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1886年 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
1909年 由上海中等商業學校轉入南洋公學。
1910-1915年 考取第二次庚款留美,首入威斯康星大學,後轉康奈爾大學,專攻農學,先後獲學士和碩士學位。
1915-1919年 回國任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校長。
1919-1921年 應華商紗廠聯合會之聘,主持棉產改進工作。
1921-1925年 任國立東南大學農科教授,兼農藝系主任、農科副主任、推廣系主任。
1925-1929年 任金陵大學農林科主任,兼任江蘇省農民銀行總經理教育部大學委員會委員、農礦部設計委員、江蘇教育林委員、中山陵園計畫委員、國府禁菸會委員、江蘇農礦廳農林事業推廣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社理事、中華農學會幹事等職。
1929年3月23日 因病逝世,享年43歲。
過探先:國立東南大學農科教授(1921-1925)
過探先,著名農業教育家、棉花育種家和造林事業的先驅者。1887年生,江蘇無錫人。1910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第二次庚子賠款留學美國,先後在威斯康星大學、康奈爾大學農學院學習,1915年獲康大農學碩士學位後回國。
回國後即被任命為江蘇省立第一農校校長,1919年應上海華商紗廠聯合會之聘,主持棉花育種工作,1921-1925年擔任國立東南大學農科教授、農科副主任兼農藝系系主任和農業推广部主任。1925年應聘於金陵大學擔任農林科中方科長。過探先一度擔任金陵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主持學校工作,同時,他又兼任江蘇農民銀行總經理,終因工作過分繁重,積勞成疾,於1929年3月23日英年早逝,時年僅43歲。
他的逝世,使中國教育界十分震驚和惋惜,全國12個團體和學校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蔡元培先生親筆寫了輓詞:
“每每原田,以農立國。畫而不進,遂荒其殖。先生念之,奮起致力,造林植棉,科學組織,遠近聞風,從者如鯽。一身病殲,鵬搏折翼,威儀儼然,披圖太息。探先先生遺像,蔡元培敬贊。”
過探先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學術團體——中國科學社和中華農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社是他在美期間,與任鴻雋、胡適、茅以升、鄒秉文等留美學者一起發起組織的,並編印了《科學》月刊。1917年他又同鄒秉文、許璇、梁希等發起組織了“中華農學會”,並出版會刊。
培養人才
他掌校的江蘇省立第一農校是全國模範中等農業學校,培養出鄭萬鈞、吳福楨、秦仁昌、陳植等優秀畢業生。在先後主持國立東南大學、金陵大學的農林科期間,他廣泛聘請從國外學農歸來的學者教授,實施教學、研究、推廣互為推動促進的制度,使之在作物育種、植物病理、農業昆蟲、園藝與森林等學科方面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過探先是我國棉花育種與推廣事業的創始人之一。他與美國植棉專家柯克(Cook,O.F.)等人共同進行“全國美棉品種試驗”,引進8個早熟、大鈴、短絨、細絨標準品種,在長江、黃河流域8個棉場進行試種,得出的結論對我國棉業生產有重要意義。1921年,他又主持選出了江陰白籽棉、孝感光子長絨棉、改良小白花棉。在此基礎上選出一種新的優良棉花品種。後來,為了紀念他,命名該棉花品種為“過字棉”。
過探先目光遠大,熱愛祖國,為了發展中國的民族棉紡織業,他說服上海紡織界巨頭,撥款給國立東南大學、金陵大學農科作研究費用,使學校得以購置工地和租借農場開展研究與推廣工作。他自己積極從事研究工作,先後發表了《改良推廣全國棉作的計畫》、《愛字棉純化育種報告》、《中國農業問題》等論文20餘篇。
過探先是我國造林事業的先驅者和實幹家。他提出了江蘇省農林業發展的具體的方案,建議在南京紫金山設立江蘇第一林場,在徐州雲龍山設第二林場等,他與陳嶸(宗一)先生一起選定江浦縣北的老山作為植林研究基地,老山為公有林第一林場,湯山為第二林場。現在老山地區已成為國家自然景觀保護區和森林公園,過探先創始籌劃之功不可沒。
過探先待人誠懇,辦事熱心,威望甚高,他先後兼任國民政府禁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大學委員會委員,總理陵園設計委員、江蘇省農礦廳農林事業推廣委員會委員等多種職務。他的學生、著名林學家陳植教授說:“先師實為多才多藝,勇於負責,善於人同,知人善任的不可多得的領導人物,惜以操勞過度,故行年不惑,發已蒼蒼。”“天不假年,遽而長逝,誠我國農林界無法彌補之大不幸也。”他去世後,國民黨元老吳稚暉為他手書了墓志銘。
主要論著
1 過探先.棉—百科學叢書第八種.
