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五泉書院,位於甘肅蘭州。為蘭州府官立書院,舊址在城關區賢后街東口北端,現屬賢后街2號,通渭路221號、223號、22
5號。嘉慶二十四年(1819),甘肅布政使屠之申,蘭州在籍翰林秦維岳利用慶祝宮後街官署建立五泉書院。鹹豐八年(1858)知府栗垣、同治十二年(1873)知府鐵珊重修。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蘭州府中學堂。1912年改為蘭山觀察使署。1919年改為蘭山道署。1928年榆中進士楊巨川改為五泉圖書館。現為民居。這是蘭州僅存的書院古建築。書院為坐北朝南並列三組建築,中依次為牌坊、儀門、照壁、大門、講堂、退省齋、明道樓,東西廂房為學生齋房。東西兩側各為三進四合院。西院中間一進上房山長居住,東院第一進上房監院居住。大門內小屋二間院夫居住。書院設山長1名,修金160兩,薪水每月4兩,聘金4兩,節儀如之。設監院1名。薪水40兩。書辦1名,紙筆費15兩。門斗2名,工食銀各10兩。招考蘭州府六屬;狄道州(今臨洮縣)、河州(今臨夏州)、皋蘭縣(今蘭州市城關區、七里河區、西固區、安寧區及皋蘭縣)、金縣(今榆中縣)、渭源縣、靖遠縣生員、童生人院肄業,以考取舉人或進學(獲得生員資格)。設生員正課生10名,每名每月給膏火銀1兩2錢,副課生10名,每名每月給膏火銀8錢。童生正課生10名,每名每月給膏火銀1兩,副課生15名,每月每名給膏火銀6錢。布政使屠之申等官員捐銀4500兩,秦維岳率蘭州紳士捐銀1544兩,發商生息作為書院經費。五泉書院除研習四書五經外,也學經世致用之學。在“戊戌變法”的影響下,劉爾炘山長撰《力求實學條約並序示書院諸生》,鼓勵學生。“將欲為異日有用之人,則凡天算、輿地、軍政、財賦、中外交涉諸大端,因其所近而專治焉。”他還要求學生要“立志”、“存心”,“有抉擇”、“有次序”、“宜體察”、“宜隨事力行”。每年二月到十一月為考課期。每月初三為官課期,由蘭州知府及皋蘭知縣輪流考試。每月十二日、二十二日為堂課期。每課均考四書文一篇,試帖詩一首。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由山長考策論與經古文。書院藏有《十三經》、《古文淵鑒》等“四部”書籍80多種,以及《學唐漸通》書板46塊。五泉書院歷任山長有:秦維岳,嘉慶間在職。劉鳳來,皋蘭人,道光拔貢,道光時在職。盧政,字敏齋,皋蘭縣西固柳溝人,鹹豐壬子(1852)舉人。著有《乾象山古今集說》等。鹹豐時在職。馬世燾,鹹豐時在職。吳可讀,皋蘭進士,鹹豐時在職。張照南,字星舫,皋蘭縣人,鹹豐癸丑(1853)進士,鹹豐時在職。馬玉田,字硯農,狄道人,光緒乙亥(1875)舉人,肅州學正,同治時在職。著《硯農詩文集》。馬中律,字正五,號雪齋,回族,皋蘭人。同治甲戌(1874)進士,同治末在職。王作樞,字辰垣,翰林,光緒初在職。黃積厚,字斛泉,湖南善化人,光緒壬午(1882)舉人,光緒十一年(1885)在職。劉爾炘,光緒十八年(1872)至二十年,二十四(1898)至二十八年兩次任職。
對聯:
雲階月路引人來,樂水志在水,樂山志在山,隨處襟懷隨處暢;
學海書城延客入,見仁謂之仁,見智謂之智,自家門逕自家求。
清代劉爾炘題大門
不足供大雅留連,插架圖書猶恨少;
最難得高人來往,登門杖履敢嫌多。
清代劉爾炘題送迎館
胸前排數十百里雲山,圖畫天開,好趁閒情臨稿去;
眼底是幾千萬人城郭,英賢日出,共邀同志看書來。
清代劉爾炘題閱書樓:
山即是空,水即是空,花花草草亦即是空,到此恍然空諸所有;天不可說,地不可說,人人物物都不可說,既然如此說個什麼。——題《五泉書院》
劉爾炘(1865-1931),近代著名學者。字又寬,號果齋、五泉山人。甘肅蘭州人。光緒乙丑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應聘為五泉書院講席,教學上嚴於督導,循循善誘,深受生徒的尊敬。他造福鄉梓,為發展甘肅的文化教育事業,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辛亥革命後任甘肅省臨時議會副議長,曾經管文教慈善福利社團,後潛心撰寫學術專著。1928年11月起分別派為豫陝甘及行政院賑災委員會委員。
