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遜克縣鄂倫春民族博物館始建於1991年,館名由原省長陳雷題寫。館藏文物385件,其中鄂倫春民族文物67件,歷史文物318件,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5件。館內分為林海獵民、經濟發展、傳統工藝、文化傳承等部分,以實物形式直觀地展現鄂倫春民族在定居前的生活模式及狩獵文化。各階段發展變化的圖片,一目了然地把鄂倫春族50多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現出來,同時為鄂倫春族今後的發展規劃出藍圖。
特色歷史
遜克縣區域的“鄂倫春民族文化”有它特有的區域特色,是少數民族文化中的一棵奇葩,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該縣新鄂鄉新鄂村鄂倫春族優秀歌手莫桂英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歌手大賽時,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第一代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兩次去前蘇聯演出,她演唱的四首鄂倫春民歌深受中蘇人民的歡迎,被譽為興安嶺的“雲雀”;莫寶鳳的鄂倫春“摩蘇崑”說唱藝術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傳承人;鄂倫春族畫家陳金來的樺皮畫,參加國內和香港大賽多次榮獲大獎;莫寶鳳、德淑蘭、莫代榮的獸皮、樺樹皮製作工藝精湛,被中國民族博物館聘為民族民間工藝師,作品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反映鄂倫春民族生產、生活、狩獵文化的“追鹿舞”、“罕貝舞”、“薩滿舞”更是多姿多彩極具特色。 遜克縣鄂倫春民族博物館致力於對民族文化的搶救、保護與發展,積極爭取資金和領導的重視,將莫寶鳳的鄂倫春“摩蘇崑”說唱藝術申報批准為國家級保護傳承人,將遜克縣申報為全國鄂倫春古倫木沓節示範地(已由省文化廳向文化部申報待批),送莫寶鳳、德淑蘭、莫代榮參加中國民族博物館在北京承辦的多彩中華民族文化節,被聘為民族民間工藝師,作品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一批鄂倫春、俄羅斯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傳承人的普查挖掘工作正在積極開展,並列為遜克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縣級保護名錄。
修建目的
為了進一步加強遜克縣鄂倫春民族文化搶救、保護力度,強力提升遜克縣鄂倫春民族博物館檔次,加快鄂倫春民族文化的“活態化”、“產業化”進程,遜克縣積極與中國民族博物館接洽,先後應邀參加了中國民族博物館在北京舉辦的第一屆和第二屆“多彩中華民族文化節”。2008年11月13日,中國民族博物館正式為遜克縣鄂倫春民族博物館掛上了中國民族博物館遜克鄂倫春族分館牌子。由此,遜克縣鄂倫春民族博物館8000平方米新館建設一事也納入了遜克縣十一五規劃。鄂倫春民族文物徵集工作正在遜克縣有序進行。
展區內容
新館展廳面積200餘平方米,共展出民族文物307件、地方歷史文物423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級文物5件、國家三級文物73件、新徵集文物40餘件、圖片60餘幅。 博物館周圍是廣場,廣場占地面積21000平方米,“升華――仙人柱”雕塑屹立在博物館後面的廣場上,是鄂倫春民族文化的象徵。鄂倫春獵人騎馬出獵的雕像屹立在博物館門前的廣場上,代表了鄂倫春民族的英雄形象。鄂倫春獵人騎馬的鑄銅雕像屹立在博物館門前的廣場上,代表了鄂倫春民族的英雄形象。博物館座落在廣場中央,成為自治旗標誌性建築。鄂倫春博物館根據自治旗境內所具有的特色文化,舉辦了《興安獵神――鄂倫春人的民族風采》、《興安之韻――模擬森林》、《馬背天驕――拓跋鮮卑歷史足跡》、《滄桑巨變五十年――建旗五十周年成就》、《綜合藝術》五個展覽。
影響
鄂倫春博物館舉辦的各類展覽,充分體現了自治旗境內的特色文化,展覽形式新穎,內容獨特,文化內涵濃厚,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觀賞性,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鄂倫春博物館1995年被呼倫貝爾盟評為盟級“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1996年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授予“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同年榮獲國家文物局授予的“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2002年榮獲國家人事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同年博物館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級景區,2003年獲“全國十大陳列精品”提名獎;2004年評定為自治區級“環境教育”基地。 作為黑河市鄂倫春族文化保護研究中心,中國民族博物館遜克鄂倫春族分館成立後,將集收藏、展示、研究、服務、教育、對外交流等多功能為一體,將成為黑河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外文化交流重要文化視窗和俄羅斯遊客重要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