘇維埃政府的政策,對於取得人民民眾的信任和支持,動員人民民眾參加創建根據地的鬥爭,起了重大作用。
在以武裝鬥爭為先導開創根據地的同時,鄂豫陝省委和紅二十五軍在根據地內建立了各級中共組織和蘇維埃政權,廣泛開展土地革命。黨的組織:先後建立了中共商洛特委、鄂陝特委、豫陝特委、寧(陝)佛(坪)周(至)工委、鎮安縣委、五星縣委、紅岩寺區工委、山陽西區區委;蘇維埃政權:建立了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鎮安、五星兩個縣蘇維埃政府、山陽縣蘇維埃政府籌備處、寧陝縣土地委員會,以及13個區、70個鄉、314個村蘇維埃政府。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廣泛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宗旨和政策,特別是紅軍同反動軍隊及民團英勇作戰,公開處決民憤大的土豪劣紳,沒收地主的土地財物分給貧苦農民,對民眾利益秋毫無犯的實際行動,取得了人民民眾的信任和支持,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民眾積極參加打土豪、分田地的鬥爭。僅鄖西縣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就有1000多戶貧苦農民分到了土地。柞水縣紅岩寺區沒收了地主530餘畝土地,分給58戶貧苦農民,還沒收了42000多斤糧食、3100餘斤臘肉、13頭肥豬、1200餘斤漆油,大部分分給了民眾,少部分支援了紅軍和游擊隊。山陽縣袁家溝口區的農民在全區範圍內分配了地主的土地,誰佃種歸準的,分配後栽了界石,農民喜氣洋洋地收割了分配土地後的第一料莊稼。洋縣華陽區的農民沒收分配了60戶地主的3200多畝土地、600多石糧食,農民民眾高興地唱道:“二月初六炮聲響、警備二旅垮個光,華陽建起蘇政權,土豪劣紳一掃光,分田分地又分糧,窮人翻身把家當,吃飯莫忘咱紅軍,翻身莫忘共產黨”。形象地反映了蘇區的革命景象和廣大農民翻身後的喜悅心情。在經濟上打擊封建地主階級的同時,蘇維埃政府還發動農民鎮壓了一批民憤極大的惡霸地主,使鄉村的土豪劣紳威風掃地,基層的反動政權紛紛垮台,根據地內出現了“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新局面。
共產黨和紅軍領導人民民眾求解放,人民民眾擁護共產黨和紅軍,幫紅軍、當紅軍,成了鄂豫陝根據地廣大民眾的自覺行動。蘇區內出現了不少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父子一同參軍的動人景象,使紅軍不斷得到發展和壯大。紅二十五軍1934年12月入陝時有2900餘人,雖經戰鬥減員,到1935年7月離開鄂豫陝根據地時發展到4000人(不含留在根據地的300人);紅七十四師建立前只有紅軍300人,1937年春離開根據地時發展到2100人。人民民眾在踴躍參加紅軍的同時,積極參加游擊武裝,承擔戰勤工作,慰勞紅軍,救護傷病員等,為鞏固和擴大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配合紅軍作戰,蘇維埃政府組織擔架隊、救護隊,幫助紅軍偵察敵情等。在後方勤務工作方面,則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和人民民眾來承擔。紅二十五軍在山陽縣袁家溝口設立了後方醫院後,當地許多農民家成了醫院的“病房”,許多大娘、大嫂成了“護理員”,民眾為護理傷員不怕千辛萬苦。紅軍幹部張波在丹鳳縣蔡川何老五家養傷,敵人知道後將何老五捕去嚴刑拷打,逼他交出紅軍傷員,但何老五寧死不露真情,一直把張波掩護到傷愈歸隊。紅軍幹部王奎先在鎮安縣覃大娘家養病,敵軍得悉後前來搜捕,年過半百又是小腳的覃大娘將其背到山下的麥地掩護起來,並機智地把敵軍引向他處,而大娘的丈夫因為堅不吐實被敵軍拷打得奄奄一息。為了躲避敵人的搜捕,覃大娘一家背著王奎先生東躲西藏,直到他病癒歸隊。在人民民眾救助紅軍的過程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撤銷

1936年12月中旬,七十四師在藍田縣灞龍廟接到中央指示和電令。1937年8月5日,鄂豫陝特委與七十四師奉中央軍委電令北上,全師2100餘人前往陝西三原整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留守處,10月改為西北留守兵團第四團,中共鄂豫陝(陝南)特委撤銷。

下轄組織

中共鄂豫陝省委員會下轄陝西地區組織

中共商洛特別委員會

1934年12月,中共鄂豫陝省委和紅二十五軍派手槍團政委宋興國等人在洛南縣東原村成立了中共商洛特委,書記宋興國。中共商洛特委主要活動區域在今洛南、丹風兩縣的邊界地區,機關無固定駐地。1935年2月,商洛特委遭國民黨軍隊突然襲擊,損失嚴重,同年4月奉命撤銷。

中共鄂陝特別委員會

1935年2月,中共鄂豫陝省委在湖北鄖西縣二天門建立了中共鄂陝特別委員會,書記先後為郭述申、戴季英、鄭位三。先後下轄鎮安縣委和五星縣委。主要活動在鎮安、山陽、柞水、旬陽、寧陝和湖北鄖西等縣邊界地區。特委機關先後駐湖北鄖西二天門和陝西鎮安縣店埡子。1935年9月,鄂陝特委與豫陝特委合併,組成中共鄂豫陝特委。
中共鄂陝特委下轄陝西地區組織
中共五星縣委,書記李志英
中共鎮安縣委,書記白明峻。

