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京

遼東京

遼東京遼陽府遺址在遼寧省遼陽市,它與遼陽的東京城遺址是兩回事。東京城是清初努爾哈赤所建,而遼東京遼陽府是遼代的五京之一。遼設五京,就象四個直轄市一樣,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簡介

遼 東京道 遼 東京道

遼東京遼陽府,遼朝五京之一,在今遼寧遼陽。遼太祖滅渤海國後,在遼陽設東平郡。天顯三年(928年),遼太宗升東平為南京,府名遼陽。會同元年(938年),改名東京。其城形制模仿漢制。城高三丈,幅員三十里。共設八門:東為迎陽門,東南為韶陽門,南為龍原門,西南為顯德門,西為大順門,西北為大遼門,北為懷遠門,東北為安遠門。宮城在東北,高三丈,設有敵樓,四隅有角樓。

遺址

五京分別是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城)、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遼東京遼陽府不象遼上京、遼中京那樣地處郊外,遺蹟能得以倖存,遼陽城市的建設早就湮沒了歷史的痕跡,但在口口相傳下來的地名上還是能看到一絲古城的模樣。走過西關門市、護城河、武聖街、古城書畫院,一股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

遼東京 遼東京

《遼史》卷三八《地理志二·東京道條》略云: 城名天福,高三丈,有樓櫓,幅員三十里。八門:東曰迎陽,東南曰韶陽,南曰龍原,西南曰顯德,西曰大順,西北曰大遼,北曰懷遠,東北曰安遠。宮城在東北隅,高三丈,具敵樓,南為三門,壯以樓觀,四隅有角樓,相去各二里。宮牆北有讓國皇帝御容殿。大內建二殿,不置宮嬪,唯以內首使副、判官守之。《大東丹國新建南京碑銘》,在宮門之南。外城謂之漢城,分南北市,中為看樓。晨集南市。夕集北市。街西有金德寺,大悲寺,駙馬寺,鐵幡竿在焉;趙頭陀寺;留守衙;戶部司;軍巡院,歸化營軍千餘人,河、朔亡命,皆籍於此。東至北烏魯虎克四百里,南至海邊鐵山八百六十里;西至望平縣海口三百六十里,北至挹婁縣、范河二百七十里。東、西、南三而抱海。

古城已沒有了蹤影,只能從歷史的記載中看到了。我們從資料中發現:白塔在城西北,觀音寺在城東,根據這些,我們可以大概畫出一個城牆的輪廓。古城是找不到了,但東丹王耶律倍的王宮遺址猶存。

遼天顯元年(926),耶律倍隨其父耶律阿保機攻克渤海國都城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改渤海為東丹(即東契丹),以耶律倍為東丹王。賜耶律倍天子冠服,建元“甘露”。耶律德光繼承遼國帝位後,對耶律倍這個哥哥十分猜忌,他把東平(今遼陽)設為南京,令耶律倍離開東丹國,遷到東平居住,耶律倍為了表明自己沒有爭奪帝位的心志,在自己居住的西宮建起了一座藏書樓,整日讀書做畫,以閒散姿態度日。王宮就是在那時遼天顯三年(928)修建的,現只留下一個30米高,突兀而起的土台,被傳為“三山不顯”。後為明代御庫,俗稱金銀庫。清康熙33年(1694年)其上始建觀音寺。天顯十三年,改南京為東京,府曰遼陽,戶四萬六百四。 在遼代統治的近200年間,遼陽作為“五京之一”,地位顯赫,經濟方面如農業、商業、採礦冶煉業、制陶及其它手工業十分發達,人口又恢復到近30萬。

遼東京 遼東京

遼陽府中另一個標誌性的建築就是坐落在遼陽站前白塔,原稱廣佑寺寶塔,因塔身塗有白堊,俗稱“白塔”。塔高70.4米,8角13層為垂幔式密檐磚塔,是東北第一高塔。由上而下可分為台基、須彌座、塔身、塔檐、塔頂、塔剎六部分。台基高6.4米,周長80米,直徑35.5米,分2層。下層台基高3米,每邊寬22米;上層台基高3.4米,每邊寬16.6米。須彌座高8.6米,向上漸縮,外面青磚雕有斗拱、俯仰蓮,斗拱平座承托塔身。塔身高12.6米,8米柱形,每面置磚雕佛龕,高9.375米,寬7.55米。龕內坐佛高2.55米,其中頭部0.5米,身1.15米,蓮花座0.9米。兩側磚雕脅侍高3.25米,寬0.97米,足踏蓮花,雙手捧缽,或持蓮合十,神態可掬。龕上寶蓋,瓔珞四垂,左右上角,飛天一對,長1.6米,飄然平飛。正南斗拱眼壁,橫陳木製匾額4方,高0.5米,寬0.4米,上面雕刻“流光壁漢”4個楷書大字。塔身上部為密封塔檐,高26.1米。一層檐下有木質方棱檐椽,椽上斜鋪瓦壟。第2層至13層逐層內收,各層均有澀式出檐,每兩層之間置立壁,壁懸銅鏡,共鑲96面,映日生輝。8角外翹,飛椽遠伸,椽頭下系風鐸,共104個,迎風清響。塔頂為磚砌覆缽及仰蓮,高6.8米,上栓8根鐵鏈,每根長14.15米,分別於8角垂脊寶瓶相連。塔剎上豎剎桿,高9.9米,直徑0.9米,中穿寶珠5個,火焰環、項輪各1個。寶珠鎏金銅質,周長2.94米,高0.8米。寶珠下系火焰環,周長2.3米,相輪在2至3寶珠之間。剎桿帽為銅鑄小塔,巍然雲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