2 過探先.棉種選擇論,《科學》一卷七期.
3 過探先.中美棉異同論,《科學》一卷一期.
4 過探先,周鳳鳴.愛字棉馴化育種報告,《科學》十卷三期.
5 過探先,周鳳鳴.常陰沙棉育種報告,《科學》十卷四期.
6 過探先.愛字棉常陰沙棉生育狀況之比較,《農學》三卷五期.
7 過探先,周鳳鳴.棉作雜種勢力之觀察,《中華農學會報》第六十四期.
8 過探先.吾國棉種之前途,《科學》六卷一期.
9 過探先.說種子,《科學》一卷三期.
10 過探先.植物選種論,《科學》一卷七期.
11 過探先.谷種改良論,《科學》一卷九期.
12 過探先.美國之森林,《科學》一卷十一期.
13 過探先.總理逝世三周年紀念參與首都民眾植樹感言,農林新報128期.
14 過探先.論人造肥料,《農林新報》四十二期.
15 過探先.余之培養植棉人才方法,《中華農學會報》二卷七期.
16 過探先.辦理農村師範學校的商榷,《農學》一卷二期.
17 過探先.金陵大學農林科之發展及貢獻,《金陵光》十六卷一期.
18 過探先.農業訓育問題,《農林新報》,一一五期.
19 過探先.農作物教授大綱之商榷,《農學》一卷三期.
20 過探先.中國之農業問題,《農林新報》一五八至一六二期.
21 過探先.綏遠農業問題管見,《農學》三卷一期.
22 過探先.農業與戰爭,《科學》一卷四期.
23 過探先.永久農業與共和,《科學》四卷八期.
24 過探先.英國田制之變遷,《科學》五卷五期.
25 過探先.吾國棉產問題,《科學》六卷四期.
26 過探先.江蘇治螟記,《科學》四卷八期.
27 過探先.動物之壽命,《科學》七卷十期.
28 過探先.制茶法之研究,《科學》一卷三期.
29 過探先.北方旱災實地觀察感言,《中華農學會報》二卷二至三期.
30 過探先.通泰兩屬之鹽墾事業,《科學》七卷九期.
31 過探先.鄉民的痛苦與呼籲,《農林新報》,一五一期.
人物事跡
清朝末年,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洋務運動”破產,人們從歷史教訓中,逐步認識到單純靠“堅船利炮”、興辦軍事工業,不能復興自強。於是人們開始比較全面地看待西方的近代文明和科技教育。過探先在梁啓超的“商之本在工,工之本在農,非振興農務則始基不立”的思想影響下,出國專攻農學,學成回國之後,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農業教育事業。
過探先自1915年回國,一直到1929年逝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發展我國近代農業教育事業之中。他在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擔任校長5年,在職期間悉心整頓和改革,並能平易近人,善於團結師生,發揚民主,尊重人才,既無官僚習氣,又無宗派意識,紀律嚴明,公私分清,建立起良好的學風和校風。當年江蘇省第一農校的辦學成績,經教育部考核結果列為全國農校的模範,聲聞遐邇。
1921年國立東南大學農科成立,過探先被聘為教授,繼又兼任農藝系主任、農科副主任,1924年再兼任推廣系主任,實現了科研、教學、推廣三結合的理想,對國立東南大學的發展貢獻頗多。
1925年過探先應金陵大學農林科之聘,任農林科主任,辭去國立東南大學教授等職。在他任職的4年間,金陵大學農科的教學、科研、推廣事業均有很大發展,為我國農業科技界培養出眾多著名的學者和專家,使金陵大學農科成為海內外久負盛名的高等農業院校。1927年國民党進軍南京時,過探先一度擔任金大校務委員會主席,維持學校的正常秩序。
過探先在短短十幾年間為我國早期的高等農業教育,在引進近代農業科學技術,培養科技人才,促進農業發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國近代農業教育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開創大面積造林與植棉事業
