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校正集注附音資治通鑑外紀

重新校正集注附音資治通鑑外紀

《重新校正集注附音資治通鑑外紀》是2003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恕。本書收錄了劉恕對上起上古包犧氏(即伏羲),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人物的書著。

內容介紹

《通鑑外紀》,原名「通鑑前紀」,共十卷,起上古包犧氏(即伏羲),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丁丑(前404年)。是北宋劉恕作品。

劉恕在編輯《資治通鑑》期間,不滿意司馬光《通鑑》文不起上古,只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後的大事。治平三年(1066年)劉恕曾請教司馬光:“‘公之書不始 於上 古或堯、舜,何也?’公曰:‘周平王以來,事包《春秋》,孔子之經,不可損益。’曰:‘曷不始於獲麟之歲?’曰:‘經不可續也。’恕乃知賢人著書,尊避聖人也。”劉恕在病亡前六百天,患中風症,手腳癱瘓,只好經口述方式,由長子劉羲仲撰稿,完成《通鑑外紀》十卷、《疑年譜》一卷。書成不久,即行逝世。

劉恕在《通鑑外紀》序曰:“本朝去古益遠,書益繁雜,學者牽於屬文,專尚《西漢書》,博覽者乃及《史記》、《東漢書》,而近代士頗知《唐書》。自三國至隋,下逮五代,懵然莫識。承平日久,人愈怠惰。莊子文簡而易明,玄言虛誕而近理,功省易習,陋儒莫不尚之。史學浸微矣。”他在給司馬光的信中說:“他日書成,公為前後紀,則可刪削《外紀》之煩冗而為《前紀》,以備古今一家之言;恕雖不及見,亦平生之志也。”這部書常舍《左傳》而取《國語》,又多取先秦諸子書的史料,失之於濫,且未加考證,是其缺點。

作者介紹

劉恕(1032年-1078年),字道原,一作道源,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

其父劉渙,與歐陽修同年進士,為潁上令。劉恕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少穎悟,過目成誦,八歲時家有客人說孔子沒兄弟,劉恕舉出《論語》“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對,在座皆驚。皇祐元年(1049年)舉進士,初任邢州鉅鹿縣主簿,遷升晉州和川縣令,歷官祕書丞。劉恕篤好史學,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成為《資治通鑑》編修班底,遷為著作佐郎,專在史局修書。司馬光編《通鑑》,遇紛錯難治者,常要詢問劉恕。劉恕本人博聞強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協修者有劉恕、劉攽、范祖禹三人,其中以劉恕出力最多;全祖望作《通鑑分修諸人考》說道:「溫公平日服膺道原,其通部義例,多從道原商榷;故分修雖止五代,而實系全局副手。」並考證出劉恕負責五代史部份(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部分;也有說是自南北朝至隋的長編)。

熙寧九年(1078年)秋從洛陽返回高安途中,一路苦寒,又聞母病故,得風攣疾,右手右腳癱廢,“苦學如故,少閒,輒修書,病亟乃止。”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病逝。劉渙將他葬於星子城西。元八年(1092年)十一月,劉羲仲遷葬於江州德化縣(今九江市)之龍泉。黃庭堅撰道原墓銘,稱其「博極羣書,以史學擅名一代。……平生所著書五十四卷者,皆有事實不空言。」

劉恕性狷介,喜抨擊人。但他也曾著書自訟,稱自己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作文以自警,及時反省自己並改過,他這種“自攻其短,不捨秋毫”坦蕩的胸懷,令人肅然起敬。蘇軾將他比作孔融、汲黯,《送劉道原歸覲南康》稱讚其“高節萬仞”。一日王安石告訴蘇軾:“子瞻當重作《三國》書”。東坡辭曰:“某老矣,願舉劉道原自代雲。”著有《通鑑外紀》十卷及《十國紀年》四十二卷。有二子,長子劉羲仲,長於史學;次子劉和仲,長於詩文。

作品目錄

資治通鑑外紀卷一
包犧以來紀
包犧氏
神農氏
黃帝
帝堯
帝舜
資治通鑑外紀卷二
夏紀
夏後氏禹
啟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發

商紀
成湯
外丙 仲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中宗太戊
仲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高宗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資治通鑑外紀卷三
周紀一
武王
成王
康王
昭王
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
夷王
厲王
共和
宣王
幽王
資治通鑑外紀卷四
周紀二
平王
桓王
莊王
釐王
惠王
資治通鑑外紀卷五
周紀三
襄王
資治通鑑外紀卷六
周紀四
頃王
匡王
定王
簡王
資治通鑑外紀卷七
周紀五
靈王
景王
資治通鑑外紀卷八
周紀六
敬王上
資治通鑑外紀卷九
周紀七
敬王下
資治通鑑外紀卷十
周紀八
元王
貞定王
考王
威烈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