中共豫陝特別委員會

1935年5月,中共鄂豫陝省委在洛南縣庾家河(今屬丹鳳縣)成立了中共豫陝特委,書記先後為鄭位三、李隆貴。特委主要活動在今陝西洛南、商南、丹鳳、商縣以及河南的盧氏等縣邊界地區,機關無固定地點。特委下轄劉家花屋等支部。1935年9月,豫陝特委與鄂陝特委合併,成立了中共鄂豫陝特委。

特別委員會

1935年7月,中共鄂豫陝省委率紅二十五軍北上陝北後,鄂豫陝蘇區形勢異常險惡。鄂豫陝省委離開時,省委書記吳煥先曾指示鄂陝、豫陝兩特委合併建立一個新特委,繼續堅持戰鬥。但信件落入敵手,致使省委與兩特委及兩特委之間聯繫中斷。8月,鄂陝、豫陝兩特委分別從報紙上得悉省委與紅二十五軍已到隴東,為了防止被國民黨軍隊各個擊破,兩特委便互相尋找,向一塊靠攏。1935年9月9日,鄂陝、豫陝兩特委在商南縣梁家墳會合,並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合併兩特委,成立中共鄂豫陝特委(亦稱陝南特委),書記鄭位三,委員為陳先瑞(常委)、李隆貴(常委)、方升普(常委)、曾焜、李書全、袁崇安、張培真、鄭連順、李學先;合併鄂陝游擊總部與豫陝游擊師,組成紅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鄂豫陝特委建立後獨立領導鄂豫陝蘇區的武裝鬥爭。1936年3月,特委與中共中央取得聯繫。12月20日,中共中央派李濤等從陝北到陝南,成立了陝南軍政委員會,主席李濤,副主席鄭位三,統一指揮陝南武裝鬥爭。特委下轄寧佛工委。1937年8月,鄂豫陝特委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率紅七十四師開赴三原,編入八路軍一一五師序列,特委隨之撤銷。

特委下轄組織

中共寧佛工作委員會

1935年12月中旬,中共鄂豫陝特委率紅七十四師經湖北鄖西二天門一帶進駐陝西寧陝、佛坪兩縣交界的四畝地。在此鄂豫陝特委指示羅明義等帶一個連開展地方工作,鏇即組建了中共寧佛工作委員會,書記先後為羅明義、劉鑒挺、曾焜。寧佛工委成立後,在寧陝、佛坪兩縣邊界地區發動民眾開展游擊戰爭。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因紅七十四師調防,工委奉命撤銷。

盤點當代中共組織機構(二)

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範,開闢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陝甘寧邊區保全司令部
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
中共鄂中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前方分會
中共平漢線省委
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軍事委員會
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
瓊崖紅軍游擊隊司令部
中共山東省委
中共陝甘寧省委
陝甘寧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陝甘省委
陝甘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陝北省委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
中共鄂豫陝特別委員會
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閩西南軍政委員會
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閩西軍政委員會
鄂陝游擊總司令部
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川黔分會
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
陝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粵邊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
中共鄂豫陝省委
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
中共山西工作委員會
湘鄂川黔省軍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
中共蘇區中央分局
中共閩粵邊特別委員會
湘鄂川黔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鄂川邊工作委員會
川陝省游擊總指揮部
贛南軍區
閩贛省蘇維埃政府
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
川陝省軍區指揮部
閩贛軍區
閩贛省革命委員會
中共閩贛省委
陝甘邊革命委員會
中共陝甘邊特別工作委員會
川陝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川陝省委
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
閩浙贛軍區
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
中共閩浙贛省委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
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
湘鄂贛省軍區
鄂豫邊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
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
鄂豫邊區臨時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邊區臨時省委員
閩粵贛軍區
湘贛省軍區
中共湘鄂西省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省委員會
江西軍區
鄂豫邊臨時軍事委員會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
中共湘南特別委員會
湘贛省蘇維埃政府
湘鄂贛省軍事部
中共湘贛省委
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贛臨時省委
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鄂贛省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
湘鄂西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共湘鄂西臨時省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省委
中共鄂豫皖臨時省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
中共湘鄂贛特區委員會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
鄂豫皖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皖特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東南特別委員會
鄂豫皖特區臨時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皖特區臨時特別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邊軍事委員會
中共閩粵贛邊特別委員會
鄂豫皖邊臨時軍事委員會
贛東北省革命軍事委員會
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東北省委
中共鄂豫邊區特別委員會
鄂東工農革命委員會
鄂豫皖邊區紅色補充軍總指揮部
湘鄂西聯縣政府軍事委員
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
中共湘鄂西特別委員會
京漢行動委員會
贛東北行動委員會
贛東北革命委員會
中央行動委員會
中共湘北特別委員會
湖南省蘇維埃政府
中共贛東北特別委員會
中共工農紅軍第二軍團前敵委員會
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
東江蘇維埃政府
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
中共鄂豫皖邊特別委員會
左江革命委員會
中共左江特別委員會
鄂豫邊區革命委員會
右江蘇維埃政府
中共紅七軍前敵委員會
中共右江特別委員會
信江蘇維埃政府
中共鄂豫邊特別委員會
中共瓊崖臨時特別委員會
湘鄂贛邊暴動委員會
中共鄂東北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鄂豫皖特別區委員會
中共信江特別委員會
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
瓊崖蘇維埃政府
中共湘西前敵委員會
中共湘贛邊界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華中局
華中軍區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
膠東軍區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
中共中央東南局
福建軍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中共中央東南分局
湘南蘇維埃政府
濱海軍區
淮南軍區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
蘇南軍區
中共中央北方局
河南軍區
陝甘寧邊區政府
中共中央中原局
西北軍區
華北人民政府
中原軍區
東北軍區
冀南軍區
華東軍區
華北軍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