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托爾斯泰莊園](/img/c/c46/nBnauM3X3ADM0MTOwUjNzk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2M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門廳
在莊園故居門廳里,四周儘是書櫃。牆上掛著的皮包,當年曾用它取過書信、報紙,玻璃廚里陳列著幾桿獵槍。狩獵是托爾斯泰從青年時期就養成的愛好。在一樓著名的“穹室”里,保存著作家的手稿和信件。在這裡,托爾斯泰完成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復活》 、 《教育的果實》 、 《活屍》 等不朽著作。
大廳
故居二樓有一間寬敞明亮的大廳,這裡曾是莫斯科文藝界人士的活動中心。托爾斯泰在這裡接待過屠格涅夫、契訶夫、高爾基等。托爾斯泰熱愛音樂,當年的鋼琴仍擺在原處。大廳的牆上有兩幅托爾斯泰的畫像,分別是名畫家克拉莫斯科和列賓所作。旁邊還有托爾斯泰夫人的畫像。對面牆上是幾位祖先的畫像。二樓的藏書室里,存有14 種文字的書籍2.3 萬卷,有些是屠格涅夫、羅曼·羅蘭、高爾基等人親筆簽名的贈書。托爾斯泰一生博覽群書,精通法語、德語、英語,可以閱讀義大利、阿拉伯、古希臘、古猶太與荷蘭文。
托爾斯泰在莊園裡生活了將近60 年。1910 年11 月7 日,82 歲高齡的托爾斯泰在出走途中,病逝於梁贊的阿斯塔波瓦車站。他的遺體安葬在莊園內離塔樓不遠的森林谷地里。遵照他的遺願,不設墓碑,不作任何裝飾。
1921 年,雅斯納亞·波良納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區。1939 年,成立了托爾斯泰莊園博物館和文學紀念博物館。莊園博物館前有作家的半身塑像。
環境
與此前去過的幾處俄羅斯名人故居門庭冷落的情形不同,托爾斯泰莊園外停有不少參觀者的車輛,足見托爾斯泰在俄羅斯人心目中的地位,當然也因為莊園本身的景色遐邇聞名。
![托爾斯泰莊園](/img/8/0e5/nBnauM3X3ATN3kTNwUTM0QzMxITMzAjMwgTMwADMwAzMxAzL1E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雖說叫做莊園,我看更像一處蜿蜒在草甸與山丘交錯下的森林景觀。進得莊園大門,一條由挺拔的白樺樹拱衛著的林蔭道略呈坡起,筆直向上延伸到黃綠雜糅的一片色彩深處。左手是一方寂靜安寧的湖水,水呈暗綠色,或許是因為沿湖邊都布滿了樹林叢林所至。一陣微風掀動絲絲漣漪,湖水中倒映的景色變得斑駁、迷離。
俊俏挺拔的白樺樹把我們帶進一處雜木林中,四下望去,撲入眼帘的只有一團團的色塊:濃綠的、淡黃的、橙紅的、淺褐的,撩得人眼暈,好像看一幅印象派的風景畫。林蔭深處更多的還是橡木、樺木那類高大莊重的樹種。在一塊小小的空地上,幾棵參天而立的橡樹掩映著托爾斯泰的故居——一幢白牆藍頂的兩層小樓,托爾斯泰在這裡度過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
與整個莊園闊大、幽深的氣勢相比,這幢小樓多少顯得有些小巧,卻並不精緻玲瓏。據說原來莊園內有一幢更大的樓房,早就毀棄了,所以托爾斯泰一家住在這幢小樓里還顯得有些擁擠。房內的裝修和陳設都很尋常,既沒有貴族之家的華麗,也顯不出大文豪的書卷氣。底層有一間由儲藏室改造而成的書房,是家中最安靜的地方,托爾斯泰喜歡呆在這裡寫作。牆上掛著他與農民一起幹活使用的鐮刀、繩索,還有他常穿在身上的肥大寬鬆的農民式罩衫,這些都讓人覺得這好像是一位沒見過世面的俄羅斯土地主的家。
其實,這故居內的侷促、簡樸,反映的似乎正是托爾斯泰內心的矛盾和他所尋求的理想。他早就厭惡了貴族式的奢侈,對自己所過的寄生生活感到不安,一直想放棄這些。他曾經為農民辦過許多學校,甚至把土地分給農民,但卻得不到農民的理解。他嚮往一種建立在自我完善基礎上的農民式的宗法制社會,在這幢小樓里完成的最後一部偉大作品《復活》 ,就充分反映了托爾斯泰的這種精神狀態。
![托爾斯泰莊園](/img/a/f6f/nBnauM3XwEjM0gzN5IjM0QzMxITMzAjMwgTMwADMwAzMxAzLyIzLx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簡介
![托爾斯泰莊園](/img/e/549/nBnauM3X3EDNxEzN5UTOwUzMxITMwUDO1kDMwADMwAzMxAzL1k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複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鬥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爾斯泰的作品縱然其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