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州

梓州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新州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所在昌城縣(今四川三台縣潼川鎮)。大業三年(607)昌城縣改為郪縣,同時改梓州為新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又改新城郡為梓州,屬劍南道。天寶元年(742),改梓州為梓潼郡(治今縣城潼川鎮)。至德二年(757),改屬劍南道東川節度使轄區。乾元元年(758)又改梓潼郡為梓州。廣德元年(763)改屬劍南道。永泰元年(765)復屬劍南道東川。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為治所。徽宗重和時,以梓州為潼川府,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宋鹹平四年(1001年)朝廷把四川設為川峽四路,其中之一就是梓州路.。

風土人情

自古以來,梓州以產桑著名。桑、梓是與人們的生活關係極為密切的兩種樹。桑樹的葉可以用來養蠶,果可以食用和釀酒,樹幹及枝條可以用來製造器具,皮可以用來造紙,葉、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藥。而梓樹的嫩葉可食,皮是一種中藥(名為梓白皮),木材輕軟耐朽,是製作家具、樂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樹是一種速生樹種,在古代還常被作為薪炭用材。

而正是因為梓州的人們對桑、梓樹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所以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中,漸漸地有了他們本身獨特的風俗文化。

一,重孝。《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見了桑梓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後世即以桑梓作為家鄉的代稱。如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聞黃驪詩》中就有“鄉禽何事亦來此,今我生心憶桑梓”的感傷之句。這種文化風俗令梓州人十分重視孝道的同時也十分有強烈的思鄉情節。梓州地處一個農業大縣,每年有大批的壯力出外打工,但無論怎樣的艱苦,每逢佳節時他們都會努力想辦法回家團聚。這種思鄉情節可見一斑。

二,重視對下代的思想教育。正是因為千百年來這種深入人心的桑梓情節,所以令梓州人格外重視儒家所提倡的對下一代的教育。現今在梓州的東山公園上,入門200米處即可看見一座"蘇母教子“的感人石像。這座石像長年累月靜默在東山公園上,仿佛在默默地注視並且一代又一代地影響著梓州人。

特色小吃

梓州的小吃眾多,有著名的武昌館鐵板燒、涼拌土豆絲、麻辣燙(地方特色小點),以及張氏黑娃麵餅系列:方酥餅子、千層餅子、芝麻圓餅子,涼麵、涼粉餅子,這種經濟、便宜,實惠的地方小吃在梓州經久不衰,深受喜愛。

史料記載

梓州,梓潼。上。開元戶一萬五千四百七十八。鄉二十六。元和戶六千九百八十五。鄉十六。今為東川節度使理所。

管州一十二:梓州,劍州,綿州,遂州,渝州,合州,普州,榮州,陵州,瀘州,龍州,昌州。縣六十九。都管戶三萬一千七百二十二。

禹貢梁州之域。秦並天下,是為蜀郡。漢高帝分置廣漢郡,今州即廣漢郡妻阝、廣漢二縣地也。宋於此置新郡,梁武陵王蕭紀於郡置新州,隋開皇末改為梓州,因梓潼水為名也。州城,宋元嘉中築,皇左涪水中江,日居水陸之衝要。。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里。南北三百六十三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綿州路一千八百六十四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七百三十四里。東南至遂州二百五十里。西至漢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綿州一百三十里。正東微南至果州三百五十里。東北至閬州三百一十五里。西南至簡州三百一十里。

正北微東至劍州三百六十里。正南微東至普州三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綾,綿,絲布。賦:布,絹。元和貢:綾,柑子,曾青。

管縣九:妻阝,射洪,通泉,玄武,鹽亭,永泰,飛烏,銅山,涪城。

妻阝縣,望。郭下。本漢舊縣,屬廣漢郡,因妻阝江水為名也。後魏置昌城郡,後又改名昌城縣,隋大業三年復為妻阝縣。

牛頭山,一名華林山,在縣西南二里。四面危絕。

涪江水,經縣東,去縣四里。

縣有鹽井二十六所。

射洪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漢妻阝縣地,後魏分置射洪縣。縣有梓潼水,與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洪口,蜀人謂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白崖山,在縣南五十里。

