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13年,以庚子賠款資送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院就讀,五年後獲農學碩士學位。1919年回國,任金陵大學農科教授兼蠶桑系主任。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後,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兼中央研究院博物館館長。1930年,任浙江省建設廳農林局局長。次年,為實業部中央農業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農業研究所正式成立後任副所長,主持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經濟部農業司司長。1940年任農林部常務次長,後任聯合國糧食組顧問,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組組長。1949年去台灣。1952年任台灣“農復會”委員,主持“農復會”金門、馬祖“島外補助計畫審議小組”。1969年患病退休。美國國際合作總署駐台分署及台灣“農復會”聯合贈送獎狀彰其功績。1972年去世後,又在金門試業所內建立銅像和紀念碑。1973年和1982年在台北和金門分設“錢天鶴先生獎學金”,以培養農業技術人才。吳越國開國國王錢鏐之後。
簡歷
1893年2月27日,錢天鶴出生於浙江省杭縣(今杭州市)。
1913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學校高等科。
1913年—1918年,就讀於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院,獲農學碩士學位。
1919年—1923年,任南京金陵大學農林科教授,兼蠶桑系主任。
1925年—1927年,任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校長。
1927年—1929年,任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社會教育組(司)第一股(科)股(科)長。
1929年—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常務委員、博物館主任。
1930年—1931年,兼任浙江省建設廳農林局局長。
1931年,任中央農業實驗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
1933年—1937年,任中央農業實驗所副所長(常務),兼全國稻麥改進所副所長。
1938年—1940年,任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農林司司長。
1940年—1947年,任重慶國民政府農林部常務次長。
1947年—1948年,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遠東區顧問。
1948年—1961年,歷任台灣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業組組長、植物生產組組長、委員。
1916年—191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社第二、三屆董事。
1945年—1949年,當選為中華農學會常務理事。
1954年—1955年,當選為台灣中華農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1961年,退休。
1972年8月20日,病逝於台灣省台北市。
主要論著
1 錢治瀾.玉蜀黍淺談.科學,1915,1(9).
2 錢治瀾.機器孵卵.科學,1916,2(1):91—102.
3 錢治瀾譯.耶路撒冷蝗禍記.科學,1916,2(3):319—322.
4 錢天鶴.講古農籍匯錄.科學,1918,4(3):269—273 .
5 錢天鶴.中國蠶絲業之研究.科學,1919,4(11):1125—1134.
6 錢天鶴譯.天演新說.科學,1919,4(12):1209—1214.
7 錢天鶴.論蠶忌.科學,1920,5(9):938—946.
8 錢天鶴.發展的蠶種當議.金大農林叢刊,1920(5)
9 錢天鶴.論蠶忌.金大農林叢刊,1920(6).
10 錢天鶴.振興蠶絲業之管見.民心周報,1920,1:497—501.
11 錢天鶴.金陵大學新式蠶種製造盒.科學,1921,6(1):112—119.
12 錢天鶴.殺蠶蛹之新法.科學,1921,6(4):435—439.
13 錢天鶴.園藝植物英漢拉丁名對照表.科學,1921,6(12):1267—1280.
14 錢天鶴.廢止取締繭行暫行條例平議.中華農學會報,1921(16):15—26.
15 錢天鶴.實業家對於農民之新態度.科學,1922,7:965—969.
16 錢天鶴.改良蠶種方法論.金大農林叢刊,1922(20).
17 [日]石明弘原著,錢天鶴譯.法意兩國蠶絲業之前途.農林新報,1931(2).
18 錢天鶴.近世文明與農業.科學,1923,8(6):606—611.
19 錢天鶴.論生絲檢查所之功用及其職務.中華農學會報,1923(42):47—54.
20 何蘭特著,錢天鶴譯.美國工業之發達與工業研究之關係.科學,1928,13(9):1224—1245.
21 錢天鶴.浙省園藝事業之前途.農林新報,1931(2).
22 錢天鶴.科學與農業實驗.農報,1935,2(17):575—585.
23 錢天鶴.中國農業研究工作鳥瞰.農報,1935,2(17):577—585.
24 錢天鶴.中國農業和科學.農報,1935,2(35):1241—1244.
25 錢天鶴.泛論中國農業建設及其前途之期望.中華農學會報,1948(190):14.
