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民居

通渭民居,通渭人因財力所限,院子以二合或者三合的居多。有時一所宅子裡,只建了一邊的廂房,一家人吃住全在裡邊,而那客房卻要等幾年手頭寬展了再建。客房即主房,通渭人稱之上房,多坐北朝南,即使因居住地形所限,客房也必定背山而居,所謂靠山。

通渭人因財力所限,院子以二合或者三合的居多。有時一所宅子裡,只建了一邊的廂房,一家人吃住全在裡邊,而那客房卻要等幾年手頭寬展了再建。客房即主房,通渭人稱之上房,多坐北朝南,即使因居住地形所限,客房也必定背山而居,所謂靠山。
通渭民居基本上是土木結構的,土牆,木檁,木椽,青瓦。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渭四目之內皆黃土,不以黃土築房,難道要如南方地區一樣,以木、以竹搭建房屋不成?陝北和隴東地區的窯洞、湘黔地區的吊腳樓等等,均是人們因地制宜的偉大發明,地域特色明顯,文化內涵深厚。
通渭人建房子先要打墼子的,墼子也就是土坯,相當於磚,但比磚要大許多。打墼子用的土要較為濕潤,先於地上平放一塊磨盤,將墼子的木模置於其上,框內撒少許草木灰(防止泥木粘到木模上,脫模乾淨),鏟入泥土,用腳踩實,再用石杵夯實,卸下木模,將那土坯小心端起,置於一旁碼垛曬乾即可。打墼子所遵循的步驟我們的先人已然用十二個字總結了:三杴五杵子,二十四個腳底子。
曬乾後的墼子較為堅硬,作為砌牆之用。砌好的牆是要上泥的,黃土裡撒入鍘碎的麥草或麥衣,加水攪和而成泥。一般要上兩三道泥,用麥草和的是粗泥,為加固牆體之用,用麥衣和的泥為細泥,以裝飾牆壁之用。小時候父親常罵我的一句話是:人活臉面樹活皮,牆皮活著一杴泥。
多少年來,通渭人祖祖輩輩就這樣地沿襲著傳統,修建居住,繁衍生息,自成為一種風景,一種地域特色。祖先是智慧的,智慧得讓後人嘆服而難以逾越。
通渭人一戶一院,一院一風情。所謂“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受此耕讀道德理念的影響,通渭鄉村人家的門樓上大都刻有“耕讀第”,也有掛扁牌的。作家賈平凹幾年前到通渭,寫了一幅“通渭人家”的字,被人臨摩了字樣,多刻於新莊院的門樓上。
小輩成了家,是要與老人分開另過的,於是劃了宅基地,打莊建房,另立門戶。老人對兒子的義務至此而已,而老人自己則仍然居住在老宅子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