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山景區

昌山景區

昌山景區昌山景區,位於石鼓鎮與雙峰縣井字街鎮交界處,距湘潭市50公里。包括昌山和霞曉山,巍峨峻峭,氣勢磅礴,方圓20公里,海拔755.1米,系湘潭縣的最高峰。絢麗的昌山景觀,系典型的湘中山國風光。一是四季景色各呈風韻,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交相輝映。自然景觀主要有錦峰、仙女峰、觀音寨、香爐寨、青龍嶺、七星岩、北斗托、太公釣魚、三碗齋飯、龍洞等。人文景觀主要有定海寺、昌福寺、雷祖廟、柴雲庵、南雲庵、半山亭等。是南嶽七十二峰之一,上有昌山九景,有世外桃源頂峰村。境內青山橋、石鼓地區是中國嗩吶藝術之鄉。旅遊購物特色小商品琳琅滿目。交通便捷,水陸並進。湘潭縣吃、住、行、游、購、娛一應俱全。

基本信息

昌山景區昌山景區簡介
昌山景區昌山景區

昌山景區位於石鼓鎮與雙峰縣井字街鎮交界處,距湘潭市85公里。巍峨峻峭,氣勢磅礴,方圓20公里,海拔755.1米,系湘潭縣的最高峰。絢麗的昌山景觀,系典型的湘中山國風光。一是四季景色各呈風韻,給人以美的享受。二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交相輝映。自然景觀主要有錦峰、仙女峰、觀音寨、香爐寨、青龍嶺、七星岩、北斗托、太公釣魚、三碗齋飯、龍洞等。人文景觀主要有定海寺、昌福寺、雷祖廟、柴雲庵、南雲庵、半山亭等。是南嶽七十二峰之一,上有昌山九景,有世外桃源頂峰村。境內青山橋、石鼓地區是中國嗩吶藝術之鄉。旅遊購物特色小商品琳琅滿目。交通便捷,水陸並進。湘潭縣吃、住、行、游、購、娛一應俱全。

昌山還有竹林滿山遍嶺,蒼翠欲滴。品種有南竹、斑、紫、菖等。1983年,縣林業局租用飛機,在昌山撒播國外松種子,松林已成長,昌山更加青翠,更加昌盛。

歷史概述

昌山景區昌山景區

昌山在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鮮為人知的事件。據康熙與光緒《湘潭縣誌》載:“宋慶元二年,湖湘粒米翔貴,郊郭間無不艱食。湘潭境內有昌山,周回40公里,中多筱 ,環而居者千室,尋常於竹取給焉。或搗為紙,或售其骨,或作筆,或造鞋,其品不一,而不留意耕稼。先是乙卯歲,連山之竹皆開花,花謝而結實如麥粒。而居人以長篙擊竹杪,取冶之如稻穀,每一石得米五斗,或四斗。其炊法和以粳米十之一,沃為湯,其香全與粳同,民賴以濟。至販糶於縣市,遠近百里皆取之,谷價為平。”“嘉慶初,竹花復實。”村民認為昌山為“瑞山”,意為吉祥之山。又據上述縣誌載:清“順治四年正月,昌山鳴”。“順治五年,昌山獵家獲熊。”“康熙五年,又有麋鹿出現,亦為獵者獲焉。”喜看今日的昌山,竹林滿山遍嶺。1983年,湘潭縣林業局租用飛機,在昌山飛播了國外松種子。今天松林正在茁壯成長。昌山因此而更加青翠,更加絢麗!有志者,不可不游。

昌山位於縣城東南3公里的“樂韶”公路兩旁,是石灰岩石山,高70餘米。昌山臨水,河對面為塔頭村,武水繞山而過。據《方輿紀要》記載:“樂昌縣城東南三里處有一座山叫昌山,山上有兩塊大石,迭在一起,上面的石較小,下面的石較大,看起來像個“昌”字。清代白潤顥有詩讚曰:“鴻蒙竅剖邑之東,日曰成形迭石峰”。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昌山。樂石,人們又稱為樂山。據《樂昌縣誌》記載:“在附城樂石塘,山石嶙峋,高數十仞。暗藏石竇,聲由石罅傳入,呼之則應,俗稱應聲公,奏樂其間,雙音拼發,清越可聽,故名之曰“樂石鳴韶”。另一說是:“昌山上有一塊平寬的大石,廣約數十步,上面竹林成蔭。每逢佳節,人們在山上遊樂,這塊山石稱為樂石”( 《大清一統志》 )。樂山昌山合為“樂昌”兩字。樂昌縣名便由此而得。