我國現代蠶業科學的先行者
1919年,錢天鶴學成回國,應南京金陵大學之聘,任農林科教授,兼蠶桑系主任。金陵大學是一所由美國教會在華設立的高等學府。成立之初僅設文科,1914年創辦農科。1916年與林科合併為農林科,1928年改名為金陵大學農學院,是我國創建較早、影響較大的一所高等農業院校,曾為培養我國現代農業科技人才作出過重要貢獻。1918年秋,金陵大學農林科與“萬國蠶桑合作改良會”共同創辦蠶桑系,由當時正在金陵大學和東南大學執教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昆蟲科主任吳偉士博士(Dr.C.W.Woodworth)主持,在南京城外開闢桑園,在校園內興建蠶業大樓。這在當時各高等農業院校中是率先成立、試驗研究條件比較完善的蠶桑系。
大學任教
錢天鶴到金陵大學任教後,主講農林科的作物學、育種學、園藝學等課程。他學識淵博,循循善誘,很受學生尊敬。由於他處事公正,要求嚴格,大家都稱他為“方正先生”。
開展蠶業科學研究
在致力於教書育人的同時,積極開展蠶業科學研究。他首先調查研究了中國和日本、法國、義大利等國蠶絲業的狀況,發表了有關論文和譯文,深為我國蠶絲業的衰落而擔憂。他驚呼:我國首創蠶絲已歷四千餘載,降至1918年,全國養蠶、繅絲從業人員及其家屬近兩千萬人,生產徘徊不前,而日本則後來居上,出口生絲急劇增長,占全球生絲貿易50%以上,長此以往,世界絲市將為日本一國所壟斷,不容我國有立錐之地,可不懼哉!他指出,中國蠶絲業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蠶病蔓延,養蠶方法不科學,繅絲技術落後,以及資金不足和政府不重視。他認為,振興我國絲業應從控制蠶病、發展桑園、防止繭商操縱繭價等方面著手治標;同時,要調查研究世界絲業情況、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加強金融和國際貿易活動,以及振興蠶業教育等方面進行治本。
基於上述認識,錢天鶴在金陵大學任職期間,潛心於防治蠶病和選育蠶種的研究。曾發現多種新的蠶病,設計了新式制種盒生產無毒蠶種,培育成上海白種、橫林白種、新元白種、義大利黃種、洞庭山白種等優良蠶種。
當時,江浙一帶危害蠶業生產最嚴重的是微粒子病,經抽樣檢驗,蠶種帶病者高達40%—70%。錢天鶴和吳偉士合作研究的無毒種制種技術,可有效地控制微粒子病的傳播,是當時金大農林科重要科研成果之一。這些成果由金陵大學農林科農業推广部向農村推廣。 開始時,受土法養蠶習慣勢力的阻礙,舉步維艱。以後,各絲廠和廣大蠶農逐步認識到無毒蠶種的繭絲品質遠優於原有農家品種。1929年,無錫模範繅絲廠資助金陵大學蠶桑系增添設備,擴大無病毒蠶種的生產,才在蘇南無錫、江陰一帶大規模推廣,取得顯著效益。1931年,錢天鶴在浙江大學農學院的一次演講中回顧這一段歷史時說:“民國八九年(1919—1920年)之際,余在金陵大學辦理蠶種事,較之今日之成績,差之甚遠。在今日可售一元一角之改良種,在彼時即分贈予人,亦不願接受。然若無當時之宣傳,導風氣於先,何得有今日。”
我國古代農書中,常載有養蠶禁忌事項,在蠶農中廣為流傳。由於時代和科技水平的局限,其中不乏不科學之處,因而被當時多數新學之士斥之為迷信而加以全盤否定。錢天鶴則不然。他組織學生對《務本新書》一書中的《蠶忌篇》所載禁忌事項進行科學試驗,去偽存真。在《論蠶忌》一文中,發表了試驗結果,同時闡明了對祖國傳統技術應持的科學態度。
在進行蠶病和蠶種研究的同時,錢天鶴從發展蠶業的全局出發,先後提出過建立原種場,以控制蠶病;開放蠶繭市場,以防止繭商壟斷繭價;建立生絲檢驗所,以提高生絲質量;以及開展國際金融、運輸、保險業務,以進入國際市場等一系列建議。
錢天鶴自己對蠶業科研工作,由於他離開金陵大學而中斷,是十分可惜的。但他為後來我國蠶桑科教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為繼承他擔任蠶桑系主任的顧青虹等人的研究工作,創造了條件。錢天鶴不失為我國現代蠶學研究的先行者。
任職情況
1925年,錢天鶴應聘出任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浙江農業大學的前身)校長。1927年,錢天鶴任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社會教育組第一股股長。1929年,大學院改名為教育部,錢天鶴任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同年,調任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常務委員,主持工作。1930年,自然歷史博物館正式成立,錢天鶴為主任。
