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造像

最初塑造佛像是始於優陀延王。

造像

又作造象。古時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有於僧寺或崖壁間鐫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屬鑄造佛像者,稱之為造像。以石刻者,今存有北魏時龍門造像及雲岡石窟造像等;以銅等金屬鑄造者,如陶齋吉金錄所載宋韓謙造像及北魏徐常樂造像等。造像功德經並謂造像與寫經造寺造塔等,同具種種功德

達磨祖師在其《破相論》中說

:“鑄寫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所謂修諸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是鑄寫金銅之所作乎?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巧匠,以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鎔煉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不是有為敗壞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言功德?”

石造像

是指用石材雕刻的宗教偶像,可分為個體石造像造像碑兩種。

造像造像
前者直接以石造像,主像多為圓雕,大多數像身背部、台座或碑面銘記兩旁,左右側和整個碑陰,都刻滿了清信士的姓名以及造像年月,據此可以判斷其時代。後者是在碑形石或柱狀石上鑿拿各種造像,

雕刻手法

以浮雕為主;碑石高廣不一,厚度常為20厘米上下;碑的正面上方刻佛拿和佛像供養人像;佛拿上方是碑額地位,上圓下方,刻滿了紋飾。現存最早的石造像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遺物。北朝是石造像的鼎盛期,造像數量極多,題材以彌勒最常見。北魏早期還出現了佛道混合的造像碑。南朝石造像的數量較少,但雕工精緻。隋唐石造像主要有彌勒觀音阿彌陀佛、釋跡多寶並坐等,雙身佛、菩薩並立、雙身思維菩薩等尤為多見,三尊像、五尊像也常可看到;造像碑常見維摩話等經變故事的內容。唐宋以後,石造像趨於衰微。現存的石造像以河北曲陽修德寺石造像,河南榮陽大海寺石造像,甘肅酒泉文殊山石窟的北涼造像碑等較為著稱。

造像佛教造像

造像出現的時間

大體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魏晉以來,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響下,小型可移動的石造像也趨於流行。它們的風格特徵與同時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銅佛像基本一致,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銅佛像作參照。如北魏早期,佛像的頭部出現水波紋發譬,多是身著廣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較早的紋摺稀疏,線條較硬;稍晚的則紋摺密而

造像佛造像

柔軟。許多偽刻的石造像,很難與相應的時代風格特徵相符。

表面特徵

此外,傳世石造像的表面有風化侵蝕所形成的銹色,表面發白,且有狀似根須又似流質自內淌出的"石筋"銹痕,很難仿造,可作為鑑別石造像的依據之一。

造像的功德利益

自從優陀延王塑造佛像以後,佛教造像就一直延續到現在,可見助造佛像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巨大的。在優陀延王最初造像時,斧聲就自然的響了有三十三天之久,這就是釋迦如來即便讚嘆優陀延王造像功德,並在忉利天遙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優陀延王,當時釋提桓因天主就問佛祖,在當今天的人世間是否有人在生前造過佛像的,佛祖就告訴了釋提桓因,有曾經造過佛像者,皆於過去先已解脫,在天中尚無,況於餘處。
彩繪工藝佛像彩繪工藝佛像

助造佛像的功德不可思議:
(一)者可以消除宿業
(二)者可以增長福德
(三)者可以證得解脫,成就菩提,獲清淨土,具諸相好,所得壽命常無有盡。

見像起信,滅罪啟慧

一切眾生因為佛相好,才開始相信修善,來除自身累世罪業,而證得解脫菩提。因此只要能發心的造佛形象,就便已種出世涅般解脫,成就佛道之固。所以在末世修行滅罪除患,修福修慧,應以造像為先。
望廣大眾生,十方善信,應以自利利他的歡喜心,儘自己的能力並且發心的布施建廟或是塑造佛像等,廣種菩提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