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通揚運河(Tongyang Kanal)貫通江蘇揚州、泰州、南通三市,有兩條,一條是兩千多年歷史的老通揚運河,一條是解放後新開挖的新通揚運河。兩條通揚運河近乎平行。
南面的一條為歷史悠久的老通揚運河,起於揚州市灣頭鎮,經宜陵、泰州、姜堰、曲塘鎮、海安、如皋而達於南通,全長159公里,稱通揚運河。為區別於新通揚運河,也常稱之為老通揚運河,老通揚運河在328國道附近,對於現在的船舶來說,老通揚運河有點窄。
通揚運河始建於西漢文景年間(公元前179~前141),其前身是西漢吳王劉濞時開鑿的一
條西起揚州茱萸灣(即今灣頭鎮)、東通海陵倉(今泰州)及如皋蟠溪的一條運河。當時開挖這條運河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便利運鹽,所以後來稱之為鹽運河,亦名邗溝、運鹽河、南運河。
西漢文景時,吳王劉濞在封域內“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開鑿鹽運河後,淮南鹽場的鹽通過水運集中到揚州,然後轉輸各地,“以故無賦,國用饒足”(《漢書》)。並在公元前154年以此作為發動“吳楚七國之亂”的經濟資本。自劉濞之後,歷代統治者為攫取鹽稅這一重大財源,又逐漸將其向東南延伸,最終直達南通。到1909年這條運河正式改稱為通揚運河。因此,通揚運河是中國最早的鹽運河。
北面的一條,西起江都縣芒稻河,經宜陵、郭村、邠州、泰州、姜堰、曲塘鎮到海安與通榆運河相接,全長90公里,開挖於1958年。先後挖河兩次,為有別於原有的通揚運河,故稱新通揚運河。
概述
通揚運河,貫通江蘇省南通、揚州2市的人工河道。古稱邗溝。為南通、揚州2市及其沿岸各市、縣的主要航道。延伸於江蘇省長江北側。始建於西漢文景年間(公元前179~前141),由吳王劉濞主持開鑿。用以運鹽,亦稱運鹽河、鹽河。經歷代改建和延伸而達南通。清朝宣統元年(1909)改稱通揚運河。現今之通揚運河西起揚州市東郊灣頭,與裏運河相接,東經江都縣、泰州市、泰縣至海安縣與串場河相會,再折向東南,經如皋縣至南通市入長江,長150公里。1958年後,江都、海安間,沿通揚運河北側,又開闢新通揚運河90公里,可引江都水利樞紐的江水東調,亦可抽排里下河澇水,併兼作航道。2004年,鹽通高速公路通揚運河特大橋順利合龍。這座特大橋樑創造了南通橋樑建設史上的多個第一,為鹽通高速通車打下了基礎。
由來
通揚運河起於揚州市灣頭鎮,經宜陵、泰州、姜堰、海安、如皋而達於南通,全長159公里,為區別於
1958年的新通揚運河,故稱之為老通揚運河。老通揚運河的前身,是西漢吳王劉濞時開鑿的一條西起揚州茱萸灣(即今灣頭鎮),東通海陵倉(今泰州)及如皋蟠溪的一條運河。當時開挖這條運河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便利運鹽,是中國最早的鹽運河。所以後來稱之為鹽運河,亦名邗溝,運鹽河,南運河。
歷史
西漢辰光,今朝個如皋搭南通還勒拉海里向,揚州過來個運河到海陵,就是今朝個泰州市。
三國運河堵塞。
隋唐辰光,有通漕記載。
宋嘉佑(1056~1063年),徐的調兵治泰州、海安咾啥場化個漕河,開通仔運出海鹽三百萬,“計得錢八百萬緡”。歸個辰光開始,用搿條運河運鹽成為慣例。
熙寧辰光,王子京修運鹽河,泰州到如皋170來里(參見如泰運河),後來再到南通出江。
明宣德辰光,白塔河置閘蓄水,乃么通揚運河個船隻好經過白塔河入江,渡江到蘇州搭仔江南各地。陳瑄進一步疏通白塔河,造新開、大橋、潘家、江口4閘,使得江南糧船孟瀆河到白塔河,再經“通揚運河”到“灣頭”,一腳到淮揚運河。實梗好弗經過瓜洲。
萬曆23年,楊一魁分黃導淮,開江都金灣河,造金灣減水三閘。
明末,江都造灣頭閘、壁虎橋滾水壩搭鳳凰橋滾水壩,分減淮揚運河。水經通揚運河歸到芒稻河再流到江里向,通揚運河成為減水通路。
乾隆年間,金灣壩引河、東西灣壩引河、鳳凰引河搭仔壁虎壩、灣頭閘儕造好,通揚運河有得交關複雜個水流形勢。航運搭泄水分開,芒稻河各水道好日長開勒浪,調度運行交關便當。
清代到民國辰光,通揚運河好幾次修築,保持通航一逕到今朝。
環境整治
通揚運河環境綜合整治即將啟動建設,年內重點實施利民橋至江都橋南北兩岸以及江都橋至龍川二橋北岸。
老通揚運河作為我市城區的一條母親河,曾經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
水質環境的惡化,這條河“髒亂差破舊陋”現象突出,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和周邊民眾的生產生活。市委市政對此高度 重視,作出了對老通揚運河進行徹底環境整治的重大決策,讓母親河重新煥發青春,重新造福於民,打造城市新亮點。
市委書記袁秋年強調,各有關部門要統一認識,積極投入。老通揚運河環境綜合整治意義重大,難度重大,責任重大;依法拆遷,執行政策。補償標準、操作過程、個案處理、規劃建設要堅持按政策辦事,做到公開、公平、公正;過細工作,保持穩定。宣傳要深入,疏導要耐心,方法要得當;加強領導,包乾負責。要一把手親自抓,小班子專門抓,責任制包乾抓,顧全大局配合抓。他最後說,老通揚運河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實事、好事,我們要以勇創一流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紮實有效的工作措施,攻堅克難,奮力拚搏,團結協助,確保高質量地完成整治和建設任務。
