郪江古國風景區
四川境內旅遊勝地,擁有秀麗的自然風光,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區內交通便利,三台至大英公路穿區而過,古鎮至大英縣蒼山鎮公路直連成南高速;移動通訊覆蓋全區,鎮內市場繁榮。旅遊業年內接待縣內客人5萬人次,縣外客人1萬人次,年收入30萬元。妻阝江古鎮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和秀美的自然景觀形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古鎮為中心可連線雲台觀、魯班水庫及三台縣城等,人文和自然旅遊景點,隨著旅遊服務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古鎮將成為三台縣旅遊區的核心地區,成為綿陽市旅遊體系中重要的中心和節點。
景區概況
地理位置
郪江鎮位於三台縣南45公里,與中江縣萬福鎮隔河相望,全鎮幅員面積25.5平方公里,場鎮面積0.75平方公里。全鎮轄8個行政村,88個社,1個居委會。土地面積560公頃,人均占地0.65畝。植被面積826公頃,森林面積66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6.5%。郪江鎮位於郪江錦江交匯之處。四周群山環抱,河水清澈,樹木豐茂,自然景觀極其豐富,自然條件良好,風景秀麗。景區榮譽
郪江鎮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1992年被評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名單。古鎮境內歷史名勝古蹟眾多,其中以郪江古漢墓群、雲台觀、古鎮街場、郪王國遺址等最具代表性,且保留較為完整。神秘古郪國
郪江古鎮的明清民居文化是漢民族民俗的重要傳承。郪江崖墓群、郪江鎮位於三台縣南部,沿公路北距三台縣城潼川鎮45公里。郪江鎮在春秋戰國時為諸侯國郪國王城所在地。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此地為治所設定郪縣,三國蜀漢設定東廣漢郡,亦以此地為治所。在郪江場為中心的河灣山巒間,留下了數以萬計的崖墓,有的地方崖墓鱗次櫛比,密如蜂房。其中以金鐘山、紫荊灣、泉水壩、松林嘴等地的崖墓最為集中最富特色。郪江鎮已被列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鎮內有明清古街,數十棵巨大的黃桷樹,古戲樓,古驛道,鎮外橫跨郪江的古石橋名九龍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1795年),橋以九條高浮雕的龍為墩、20塊相併的長方形平整條石為梁。九條龍形態各異,逆水而臥,造型生動,工藝精湛。郪江漢墓群不同於兵馬俑、始皇陵、馬王堆等一批秦漢文化遺存,它講的是漢代漢民族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反映了我們漢族人2000多年前的生活起居方式和日常行為習慣。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的郪江漢墓所展現的漢代漢民族文化。郪江漢墓數量眾多,其獨特的藻井、天花、斗拱、窗欞、欄乾等造形在全國獨樹一幟,漢畫石刻《狗咬耗子》、《春宮秘戲圖》展示的漢民俗文化堪稱國寶,而漢墓大量的灶台、水井、壁龕、灶案、壁櫃、床台、台階、水溝等石雕則生動地再現了2000多年前漢人日常起居生活習俗。整個郪江漢墓群可謂是一幅幅活生生的漢人生活長卷。仙境雲台觀
雲台觀的道教文化資源有宗教朝拜的天然優勢。雲台觀位於三台縣安居鎮雲台山,寺廟始建於南宋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明成祖永樂年間(公元1413年)奉皇帝詔令重修,並被列為皇家道觀和皇家園林,觀內有皇室妃嬪宮眷、官員捐造銅神像和銅香爐等10餘件。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寺廟失火,大部分建築被燒毀,神宗皇帝令太監親臨監修和擴建,寺廟建成後又兩次令太監前來頒詔書、賜牙笏和《道藏》。清代繼續進行擴建,使之成為四川省道教著名寺廟。現在雲台觀為三台縣開放的道教活動場所。寺廟現存主體建築由坐北向南的三重四合院相連組成,均位於中軸線上。從西面玉帶橋上山,沿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三皇觀、回龍閣、木牌坊(“雲台勝境”坊)、木廊亭、石華表、三合門、閻羅十殿、券拱門、青龍白虎殿、降魔殿(拱宸樓)、朝經闕與藏經樓、鐘鼓樓、香亭、玄天宮(真武殿)。其中,明代建築有玉帶橋、石華表、三合門、券拱門、青龍白虎殿和玄天宮。寺廟建築面積共5550平方米,占地面積15127平方米。雲台觀是台灣全真教太一宗的祖庭,全省最大的游真武大帝道教,第二大道教聖地,每年到雲台觀朝山的海內外香客高達20萬人次。雲台觀是漢族的原生宗教道教的重要道場,道教文化積澱極為深厚,景區周圍上萬株古柏、古榕與古道觀交相輝映,是體驗道教養生休閒文化的絕佳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