1930年,浙江省政府主席張靜江為改進浙江農業,聘請錢天鶴為省建設廳農林局局長,同時聘沈宗瀚為主任技師。錢沈二人同心協力,擬定工作計畫。邀請毛雍為場長,在杭州拱宸橋購置原英國領事館館址為場址和五百來畝稻田和部分旱地為試驗地,建立農林總場。1931年1月,錢天鶴辭去農林局長,農林總場改組為農業改良總場,設稻麥場於拱宸橋原址,繼續開展工作,為現代浙江農業科學研究事業奠定了基礎。
中央農業研究所創建人之一
中農所的創建
1931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實業部決定籌建中央農業研究所,由該部次長穆藕初為籌備委員會主任,錢天鶴為副主任,洛夫(H.H.Love)、鄒秉文、謝家聲、沈宗瀚、趙連芳、馬耶(C.H.Myers)、卜凱(J.L.Buck)等14人為委員。
籌委會草擬了研究所的組織規程,提出該所的任務為主管全國農業研究、改良和推廣工作;選定南京中山門外孝陵衛為所址;正式成立時,定名為“中央農業實驗所”,以表示對實用性試驗的重視。
1932年1月,中央農業實驗所正式成立。這是一所全國性的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綜合研究機構。同月28日,日軍入侵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中農所的工作受其影響停滯不前。1933年7月,中農所改組,任錢天鶴為副所長,負責日常所務工作。錢受命以後,決心改變當時中農所的萎靡風氣,從嚴治所。他針對時弊,提倡“三不”,即:不貪污,不遲到,不馬虎。他認為要切實研究改良農業,必須聘請國內外第一流專家,以提高科學研究水準,並必須有很好的設備和圖書,以利研究試驗,此外尚須舉辦作物育種等短期訓練班,以增進國內農業科技人員的新知識。
在錢天鶴及其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中農所的業務工作蒸蒸日上。1934年春,錢天鶴力排眾議,克服種種困難,完成了孝陵衛所址2570畝土地的徵購工作。同年10月,第一座實驗大樓竣工,中農所遷入新址辦公,研究實驗工作亦次第開展。至1937年秋,中農所因日軍逼近而撤離南京前,已建成稻作、麥作、蠶桑、病蟲害、獸醫等實驗大樓5座,行政大樓1座,宿舍樓十餘座,以及溫室、暗室、冷藏室等一批建築。錢天鶴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從建築設計到施工,以至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的購置,無不精心籌劃,煞費苦心。
中農所的研究組織
在加緊建設的同時,積極延聘人才,開展研究實驗工作。中農所的研究組織分3科9系:植物生產科,下設農藝、森林、植物病蟲害、土壤肥料等4個系;動物生產科,下設蠶桑、畜牧獸醫等2個系;農業經濟科,下設農村工業、農情調查、農業經營等3個系。
招攬人才
錢天鶴對人才的選擇十分嚴格,以致當時學術界流傳一種說法:中農所門檻高,不易進所當職工。接受中農所聘請,先後來所擔任系主任、技正的有沈宗瀚、沈驪英、趙連芳、馬保之、馮澤芳、盧守耕(以上幾位為農藝專家)、林剛(森林)、吳福楨、朱鳳美、蔡邦華(病蟲害)、張乃鳳、戴弘(土壤肥料)、孫本忠(蠶桑)、程紹迥(畜牧獸醫)、湯惠蓀(農經)等,都是有真才實學的一流專家。還先後聘請美國康乃爾大學作物育種學教授洛夫(H.H.Love)、明尼蘇達大學作物育種學教授海斯(H.K.Hayes)、英國劍橋大學生物統計學教授韋適(J.Wishart)等為總技師和顧問。一時中農所人才濟濟,齊心協力,成績斐然。
全國稻麥改進所
1935年11月,南京國民政府為謀求全國糧食自給,以中農所農藝系稻麥兩部分為基礎,成立全國稻麥改進所,由中農所正副所長謝家聲、錢天鶴兼任正副所長,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由於增設了一個機構,經費、人員和設備都得到了較大的充實。
中農所工作的特點
中農所工作的特點之一是理論與套用兼顧,集研究、實驗和推廣於一身,著重於套用。錢天鶴曾在中農所一次會議上明確指出,本所之工作目標,凡有試驗均應從實用上著想;本所之農業實驗,在於利用前人已經發明之原理與方法,作解決實際問題之工具。他要求科技人員抱著不畏難、不怕失敗的精神,實事求是、絲毫不含混地去做實驗;同時,對新的圖書雜誌,更須勤加研讀,不容忽視。他說,農業系有地域性的科學,與其他科學如物理化學等之有世界共性者不同;我國地大物博,隨時隨地有亟待解決之農業問題存在,無異鋪金滿地,待人拾取;如肯努力精進,其前途自無限量。因此,中農所十分注重田間工作,各系主任和科技人員都親自去試驗地觀察和實驗,去各地了解農情,推廣研究成果。在所內,各系分工合作,從多方面研究改良作物。在所外,聯繫和組織全國各地農業研究機構和農業院校,開展全國水稻、小麥、棉花區域試驗和作物栽培、施肥等研究工作;每年冬季舉行一次全國農作物改良討論會,並隨時舉辦各種專題討論會、講習班、訓練班;出版《研究報告》、《特刊》、《雜刊》、《淺說》等不定期刊物和《農報》、《農情報告》等期刊,進行學術交流,傳播先進科學技術,成為當時全國的農業科技活動中心。
