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達爾汗烏拉省(Дархан-Уул аймаг),40多年前這裡和蒙古大部分地區一樣,只是一片片平平無奇的荒原。1961年蒙古人民革命黨第14次代表大會通過了發展國民經濟與檔案的第3個5年計畫,決定在色楞格地區建造一座現代化的工業中心。1961年10月17日在烏蘭巴托通往莫斯科鐵路上的一個小站旁,一個新的城市—達爾汗市誕生了。
達爾汗市是蒙古國新興的工業城市,原為蒙古第二個大城市,1976年1月達爾汗市升級為省級的直轄市,1994蒙古大呼拉爾通過新的行政區劃,達爾汗市改為達爾汗烏拉省,拉丁文名稱為Darhanuul。
達爾汗烏拉省位於色楞格省境內的哈拉河河谷、蘇赫巴特爾省以南鐵路沿線地區,在烏蘭巴托市以北230公里處。全省占地面積200平萬公里,人口約為7.87萬人。現己成為蒙古第二大工業中心。
該省的交通較為發達,北京一烏蘭巴托一莫斯科國際列車途經該處,從達爾汗市到沙爾河煤礦鋪設了66公里長的鐵路。省內有四個汽車基地,市郊設有機場。此外郵電通訊設施較為發達,可與全國各地相聯繫。
達爾汗市有4所中等專業學校。
位置及轄區
達爾汗烏拉省位於杭愛與肯特二大山脈,以及鄂爾渾與色楞格二大河流之間,色楞格省境內的哈拉河河谷、蘇赫巴特爾省以南鐵路沿線地區。在烏蘭巴托市以北230公里處 ,距俄羅斯邊境僅100公里。全省總面積3.2萬平方公里,海撥平均高度約700公尺。
根據2003年的統計,人口8.65萬人,35歲以下人口占75.2%。
達爾汗烏拉省設一市三縣—達爾汗市、鄂爾渾縣 (Оrkhon)、洪戈爾縣 (Khongor)和夏林郭勒縣(Shariin gol)。24個鄉鎮(Zuunkharaa、Khutul等)。省府駐地達爾汗市(Darhan、Darkhan)。
工業經濟
達爾汗是一個國際合作下建立的城市,其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從1962年起,在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如波蘭、捷克等國協助下,蒙古從全國調集了大批年輕精英,開始全力建設達爾汗市。由於其周圍礦石資源豐富,加上打造一個新城市需要用到大量的建築材料,因此在第一個階段優先發展了水泥、磚瓦、石灰、混凝土等生產工業。這個時期發展的重要建設項目有:1962年在蘇聯援助下建立10萬千瓦發電站;開發沙爾河煤礦,年產量為100萬噸;1966年在波蘭的援助下建立年產量2900萬塊磚及2.2萬噸石灰的工廠;1967年在捷克的援助下建立年產量20萬噸的水泥廠。
1970年至80年代中期為第二個發展時期,以發展民生工業為主,其中匈牙利援助建立的畜肉加工廠,保加利亞援建的羊皮及制皮工廠。接著發展了麵粉加工廠、麵包工廠、飼料加工廠、乳製品廠、糖廠等。
進入90年代後,達爾汗開始接受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援助與投資。1990年在日本的援助下興建達爾汗鋼鐵廠;1995-1996年在日本2160萬美元的無償援助下,更新了原畜肉加工廠的設備。達爾汗制皮工廠也於1999年在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幫助下進行重整。另一方面,香港、中國大陸、韓國及中國台灣等地的服裝企業,也紛紛進入達爾汗投資生產。
達爾汗烏拉省的主要工廠企業有:蘇聯援建的建築材料工業聯合企業、沙爾河露天煤礦、捷克斯洛伐克援建的水泥廠、波蘭援建的矽酸鹽磚石灰廠、匈牙利援建的肉類聯合企業及羊皮製件廠、麵粉廠、麵包廠、飼料加工廠、乳晶廠和產量占全國90%以上的大型糖廠等工廠企業。其中沙爾河露天煤礦生產的煤除供應達爾汗一色楞格地區以外,還供應烏蘭巴托地區;該礦所建的熱電站保障達爾汗一色楞格地區的用電,此外在達爾汗一烏蘭巴托之間的高壓輸電線還為烏蘭巴托、額爾敦特、蘇赫巴特爾三個市和色楞格、申央兩個省提供照明用電。
蘇聯解體後,蒙古因缺少獨立的市場行銷能力、技術資金不足,多數大廠處於產能不足或閒置狀態。這種情況對以工業生產為主的達爾汗市打擊最大。數年前嚴重的失業問題迫使達爾汗政府花費了4000萬圖(約USD47,000)將市內的250個家庭遷移到牧區轉業為牧民,以減緩城市失業人口過多對社會造成的壓力。
自1990年起,一些私營的中小企業開始出現。隨著國家的私有化進程,目前達爾汗市的工廠除新建的鋼鐵廠及肉品加工廠外,都已私有化了。但資金注入、技術提升、設備更新及新市場的開拓仍是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雖然全省境內32.75萬公頃的土地中大部分尚未作地質勘探,但該省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和礦藏是眾所周知的。目前境內有小型金礦9座,已開挖6座;其他礦藏10座,還有大量的鐵、煤礦等。如果能有效開發這些資源,將帶動暫時停滯了的工業發展,使達爾汗成為名符其實的蒙古工業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