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外紀》

《通鑑外紀》

《通鑑外紀》,原名“通鑑前紀”,共十卷,起西周共和庚申(前841年),至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前402年)。是北宋劉恕作品。

基本信息

作品介紹

(圖)《通鑑外紀》《通鑑外紀》
通鑑外紀》,原名“通鑑前紀”,共十卷,起西周共和庚申(前841年),至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前402年)。是北宋劉恕作品。

劉恕在編輯《資治通鑑》期間,不滿意司馬光《通鑑》文不起上古,只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後的大事。治平三年

(1066年)劉恕曾請教司馬光:“‘公之書不始於上古或堯、舜,何也?’公曰:‘周平王以來,事包《春秋》,孔子之經,不可損益。’曰:‘曷不始於獲麟之歲?’曰:‘經不可續也。’恕乃知賢人著書,尊避聖人也。”劉恕在病亡前六百天,患中風症,手腳癱瘓,只好經口述方式,由長子劉義仲撰稿,完成《通鑑外紀》十卷、《疑年譜》一卷。書成不久,即行逝世。

劉恕在《通鑑外紀》序曰:“本朝去古益遠,書益繁雜,學者牽於屬文,專尚《西漢書》,博覽者乃及《史記》、《東漢書》。而近代士頗知《唐書》。自三國至隋,下逮五代,懵然莫識。承平日久,人愈怠惰。莊子文簡而易明,玄言虛誕而近理,功省易習,陋儒莫不尚之。史學浸微矣。”這部書常舍《左傳》而取《國語》,又多取先秦諸子書的史料,失之於濫,且未加考證,是其缺點。

作者簡介

(圖)劉恕劉恕
劉恕(1032年-1078年),字道原,一作道源,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其父劉渙,與歐陽修同年進士,為潁上令。劉恕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少穎悟,過目成誦,八歲時家有客人說孔子沒兄弟,劉恕舉出《論語》“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對,在座皆驚。皇祐元年(1049年)舉進士,初任邢州巨鹿縣主簿,遷升晉州和川縣令,歷官秘書丞。劉恕篤好史學,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成為《資治通鑑》編修班底,遷為著作佐郎,專在史局修書。司馬光編《通鑑》,遇紛錯難治者,常要詢問劉恕。劉恕本人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協修者有劉恕、劉攽、范祖禹三人,其中以劉恕出力最多;全祖望作《通鑑分修諸人考》說道:“溫公平日服膺道原,其通部義例,多從道原商榷;故分修雖止五代,而實系全局副手。”並考證出劉恕負責五代史部份(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部分;也有說是自南北朝至隋的長編)。

熙寧九年(1078年)秋從洛陽返回高安途中,一路苦寒,又聞母病故,得風攣疾,右手右腳癱廢,“苦學如故,少閒,輒修書,病亟乃止。”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病逝。劉渙將他葬於星子城西。元八年(1092年)十一月,劉羲仲遷葬於江州德化縣(今九江市)之龍泉。黃庭堅撰道原墓銘,稱其“博極群書,以史學擅名一代。平生所著書五十四卷者,皆有事實不空言。”

劉恕性狷介,喜抨擊人。但他也曾著書自訟,稱自己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作文以自警,亦終不能改也。著有《通鑑外紀》十卷,《十國紀年》四十二卷。有二子,長子劉羲仲,長於史學;次子劉和仲,長於詩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