歷任山長簡介
秦維岳,嘉慶時在職。
劉鳳來,皋蘭人,道光拔貢,道光時在職。
盧政,字敏齋,皋蘭縣西古柳溝人,鹹豐壬子(1852年)舉人。著有《乾象古今集說》等。鹹豐時在職。
馬世燾,鹹豐時在職。
吳可讀,皋蘭進士,鹹豐時在職。
張照南,字星舫,皋蘭縣人,鹹豐癸丑(1853年)進士,鹹豐時在職。
馬玉田,字硯農,狄道人,光緒乙亥(1875年)舉人,肅州學正,同治時在職。著《硯農詩文集》。
馬中律,字正五,號雪齋,回族,皋蘭人。同治甲戌(1874年)進士,同治末在職。
王作樞,字辰垣,翰林,光緒初在職。
黃積厚,字觴泉,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光緒壬午(1882年)舉人,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職。
劉爾 (1865年-1931年),字又寬,號曉嵐,又號果齋,晚年自號五泉山人,蘭州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八年(1892年)受聘任五泉書院講席。二十年(1894年),進京述職,授翰林院編修。三年後辭官歸里,次年復任五泉書院講席,繼任主講。光緒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任甘肅文高等學堂總教習,期間,聯契約仁整頓健全了皋蘭興文社,創辦了兩等國小堂、蘭州修學社、皋蘭修學社、隴右公社義賑處及隴右樂善書局等文化教育和慈善社團。1931年卒於家。劉爾 一生對蘭州文化教育、社會公共事業以及園林景觀等作出了巨大貢獻。1935年,地方官為他在五泉山豎立銅像,並改五泉山層碧山莊為“果齋祠”,以志紀念。
地方書院的淵源
書院之名始於唐代,宋代以後書院在全國盛行,白鹿、石鼓(一說為嵩陽)、睢陽、嶽麓為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
甘肅最早的書院是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由段堅在蘭州段家台創設的。段堅聚徒闡揚理學,後人稱此書院為容思書院。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書院之風在甘肅境內興盛,至清末,甘肅境內設定了書院幾十所,經濟發達的州、縣不僅設定州、縣立書院,而且設有鄉立書院。
書院一般設山長和監院。山長也稱掌院、院長、主講,負責書院的組織管理工作。監院管理書院的財務、圖書、生徒膏火獎賞,協助山長管理書院的日常事務及督導諸生課讀等。此外,在諸生中選擇品學兼優者充任齋長,以協助督促諸生課讀,是溝通山長與生徒的聯繫人。
書院課目一般設經學、史學、對偶聲律、書法等幾門。諸生須按山長的進度要求攻讀,疑難問題由山長講解。山長對諸生嚴加考課,對不能如期完成功課者,隨時懲處。
異地保護的書院古建築
五泉書院現在坐落於雁灘公園的北前段,是蘭州府立書院,與省立蘭山、求古和縣立皋蘭書院並稱蘭州四大書院。創自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1998年通渭路拓建,為保護好文物古蹟,經市政府審議批准,將書院中講堂、明道廳等主要建築遷至雁灘公園。興工於1999年9月,歷時三年,至2001年10月告竣。占地面積2001平方米,建築面積628.79平方米。
蘭州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鄧明先生告訴記者,五泉書院是蘭州府官立書院。舊址在城關區賢后街東口北端,現屬賢后街2號,通渭路221號、223號、225號。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甘肅布政使屠之申,蘭州在籍翰林秦維岳利用宮后街官署建立五泉書院。鹹豐八年(1858年)知府栗垣、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府鐵珊重修。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為蘭州府中學堂。1912年改為蘭山觀察使署。1919年改為蘭山道署。1928年榆中進士楊巨川改為五泉圖書館。這是蘭州僅存的異地保護完好的書院古建築。
