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卡斯族

道卡斯族

道卡斯族(Taokas)為台灣原住民,此名稱為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所取,又名斗葛族,閩南語音近於大甲,故又稱大甲族。道卡斯族分布於新竹、苗栗、台中一帶的海岸平原區,以大甲為核心。清代道卡斯族人為避閩粵械鬥等因素,全族幾乎遷徙至埔里。中國嘉慶道光兩朝時期,是包含道卡斯族的中部平埔族各社及族群的覺醒時期,但為時已晚大勢已去,雖然走上遷徙一途,但還是造成各社群的沒落並造成道卡斯族在內的平埔族人消失。

概述

道卡斯族道卡斯族

台灣少數民族之一.道卡斯族生活區域是在新竹苗栗台中沿海平原一帶,主要社群有16社,至今還有不少.

有關道卡斯族一名之來源,始自日本統治時期明治三十七年(1904),日本學者伊能嘉矩透過語言,人類學的方法,將平埔族分為十族。有邵族,凱達格蘭族,雷朗族,道卡斯族,噶瑪蘭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和安雅族,貓霧剌族,水沙連族,西拉雅族。

行政沿革

道卡斯族在明鄭時期,明永曆二十四年(清康熙九年,1670)隸屬天興縣。鄭經命「 劉國軒經略蓬山八社,後龍五社 」,為漢人統治道卡斯族之始。康熙二十三年(1684)改隸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改隸彰化縣(淡水海防廳),雍正九年(1731)大甲溪以北歸淡水海防廳管轄,雍正十一年(1733)淡水廳治由彰化縣移駐竹塹(今新竹市)。光緒元年(1875)以淡水廳之一部分,增設新竹縣道卡斯族歸新竹縣管轄。光緒十三年(1887) 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準設郡縣,中路新設台灣府,為省會首府。全省劃為三府,以大甲溪以北至中港溪為界增設苗栗縣,蓬山八社及後龍四社,中港除外,歸苗栗縣所轄。竹塹社,中港社歸新竹縣所轄。

族群名稱來源

道卡斯族又名斗葛族,閩南語音近於大甲,故又稱大甲族。始自日本統治時期明治三十七年(公元1904年),日本人類學者伊能嘉矩通過語言、人類學的方法,將平埔族分為十族,道卡斯族歸類為平埔族的其中一支。

三大社群由來

雍正九年奉文彰化縣,撥歸管轄土番大社八社(內附小社二十四),額徵銀一千二百五十八兩一錢三分六厘。乾隆二年奉文以二年為始, 豁免社餉,改照民丁例(每丁徵銀兩錢),減徵社餉銀九百九十三兩一錢三分六厘。實徵土番八社(內附小社二十四社)共番丁一千三百二十五(每丁徵銀兩錢),共徵銀二百六十五兩(內蓬山社並附大甲東,苑裡,南日,貓盂,德化,房裡,雙寮,吞霄等社,番丁共三百五十;後龍社並附新港仔,貓里,加志閣,中港等社,番丁共三百七十;竹塹番丁八十九。由台灣府志即可看出,徵番社銀兩即由崩山社,新港仔社,竹塹社三大社統籌,徵銀,這是道卡斯三大社群之由來.

分布

道卡斯族的範圍南起大甲溪,北至湖口台地、楊梅鎮、龍潭鄉一帶,南北長距離約一百公里.東部以南北第二縱向山脈、關刀山山脈、八角崠山脈、獅頭山至新竹關西鎮的馬武都坪一 東部以南北第二縱向山脈、關刀山山脈、八角崠山脈、獅頭山至新竹關西鎮的馬武都坪一帶,西至臺灣海峽。 帶,西至台灣海峽。 道卡斯族含括台中縣、苗栗縣、新竹縣、部分桃園縣。 道卡斯族含括台中縣、苗栗縣、新竹縣、部分桃園縣。 主要活動範圍以沿 主要活動範圍以沿 海一帶及丘陵各河谷沖積成的平原為主。 海一帶及丘陵各河谷沖積成的平原為主。

主要河川

鹽港溪 ,客雅溪 ,頭前溪 ,鳳山溪,蓬山八社

族群的發展變遷

據說道卡斯族中曾有部分族人遷移到南莊地方,後來變成了賽夏族,但文獻上並沒有記載,倒是鹹豐九年,真有族人移居宜蘭,兩年後,這支新移民因隨身攜帶的火槍武器,被漢人用物品交換的方式拐走了,所以失去立足競爭的實力,只好再返回故居地,但回程中遇到了大甲西社等社群正欲遷往埔里,也就一同前往。

到清末以及後來的日治時期,都將道卡斯各部落統稱為“新港十一社”或“竹塹十一社”;其主要聚落大致可以分為三群:

