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一林場

通天一林場

通天一林場區在勃利縣境內,位於縣境南部,隸屬黑龍江省林業廳。1956年建場,以經營人工林為主,1968年開始撫育間伐。林場地處完達山那丹哈達嶺余脈,海拔300—600米,山勢平緩,場區總面積為13.6萬畝。

通天一林場林場
1956年建場時為荒山禿嶺,到1988年末共營林12.9萬畝,保存10.4萬畝,已鬱閉成林5.5萬畝,林木蓄積量30萬立方米。主要樹種為落葉松,面積為5.4萬畝,占人工林總面積的52%。1968年開始撫育間伐,回收資金。1982年創辦木材綜合利用加工廠,主要產品有線軸、大衣架、花架等,並開展了培育木耳和種植業等多種經營項目。林場以科學造林、合理管理和效益顯著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

林場位於勃利縣城南部,場址距縣城3.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30°30′——130°42′,北緯45°35′——45°43′。林場東與東方紅林場相鄰,南、西分別與林口縣虎山林場宏偉林場相連,隸屬於勃利縣林業局,行政區域屬勃利縣境內。

自然地理

山脈:屬於完達山那丹哈達嶺余脈,海拔高度在220—660米之間
通天一林場林場
,平均海拔高度550米。
水系:境內有水庫1座,小河流五條,均匯集於倭肯河流入松花江。
氣候:年平均氣溫3℃,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無霜期125天,主風向為西北風,季節變化明顯。
土壤:土壤分2大類,山區主要為暗棕壤;草甸、沼澤地主要為草甸土。
植被:林場大部分為人工落葉松、紅松、樟子松、雲杉等針葉樹種,有部分天然柞林,灌木有榛子、胡枝子、刺五加、滿山紅等,山野菜主要有蕨菜、四葉菜等,藤本類有山葡萄等,菌類有榛蘑等。

社會經濟

林場現有職工236人,其中幹部21人,工程技術人員16人。設有經警隊、多種經營基地。固定資產141萬元。年產值280萬元,利潤120萬元。施業區內有5個自然屯,13 1個副業居民點,社會人員近2400人。所居住的村屯副業點較多,加之距離縣城較近,所以經濟相對發達。樺林公路和牡佳鐵路南北貫穿,林區公路、地方道路交錯,形成發達的交通網路。

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概況:經營面積8624公頃,林業用地面積8470公頃,其中有林
通天一林場林場
地面積7154公頃,無林地1307公頃,育苗基地9公頃,非林業用地154公頃。森林蓄積量557082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8.8%。
林分類型:在森林資源中,天然林面積586公頃,總蓄積41280立方米,分別占森林面積、蓄積的8.2%和7.4%,主要林分類型為柞樹林;人工林面積6568公頃,蓄積515802立方米,分別占人工林面積、蓄積的91.8%和92.6%。主要林分類型有紅松純林2983公頃,蓄積量180105立方米;落葉松3065公頃,蓄積量305090立方米;樟子松520公頃,蓄積量30607立方米。
森林分類經營區劃:在林業用地中,區劃生態公益林總面積4774公頃,占林業用地的56.4%。其中區劃界定一般公益林面積2241公頃,占林業用地的26.5%。區劃商品林總面積3696公頃,占林業用地的43.6%。

生產與發展

林場始建於1956年,經過46年的經營,累計為國家生產商品材18.3萬立方米,年生產木材8000立方米;每年育苗4公頃,其中產成苗230萬株,品種有樟子松、落葉松、水曲柳、雲杉、沙松、楊樹、柳樹等各種造林和綠化大苗。

種植黑木耳50萬椴,年產黑木耳4萬公斤,利潤20萬元;建通

通天一林場林場
天陵園1處,年純利潤15萬元;省級森林公園1處,正在加強景點建設。
林場有各類磚木結構公用、民用建築1.5萬餘平方米,各種車輛40餘台,風力滅火機30餘台,對講機20餘部。有閉路電視、電腦、電話等設施。

1發展方向 :
把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的森林劃分為生態公益林,把立地條件較好的如紅松用材林改建為以採種為主的母樹林,加強商品林的撫育管理,增大科技含量,使森林的整體效益得到充分發揮,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二是依據當地優勢,在對主業資源科學管理的基礎上,在立地條件較好的林冠下、水塘里、草地里做文章,調整林區產業結構,如發展林區的旅遊業、種植業、養殖業和通天陵園的建築業等。
2發展項目 :
一是按規程要求每年生產7000立方米的優質木材,實現利潤50萬元;發揮林場育苗基地的作用,滿足本單位及社會造林綠化用苗,年利潤5萬元。二是辦好省級森林公園,發揮其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年創收3萬元。三是加大殯葬改革的宣傳和管理力度,使剛剛創建的通天陵園充分提高利用率,年創收50萬元以上。四是利用林冠下柞、樺小徑木進行削片和加工成鋸沫,搞掛袋木耳,發展食用菌,年可創利50萬元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