過探先在擔任江蘇省立第一農業學校校長期間,與新回國的林科主任陳嶸一致認為,林科師生為進行科研實習的需要,應有大面積的林場。他不辭辛苦,風塵僕僕,對南京周圍無林荒山進行調查了解,終於在江浦境內覓得較為理想之老山。但由於學校財力不足,想到由全省教育經費中抽出百分之一,作為聯合開辦林場之經費,既可把林場辦起來,又能增值教育經費,一舉兩得。此事得到江蘇省長公署教育科科長盧殿虎的贊同支持,即告定案,1916年終於誕生了“江蘇省教育團公有林”。建立管理機構,推定盧殿虎為總理,過探先、鍾福慶為協理,陳嶸為技務主任。第一林場,即今日之國營老山林場,當年先設三區,後因工作需要,又增設一區,共為四區,每區面積約5萬畝,設定技術員1人、林業工人10~20人,每逢造林季節除了僱傭短工外,林科師生一律停課上山,參加造林育苗工作,使學生能理論聯繫實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江蘇省教育團公有林的建立,開創了我國近代大規模植樹造林事業的先河。
1919年,過探先應華商紗廠聯合會之聘,主持棉產改良工作。考慮到我國新興的紡織工業需要優質的原棉,而廣大人民更需要衣被,他懇切地辭去農校校長職務,雖然全校師生再三懇切挽留,也沒有改變他的意志。他對師生們說:“我們常說,要改良中國的農業,非實在去做是不能收效的,我現在決定去做了,你們何必留我呢?長久住在這物質優美的環境中,恐將使我一無作為了。”他毅然離開農校,到南京洪武門外,選地建立棉場,使自己處在艱苦創業的位置,從引進新棉種,精心觀察,謹慎選擇,改良栽培,經過3年艱苦的田間工作,才選出江陰白籽棉、孝感光子長絨棉、改良小花棉和後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過子棉”。為發展我國新興的棉紡織業,解決人民衣被不再依靠洋布,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還以他自己的貢獻,有力地說服上海紡織工業界給國立東南大學和金陵大學農科提供科研經費,既推動了我國棉花品種改良事業,也促進了東大和金大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的發展。
創辦學術團體
過探先早在美國留學期間,就與任鴻雋、胡適、茅以升、鄒秉文等共同發起成立我國第一個學術團體——中國科學社,並編輯第一個近代學術刊物《科學》月刊。回國後,中國科學社由於當時會員很少,經費支絀,過探先就在三牌樓自己的住宅中劃出一間作為科學社的辦公室,經過他初期的慘澹經營,後來中國科學社發展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學術團體。
1917年1月過探先又與王舜臣、陳嶸、陸水范以及梁希、鄒秉文、許璇、孫恩麟等人共同發起組織成立我國第一個農業學術團體——中華農學會。中華農學會初創時期,過探先利用他的社會地位,不辭辛苦,在軍閥混戰社會動亂中,千方百計,設法維護和發展會員,開展學術活動,並為中華農學會創辦《中華農學會報》,親自為這個學術刊物寫稿,使會報成為我國近代最有影響的農業期刊之一。
過探先在創辦學術團體,促進學術交流,主辦學術期刊,繁榮我國近代的學術研究方面功不可沒。他短暫的一生中,僅僅工作了14個年頭,卻對我國近代農業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特別是開拓性地發展林業和植棉事業,更給後人留下極為有益的啟示。
中國農學家
農業科學是研究農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科學,因涉及農業環境、作物和畜牧生產、農業工程和農業經濟等多種科學而具有綜合性。林業科學和水產科學有時也包括在廣義的農業科學範疇之內。現在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偉大的農學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