1.崩山群:舊志中所稱的“崩山八社”或“蓬山八社”,主要包括大甲東社、大甲西社(德化社)、日南社、日北社、雙寮社、貓盂社(興隆社)、房裡社、苑裡社、吞霄社等。道光年間(1823─1831年)此群中的雙寮、日南、日北、房裡、吞霄、苑裡等社,加入中西部平埔五族聯合遷移埔里的行動,幾乎全部遷至埔里。

2.後龍群:後龍四社主要是包含後龍社、新港社、中港社、加志閣社及貓里社等(貓里社在今苗栗市,後來與加志閣社合稱為貓閣社)。

3.竹塹群:主要是竹塹社,以及清初文獻記載中的眩眩社。

傳統祭典

台灣自有文治以來,有關於道卡斯族的傳統祭典,在文獻上記錄得相當少都集中在豐年祭(牽田)與祭祖上,偶有提及其他祭典,但,二種祭典的儀式卻相互混雜不清.實際上有關於道卡斯族的傳統祭典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豐年祭

卡斯人稱作牽田,牽田又分為做旗頭,做旗尾二個節日,各為三天,族人興致高時,則可由旗頭一苴做到旗尾,白天狩獵,晚上慶祝共同分享獵物.

第二種:祭祖(潑水節)
巴代祭祖對道卡斯人來說是最神聖一個節日,因此在祭典這三天中存有許多的祭忌,禁止外人進入社中,早期新港東社,西社各有社城,祭典時會關閉社門,書寫牌子掛在社門旁,敬告外人不得進入,同樣的,這三天族人也不得外出,只可在社內活動,不可進入他人大廳,必須放下身邊所有的工作,不得敲打,家禽家畜也必須關好,以免闖入大廳打擾到祖靈.

因道卡斯人對祖靈的虔誠產生了許多的禁忌,許多的限制唯一的目的就是深怕祖靈被觸怒,也因此讓外人感受到他的神秘色彩(在道卡斯牽田的慶典中,外人是可以進入的).

道卡斯人稱作巴代(Patai)是敬祖的意思,也是道卡斯族人視為最神聖的節日,但對外人而言,則是最具神秘色彩的節日. 巴代當天早上祭墳回來,全家聚集大廳(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或廚房,在毛蘭上裝滿食物,(早期是使用道卡斯族的傳統木盤,後來因經濟形態的改變才改用毛蘭)其中有鹿肉,鹿酒,鹿肉是由族人到埔里購買的有家族則表示,外人知道我們的節日,會拿來賣,有的家族則改用豬肉取代,另外尚有糯米酒,魚,菜及用小魚乾與糯米做成的飯糰(小孩子最喜歡,拿著到處閒逛玩耍),放置於大廳或廚房的地上,由家族中最年長的女性(漢化時漸由男性取代)先行禱告再繞行二圈後,家族成員再跟其後繞行第三圈,繞行中各取鹿肉,糯米飯些許放置地上,說是要請祖先吃的,有的家族則是將鹿肉放置於大廳的四個牆角,有的放在大廳門的兩邊,禮成後家族成員蹲坐(史料上稱作「□」)成一個圓圈,圍著裝滿食物的毛蘭即可隨意最食.

吃飽外出時,年長的女性會站在門旁向每個人身上灑少許的水示意祝福,去污穢,此後三天各戶可隨意到處串門吃喝,可以拿著水桶,水瓢到處向人潑水,興致高時彼此跳入水塘或水圳中相互潑灑,也許這正是東南亞民族潑水節的最原始形式與原由,也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有潑水節的一個民族.

日治時期,日人推動街道改造,城牆因此被毀了,外人可以輕易的進入社內,族人為保護祖靈會用潑水的方式,來驅趕他們,遇到頑固不顧離開者就潑糞便,擅闖禁忌者往往也會遭受到報應,生病或死亡,據耆老表示滿靈驗的,因此外人也不大敢進來.

第三種:祈雨祭

是一個不定期的祭典,唯有乾旱時期才會舉辦的祭典,也是道卡斯族傳統祭典中,唯一不曾在文獻中或田野調查紀錄上出現的一個祭典.

習俗漢化過程

在平埔族群中,道卡斯族算是其中相當強勢的一個民族,但在平埔族群的漢化過程中,道卡斯族也是相當特殊的一個例子,因為在時間上道卡斯族的重大慶典完全與漢人的祭典重疊,諸如道卡斯族的巴代時間上與漢人的清明節祭祖重疊,而且性質完全一樣.做旗頭則是與漢人的中元普渡撞日,新港社在這一天有舉旗慶典,漢人也要在廟前豎起竹竿安營旗.農曆八月十五日漢人的中秋節,也正是道卡斯族人做旗尾的日子,從表面上看來,時間上的巧合使道卡斯族的漢化比其他族群快,也因時間上的巧合,使道卡斯族的遺風可以寄附於漢人的節慶中,存續了一段時日,不知是幸或不幸,終究對整個平埔族來說是相當特殊的一個例子. 在漢人的影響下,巴代的傳統習俗開始慢慢在消失了,而一九三九年日人推動的皇民化,則是一道催化劑.

台灣原住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