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劉恕在編輯《資治通鑑》期間,不滿意司馬光《通鑑》文不起上古,只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後的大事。治平三年
(1066年)劉恕曾請教司馬光:“‘公之書不始於上古或堯、舜,何也?’公曰:‘周平王以來,事包《春秋》,孔子之經,不可損益。’曰:‘曷不始於獲麟之歲?’曰:‘經不可續也。’恕乃知賢人著書,尊避聖人也。”劉恕在病亡前六百天,患中風症,手腳癱瘓,只好經口述方式,由長子劉義仲撰稿,完成《通鑑外紀》十卷、《疑年譜》一卷。書成不久,即行逝世。
劉恕在《通鑑外紀》序曰:“本朝去古益遠,書益繁雜,學者牽於屬文,專尚《西漢書》,博覽者乃及《史記》、《東漢書》。而近代士頗知《唐書》。自三國至隋,下逮五代,懵然莫識。承平日久,人愈怠惰。莊子文簡而易明,玄言虛誕而近理,功省易習,陋儒莫不尚之。史學浸微矣。”這部書常舍《左傳》而取《國語》,又多取先秦諸子書的史料,失之於濫,且未加考證,是其缺點。
作者簡介

熙寧九年(1078年)秋從洛陽返回高安途中,一路苦寒,又聞母病故,得風攣疾,右手右腳癱廢,“苦學如故,少閒,輒修書,病亟乃止。”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病逝。劉渙將他葬於星子城西。元八年(1092年)十一月,劉羲仲遷葬於江州德化縣(今九江市)之龍泉。黃庭堅撰道原墓銘,稱其“博極群書,以史學擅名一代。平生所著書五十四卷者,皆有事實不空言。”
劉恕性狷介,喜抨擊人。但他也曾著書自訟,稱自己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作文以自警,亦終不能改也。著有《通鑑外紀》十卷,《十國紀年》四十二卷。有二子,長子劉羲仲,長於史學;次子劉和仲,長於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