中農所的主要科技成果
從1932年正式成立到1937年被迫西撤,中農所的主要科技成果有:
(1)研究制訂了全國水稻和小麥種植的自然區劃。
(2)研究提出改進水稻和小麥的育種及栽培技術。
(3)選育並推廣水稻、小麥和棉花優良品種。
(4)研究證實當時各地土壤中以氮素最為缺乏,磷素次之,鉀素則比較充足,無須多量補給。
(5)大量製造推廣殺蟲藥劑和藥械,防治主要作物害蟲;基本撲滅了嚴重危害南京中山陵園的松毛蟲和江蘇江寧等縣的水稻螟蟲;研究並推廣了對糧食倉庫害蟲、小麥黑穗病、小麥線蟲病的防治方法。
(6)提倡種植經濟林木,著重開展油桐的育種和栽植實驗。
(7)改良蠶種和桑樹的栽培技術,發明了防僵粉,有效地制止了蠶病的蔓延。
(8)製造並推廣豬牛瘟血清和各種疫苗,在各省防治牛豬瘟疫,成效卓著。
在短短几年時間內能夠取得這些成果,可謂成果纍纍。然而,中農所更重要的貢獻在於引進和傳播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造就了一大批緊密聯繫農業生產、學風嚴謹的優秀科研人員,為我國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裡有全所職工的辛勤努力,也凝聚著當時中農所三位主要領導人錢天鶴、沈宗瀚和謝家聲的遠見卓識和組織才能。
進入政壇
錢天鶴從教授、科研工作者、科技組織管理工作者,而後出任政府高級官員。他從政以後,仍然是一位以科技救國為己任的學者。從本世紀20年代開始至70年代,他一直活躍在學術界,為繁榮農業科學技術,振興祖國農業而奔忙不息。
中國科學社
在本世紀上半葉,中國科學社是我國層次最高、影響最大的學術團體之一,它在團結我國老一輩科學家,開創、建設和發展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傳播現代文明、啟迪民智,以及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等方面,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錢天鶴在美留學期間,正是中國科學社初創之時。他在1916—1918年期間與任鴻雋、趙元任、胡明復、周仁、竺可楨等一起當選為該社第二、三屆董事會董事,並擔任《科學》月刊駐美經理、農林股股長。1919年回國後,長期擔任《科學》月刊總經理兼經理部部長,多次參與中國科學社年會的籌備工作,以及中國科學社的日常工作。1928年12屆年會上,與王季梁、竺可楨、翁文灝等共8人當選為編輯部編輯。他身體力行貫徹中國科學社的宗旨,籌辦博物館、研究所,編輯出版刊物,作通俗講演,組織科學考察,參與統一科學名詞等等,不遺餘力,以實際行動促進科學界的團結,促進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
錢天鶴也是中華農學會的重要成員,多次當選為理事會理事,1945年當選為常務理事。1955年,台灣中華農學會恢復活動,錢天鶴先後當選為第一、二屆理事長,二至七屆常務理事,八至十屆理事,十一至十七屆監事。
1937年8月,他和胡先驌、錢崇澍、陳嶸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植物學會,並長期兼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個人品質
錢天鶴一生清廉,對人仁厚友善,肝膽相照,對於後進和部屬,常予扶助提攜,助人而不求人知。他公而忘私,精明幹練,思考周詳,審慎從事,用人唯才,實事求是。其品德行為,令人敬佩。
1961年,錢天鶴患輕度中風,精力大減,於同年8月退休。退休後,仍擔任台灣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常務委員、台灣中國農民銀行常務監察、台灣土地銀行常務董事等職務。1972年8月20日因心臟病逝世於台灣省台北市。
子女情況
錢天鶴先生的子女各有成就,可謂一門才俊,其中有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水利科學家錢寧先生,北京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文學理論家、魯迅研究專家錢理群先生等。
中國農學家
農業科學是研究農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科學,因涉及農業環境、作物和畜牧生產、農業工程和農業經濟等多種科學而具有綜合性。林業科學和水產科學有時也包括在廣義的農業科學範疇之內。現在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偉大的農學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