宋代李渤有詩讚曰:“嶙峋峭壁武溪東,聳起昌文迭秀峰;空谷流聲凝管鑰,斷雲出岫掛崆峒;依稀玉韞含輝曉,燦爛花開向日融;不羨鍾靈懷拱璧,山川淑氣鬱菁蔥。”明代白瑩亦有詩讚:“……二月味忘韶樂美,九成音協鳳凰鳴;昌山今幸留遺蹟,願奏鈞天入大廷”。“樂石鳴韶,昌山合璧”便由此而得。為樂昌縣八景之一。

樂城鎮飛虹橋

昌山景區昌山景區

飛虹橋原於縣城府前路,距縣政府約百餘米處的武江河上,是用船連環相接的一座“浮橋”。該橋為南北兩岸用18隻木船連線在一起。每兩隻船相距3.7米,船與船之間兩頭用8米長的杉木連固為一組,共九組。上游每組船頭以粗鐵線系錨拋入河底固定,每組連環船之間用粗鐵線上下船頭連固,船身之間用長5米,寬約2米的木橋組合鋪成橋面。北邊引橋5米,南邊引橋35米,浮橋全長142.8米。

《樂昌縣誌》 “浮橋記”文中記載:“碑在仁壽閣牆壁,碑額題“飛虹橋”三字,大五寸,記後有和東坡詩一章,文字殘闕,不可讀。末署大清康熙五十一年歲次,玄默執徐相月、文林郎樂昌縣知縣事天中許維嶔撰並書。”該碑失考。綜上所述,樂昌縣城浮橋已經歷相當長的一段歷史,而且歷代都有文史記録,浮橋位置曾設在先鋒街碼頭,龜峰寺下河邊碼頭等處,80年代初合併為上浮橋。1987年,府前大橋建好後,浮橋遷移長鎮,距縣城7.5公里。

昌山主峰

昌山景區昌山景區

錦峰,系昌山主峰。《湖南省地理志》稱紫雲峰。清貴州布政使李元度撰寫之《南嶽志》稱靈應峰,謂“在岳廟之北,當湘潭、湘鄉之界”,距南嶽45公里,系南嶽七十二峰之一。此峰左右奇巒疊嶂,蔚為大觀,形成昌山九景。東北有仙女峰,峰巔建雷祖廟,用花崗岩塊構成,歷經滄桑,仍完整無損。廟進深3米餘,寬2米餘。廟前地勢平坦,芳草叢生,可容納千餘遊客。峰東有觀音寒,又名觀音大排。西有一字大脊,長里許;脊西石壁聳立,高數百丈,草木不生,人跡罕至,只有岩鷹群集於上,人稱“鷹嘴石”,又名“太公金魚”。其上約300米遠,有一石岩,稱“七星岩”,亦名“七星槽”。岩下有青龍庵。過坳即北斗托,鷹嘴石西南有三座山峰,合稱“三碗齋飯”。西有香爐寨。趙啟霖曾在此題有一聯。錦峰北腰有半仙亭,為遊客登山休憩之地。西有龍洞,系一天然石洞,可容一人出進。洞口有一圓石,人稱“巨龍銜珠”,洞深莫測,寒氣襲人。洞上,峰巒聳峙。洞旁,山泉流淌,如鳴環佩。錦峰之東側,有響水潭,潭之東西兩峰對峙,峰間一瀑布,從20米高處下墜入潭,聲似鼓響,故名。潭之兩旁,懸崖峭壁,綠樹成蔭。潭畔建石欄桿,石板路,傳為清曾國藩倡修於鹹豐年間。路邊石縫間,有清泉流出,四季不枯,清涼可口,過路人可倚石仰飲。上有石刻:“人在石路走,水在石上流,人若喝此水,百病不用愁。”潭畔,曲徑通幽,昔建優缽寺,傳明末有一遺老隱居於此。1957年,人民政府在此潭上方建響水潭水庫,庫容127萬立方米,可灌溉10個村的6000餘畝農田昌山,意為壯盛秀美之山,坐落在湘潭縣西南邊陲石鼓鎮與雙峰縣蔣市街鎮交界之處,距湘潭市區85公里。巍峨峻峭,氣氛磅礴,周回20公里,海拔755.1米,是湘潭縣境高山之最,儼然一道天然屏障。山北陡峭,從安樂村石龍口和塔山沖各有“之”字羊腸山道迂曲通頂。山南逶迤 數里,延伸至蔣市街鎮境內。西面與銅梁大山僅一溪之隔。東南與南嶽遙相對峙,好像在與南嶽試比高。民間則把南嶽與昌山稱之為“姊妹山”,且有多種“南嶽姐,昌山妹”的傳說。