官辦民助
關於五泉書院的建築風格,據鄧明先生考證,為坐北朝南並列三組建築,中依次為牌坊、儀門、照壁、大門、講堂、退省齋、明道樓,東西廂房為學生齋房。東西兩側各為三進四合院。西院中間一進上房山長居住,東院第一進上房監院居住。大門內小屋二間院夫居住。
五泉書院設山長1名,修金160兩。薪水每月4兩,聘金4兩,節儀如之。設監院1名,薪水40兩;書辦1名,紙筆費15兩;門斗2名,工食銀各10兩。現在我們從山長到一般工人的薪水收入情況看,五泉書院與省立書院還是有著相當的差距。這與其辦學規模、就讀學子數量有著直接的關係。為了維持辦學,當時曾有眾多名流士紳為書院捐款助學。據史料記載,布政使屠之申等官員捐銀4500兩,秦維岳率蘭州紳士捐銀1544兩,發商生息作為書院經費。
五泉書院的招考範圍也僅限於蘭州府六屬,包括狄道州(今臨洮縣)、河州(今臨夏州)、皋蘭縣(今蘭州市城關區、七里河區、西固區、安寧區及皋蘭縣)、金縣(今榆中縣)、渭源縣、靖遠縣生員、童生入院肄業,以考取舉人或進學(獲得生員資格)。設生員正課生10名,每名每月給膏火銀1兩2錢、副課生10名,每名每月給膏火銀8錢;童生正課生10名,每名每月給膏火銀1兩,副課生15名,每月每名給膏火銀6錢。
時代特色明顯的教學
隨著外界進步思潮的衝擊和影響,五泉書院在教學方面已經有了濃郁的時代特色。和傳統官辦書院不同的是,在給學生教授科舉考試常設科目的基礎上,當時的山長也傾向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注重讓學生從讀死書和死讀書的模式中不斷解放出來。
據鄧明先生介紹,五泉書院除研習四書五經外,也學經世致用之學。“可以說,在當時的情況下,五泉書院在教學上的創新意識影響了一大批人。”在“戊戌變法”的影響下,劉爾山長撰《力求實學條約並序示書院諸生》,鼓勵學生。“將欲為異日有用之人,則凡天算、輿地、軍政、財賦、中外交涉諸大端,引其所近而專治焉。”他還要求學生要“立志”、“存心”、“有抉擇”、“有次序”、“宜體察”、“宜隨事力行”。
五泉書院每年二月到十一月為考課期。每月初三為官課期,由蘭州知府及皋蘭知縣輪流考試;每月十二日、二十二日為堂課期。每課均考四書文一篇,試帖詩一首。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由山長考策論與經古文。
創建五泉書院的秦維岳
秦維岳(1759-1839),字覲東,號曉峰,蘭州人,清乾隆庚戌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館纂修,改都察院江南道御史,遷兵科給事中。在任期間,上疏力陳漕運積弊。在兩任湖北鹽道期間,修明政治,體察下情,使吏治刑獄,肅然一清,套用先教化後刑罰的手段,整理鹽務、錢法,裁汰陋規,剎住了販運私鹽、盜鑄制錢的歪風。他主張振興教育,獎掖人才,並捐獻養廉銀數千兩,創辦江漢書院、勺庭書院,育才選賢。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因母亡回蘭,興學從教,培育人才,熱心公益事業,續修縣誌,著文賦詩謳歌蘭州,並率先捐銀,創建蘭州五泉書院,給蘭州府屬士人提供了求學之所。他先後被聘為五泉、蘭山兩書院山長,並主講課訓士子“先品行,後文學”,以禮法約束自己。他賦詩“惜陰當趁中年進,砥行惟從介節先”,以訓勉學生。道光十三年(1833年),受知縣黃之邀,續修《(乾隆)皋蘭縣誌》。他博採旁搜,嚴加考證,精心編纂,至逝世時,大體完稿,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由其弟子增補刊刻為《(道光)皋蘭縣續志》。此志記述乾、道間60年內蘭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情況,文筆洗鍊優美,雋永嚴謹。晚報記者瞿學忠/文 甘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