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家河

伊家河,又名伊河,西起微山湖東畔新河頭村,北與運河相鄰,是韓莊運河的姊妹河。

名字由來

伊家河,又名伊河,原為微山湖高水位時的溢洪道,兼排南岸山洪。它西起微山湖東畔新河頭村,北與運河相鄰,是韓莊運河的姊妹河。兩河是東、西平行走向,相隔僅幾百米至數里,向東流經台兒莊區的武宅子、耿山子、南巨橋、傅莊、河上莊等村莊,在現運河街道辦事處陳莊村西入運河。全長37公里,台兒莊區境內33公里,流域面積208.19平方公里。

歷史起源

伊家河開挖前,由於黃河反覆決口,水入微山湖,滿而東溢,而運河排泄不下,加之運河南山區洪水挾大量泥沙,經龍河、引龍河、於溝河流入運河,除造成沿運積水成災外,也加劇了運河的淤塞,甚至斷航。據《嶧縣誌》記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荊山橋淤塞,湖水泛濫。至二十二年,奉旨新開伊河,以泄洪水。上起微湖,下至……黃林莊入運。計長12463丈,口寬8丈,底寬4丈,深一丈二、三、四尺不等。”該河竣工後,不僅能和運河同泄微山湖之水,使運南山區洪水匯集伊河而東流,且減輕了運河的淤塞和伊、運河沿岸土地之內澇。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始,至鹹豐二年(1852年),清政府曾多次對伊家河疏浚治理,但由於措施不力,各級官吏互相推諉,爭相侵吞治河錢糧而收效甚微。至新中國成立前夕,伊家河已多處淤平,沿岸土地積水嚴重,“經年不涸”。

疏浚治理

伊家河的疏浚治理,新中國成立後,為徹底治理伊家河,本著以泄洪為主,結合排澇並達通航之目的,自1956年至2000年40多年間,各地各級政府對伊家河進行了多期治理。1956年10月至1957年12月,濟寧專署先後組織嶧縣、金鄉、微山、嘉祥4縣11萬民工,分3期對伊家河進行治理,達到的泄洪標準是當微山湖水位33.5米時,泄洪量為200立米米/秒。施工中對原河道加深加寬,並進行了多處裁彎取直,兩岸堤防加高3米。對引龍河、龍河支流同時進行了治理。治理後的伊家河大堤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防洪流量達到520立方米/秒,除澇標準達到5年一遇。
1966年以來,通過國家撥款與地方自籌,先後在伊家河兩岸建成武宅子、半樓、小北莊、下孫莊、河上莊、陳莊、巨梁橋、老宅子等14座電力排灌站,同時建成排水涵洞16座。同時,在南部山區,封山造林、育林4萬餘畝,56座山頭實現綠化,攔溝築壩幾十處,在支流引龍河、龍河上建起多處迷宮堰、人字閘等攔蓄工程。這些工程既能在汛期防洪排澇,又能在旱時灌溉農田,使伊家河兩岸數十萬畝農田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展現出一幅“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新景象。
為了解決韓莊至台兒莊的通航問題,自1970年起,國家投資先後在伊家河上建起了劉莊節制閘和劉莊船閘、台兒莊節制閘和台兒莊船閘,1972年5月恢復了韓莊至台兒莊的通航。並在沿岸建起李莊、劉莊、花山子等碼頭和裝卸點,方便了貨物的水路運輸,使貨船滿載棗莊、濟寧的煤炭、水泥、石膏沿運河南下。
伊家河的開挖,形成了伊家河與韓莊運河之間的夾河套。夾河套南北寬數里,東西長近20公里。在夾河套里座落著30餘個村莊,住著近3萬農民。這裡200多年來一直是南北均為河,且無橋可通,進出河套均需小木船擺渡,交通十分不便。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1971年建劉莊節制閘時“以閘建橋”,閘上可通汽車,是伊家河上第一座大橋。之後,又建成德勝莊、劉莊(206國道)、曹樓三座標準較高的交通橋。同時,在運河上先後建成了萬年閘大橋和頓莊大橋。這些大橋的建成,不僅滿足了206國道南北主幹交通的需要,而且方便了夾河套里農民的生產、生活和交通,使過去閉塞的夾河套變成了道路暢通、農業豐收、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好地方。

河流功能

韓莊運河的姊妹河——伊家河曾在棗莊段運河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它由一個早期微山湖的溢洪道逐步進化成為在20世紀80年代中具有防洪、通航、灌溉等綜合功能的河道,又在21世紀到來之時隨著京杭運河續建工程的全線貫通而退出歷史舞台,其間它折射出封建王朝的不斷崩潰沒落、新中國黨和政府的英明決策和沿運人民的運河情結。

傳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皇帝非常腐敗,他聽信朝中的一幫奸臣的。有一天上朝,一個奸臣說:“應該挖一條河做著船遊玩那才好呢?順流而下多么妙。”於是皇帝下了詔書,挖了一道東西走向河。
開工了,成千上萬的民夫都來挖河,挖了一天,到了晚上,都回家休息了。等到第二天再到工地去了一看,大為吃驚,昨天挖的河今天平平的,一點痕跡都沒有。於是大家就把這事報告了皇上。皇上也覺得奇怪便停了工。
這一天,來了個道士,他說:“我能挖河。”皇上就叫他去挖,道士用稻草扎了一個草龍,頭東尾西,道士手執寶劍,騎上草龍,手舞寶劍,說了聲“起,”那龍就騰空而起,直向東海飛去,那長長尾巴一掃地面,立刻便出現一條大河,人家都叫它伊家河。

大沙河南四湖湖西支流

南四湖為淮河流域綜合利用的第2大淡水湖。為串聯一起的南陽、獨山、昭陽和微山4湖的總稱,因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的濟寧以南故名。地處魯中南沂蒙山脈西側山麓堆積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接合部的隱伏斷裂帶上,原系古泗水流經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