相關
老通揚運河百年大拓浚
通揚運河作為我市城區的一條母親河,曾給百姓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水質環境的惡化,這條河“髒亂差破舊陋”現象突出,很多地段淤積堵塞嚴重,最窄處甚至只有10米,水深只有1米左右,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和周邊民眾的生產生活。
市水利局城水處一負責人說,老通揚運河此次拓浚將分三個部分,分別為引江河至南官河段、南官河至鳳凰河段,以及鳳凰河至328國道(東環線),全長約6公里。下月,首先從引江河至南官河段開始,全長約2200米,採取“邊拆邊建”的方法,對多年淤積坍塌的河道進行疏浚拓寬。拓寬改造後,河口寬將拓至60米,駁岸牆之間距離33米,河底寬20米。整個工程預計明年汛期前結束。老通揚運河拓浚後,將逐步取消其航道功能,作為城區一條重要的防洪、調水、調節水環境的河道。
按照規劃,此次整治將在打造環境上下大力氣。在老通東閘至老通大橋段,兩側各規劃建設20米寬度綠化帶,兩側布置密林背景,臨水岸設計開敞草地,白沙鋪底的沙灘以及刻有鹽運史題刻的弧形青磚牆。老通揚運河大橋為中心、半徑的100米範圍是環境整治的重點,此處規劃建設一處公園,設計菱形的綠籬斜坡和緩和起伏的草地,半圓形的木平台場地成為人們交流、溝通、聚會、休閒的好去處。老通大橋至二水廠段,兩側規劃綠地寬度各10米。
該負責人說,改造後,老通揚運河將成為市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市區橫向的一條景觀長廊。
市水利專家董文虎告訴記者,老通揚運河自西漢形成以來,基本未進行大規模的疏浚整治。有歷史記載,民國三年,為了方便南通和揚州之間的行船,由當時的泰州商會協同通屬鹽場商會對老通揚運河進行疏浚拓寬,當時疏浚土方達7萬方,歷時兩個多月。此後,老通揚運河只進行過很小規模的疏浚,分別在1951年和1953年。“從民國到現在,老通揚運河差不多有百年沒有大規模拓寬疏浚了。”
新通揚運河
新通揚運河在江都境內全長26公里,是南水北調東線輸水渠檔案室一,沿河涉及3個鎮。由於八十年代後期,土地使用權下放,管理混亂,導致毀林賣土,取土燒窯,造成窯煙四起,河堤千瘡百孔,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河堤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96-97年,江都市政府對河堤進行了整治,共炸毀土窯249座,停燒大輪窯2座,平整土地約4000多畝。
目前,江都至宜陵段約10公里沿河兩岸,經統一規劃,新植意楊20萬株,銀杏8萬株,同時建立了果樹帶、用材帶、桑樹帶、苗木場等。該工程具有三大特色:一是走農林複合型經營的路子,對栽植的成片林實行全面套種,充分利用林地空間套種棉花、瓜、菜、麥子等糧經作物,做到抑制草害,增加收入,以短養長;二是經濟林和用材林搭配栽植,做到適地適種,利於今後管理;三是產果園與采葉育苗相結合,如在銀杏林中密植采葉園。該工程開發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一是消除了廢氣污染,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二是避免了水土流失,增加了複種面積;三是不久將來這條“綠色長廊”將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成為農民所稱的“綠色銀行”。充分體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
新通揚運河城區段綠化帶建設是我市1999年政府實事工程,東自江都東橋,西至引江東閘,兩岸共長2500米。該工程採取簡潔明了、線條流暢的手法,突出江都依堤生綠,綠帶環水,碧水繞城的水鄉園林城市特色。整個工程共完成駁坡2500米,鋪設彩色道板2400平方米,砌築防土牆2000米,沿河建成了7 個現代園林風格的亭榭,鋪植草坪30000平方米,栽植苗木1.2萬餘株,製作了以十二生肖幾何圖案為造型的植物小品26個,在龍川大橋北首以3個小廣場點綴整個綠帶,整個綠帶面積達10公頃,已成為沿河人們觀賞、娛樂、遊憩的好去處。
大沙河南四湖湖西支流
南四湖為淮河流域綜合利用的第2大淡水湖。為串聯一起的南陽、獨山、昭陽和微山4湖的總稱,因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的濟寧以南故名。地處魯中南沂蒙山脈西側山麓堆積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接合部的隱伏斷裂帶上,原系古泗水流經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