涪江水,西北自妻阝縣界流入,在縣東一百步。灘十七所。

通泉縣,緊。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廣漢縣地,宋於此置西宕渠郡,後魏恭帝移於涌山,改名湧泉郡。周明帝置通井縣,隋開皇三年改為通泉縣,十八年改屬梓州。

通泉山,在縣南二里。山前有石蝦蟆,高七八尺。

涪江水,經縣東三里。

瀋水,北自鹽亭縣界流入。公孫述令延岑盛兵於瀋水固守,臧宮進兵縱擊,大破之,斬首溺死者萬餘人,即此也。

赤軍鹽井,在縣西北十二里。又別有鹽井一十三所。

玄武縣,上。東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先主所立五城縣也,屬廣漢郡。後魏平民蜀,立玄武郡,以縣屬焉。隋開皇三年改五城為玄武縣,因玄武山為名也,屬益州。武德三年,割屬梓州。

玄武山,在縣東二里。山出龍骨。

天柱山,一名復船山,在縣西南四十里。

七里坂,在縣東七里。

內江水,本名中江,經縣南,去縣百步。

鹽亭縣,上。西南至州九十三里。本漢廣漢縣地,梁於此置北宕渠郡及縣,後魏恭帝改為鹽亭縣,以近鹽井,因名。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梓州。

梓潼水,經縣南,去縣三里。

永泰縣,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漢巴郡充國縣地也,武德四年分置,地號永泰,因以為名。

鹽亭溪水,經縣北,去縣一十九里。

大汁鹽井,在縣東四十二里。又有小汁鹽井、歌井、針井。

飛烏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漢妻阝縣地,隋開皇十年,於此置飛烏鎮,十三年改鎮為縣,因山為名。

飛烏山,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哥郎等八山,並出銅釒?。

妻阝江水,經縣北,去縣四十里。

銅山縣,中。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妻阝縣地,有銅山,漢文帝賜鄧通蜀銅山鑄錢,此蓋其餘峰也,歷代采鑄。貞觀二十三年置監,署官,前上元三年廢監。調露元年,因廢監置銅山縣。

飛烏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妻阝江水,經縣南五里。

涪城縣,緊。東南至州六十里。本漢涪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改置涪城縣,屬綿州,大曆十三年割屬梓州。

文學記載

梓州杜甫草堂梓州杜甫草堂

梓州是四川與成都齊名的川北重鎮,八世紀的梓州,作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城郭雄偉,交通發達,在川北重要交通要道的涪江凱江上,來往船隻川流不息,這裡有川北最大的碼頭,在這些碼頭上,

曾旅居這裡近兩年的大詩人杜甫多次送往迎來,吟詩作賦。且看:“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奉送崔都水翁下峽》)反映了交通樞紐梓州段涪江的繁忙;而梓州城美麗的夜色從“夜深露氣輕,江月滿江城。”(《玩月呈漢中王》)中可見一斑;梓州城的布局“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望牛頭山亭子》)何等的規範。從這些詩句中,一幅中世紀恬靜美麗的都市圖畫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作為當時省一級行政機構---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梓州城的規模很大,城牆很高,城樓更高大,在杜甫留下的詩中,還有很多登梓州城樓的詩篇,如《九日登梓州城》,《春日梓州登樓二首》,《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等等,這些詩歌和其它登高詩歌一樣,除了抒發自己苦悶的心情外,更多的是對梓州山河的無盡讚美。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裡是如何的繁華,時過境遷,現在的成都已是我國西南最大的都市,而我們卻只能從這樣的殘破門樓中去尋覓和回味它當時的盛景了。

交通通訊

梓州的通訊也越漸發達起來。通訊者,交通與訊息也。交通方面,梓州的“成德南”高速公路亦馬上通車,屆時必定令梓州的發展提高一個檔次。訊息方面,梓州有“梓州吧”、“梓州線上”等多種視窗令外屆朋友可以互動並且更多的了解梓州以及梓州人。

梓州梓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