昌山景區昌山景區

絢麗的昌山景觀是典型的湘中山國風光。一是四季景色各顯風韻,給人以美的享受。仲春,萬木吐綠,百花爭艷,恰似一山水巨幅懸掛高空;盛夏,澗水流湍,形成瀑布,宛如白練從九天飛落;金秋,陽光璀璨,桐茶紅熟,似珍珠瑪瑙撒遍山野;隆冬,大地冰封,惟余莽莽,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二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交相輝映。自然景觀主要有錦鰲峰仙女峰觀音寨香爐寨青龍嶺七星岩北斗托太公釣魚三碗齋飯龍洞等。人文景觀主要有定海寺雷祖廟半山亭等。

今考證,當在縣西。傳南陽新野人鄧郁之子元達修煉於此。”明萬曆監察御史李峋在巡按湖廣時,與巡按副使東陽盧仲田、彭縣邊維坦同游南嶽,後作《南嶽七十二峰歌》曰:“觀音靈應佛”。清代文人李杞柳也作《南嶽七十二峰歌》曰:“靈應彌陀架鶴黃”。而清雍正文人易貞吾則作《南嶽七十二峰賦》曰:“靈應瑞應之幻誕”。錦鰲峰,自古譽為“昌山之秀”。它雲霧蒸騰,各種奇特峰巒分列於左右。峰北,過去有定海寺。從峰下泉塘井沿青石板路而上,轉36道彎,就可抵達。寺是明末僧竹浪所建。清光緒年間四川提學使、書法家趙啟霖(1859—1935年)曾捐款修葺。1947年,以國民黨陸軍少將湯培根為首,又捐資擴建成兩進一殿、重檐斗拱、雕樑畫棟之宏偉建築。內有大鐘一座,高約2米。寺門橫匾曰:“定海寺”。兩旁聯曰:“定而能靜;海不揚波。”寺內橫匾曰:“霖雨蒼生”。聯匾都是趙啟霖題寫。山腰的半山亭,為遊客登山時的休息處。亭旁住有十來戶村民,可謂“白雲生處有人家”亭西有龍洞,是一天然石洞,可容納一人出進。洞口有一圓石,人稱“巨龍銜珠”。洞深莫測,寒氣襲人。洞上,峰巒聳峙。洞旁,山泉流淌,如鳴環佩。

以錦鰲峰為主,形成“昌山九景”。即東北有仙女峰,峰巔建雷祖廟,用花崗岩條石築成,雖歷經滄桑,仍完整無損。廟進深3米餘,寬2米餘。廟前地勢平坦,芳草萋萋,可容納千餘遊客。峰東有觀音寨,又名觀音大排。西面有一字大脊,長1里。脊西石壁聳立如鷹嘴,高數百丈,草木不生,人稱“鷹嘴石”,又名“太公釣魚”。其上約300米處,有一石岩,稱“七星岩”,亦名“七星槽”。岩下約500米處,有青龍庵。過坳即北斗土 乇 。鷹嘴石西南有3座山峰,合稱“三碗齋飯”。西面有香爐寨。清代趙啟霖綴合各景題聯曰:“仙女拜觀音,手捧香爐,頭頂三碗齋飯;太公釣錦鰲,身騎青龍,腳踏北斗七星”。此聯對仗工整,恰到好處。

曉霞山

昌山景區曉霞山

曉霞山位於湘潭市區東南約50公里的湘潭縣中路鋪鎮內,雖名不見經傳,卻可以作為湘中名山來論。

1987年香港南方書屋出版的《黎錦明中篇小說集》的後記中有這么一段文字:“南嶽衡山逶迤北上,入湘潭縣境,有一段支脈名曉霞山。這一帶山巒迭翠,溪水長流,文化長達,民心進取。清澈的溪水,翠綠的楠竹,潔白的山茶花,淳厚的民情風俗,特別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那勤勞、樸實、正直的堅毅的品德,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哺育了一批人物的成長。在語言文學和音樂繪畫方面,曾經作出過較大貢獻的齊白石、黎錦熙、黎錦暉和黎烈文等,都是在這塊土地上成長起來的。……鐘山川之秀氣,得先輩之精靈,黎錦明也是在這樣一個富有文化傳統家庭的薰陶下,在曉霞山麓這肥美土地哺育成長的現代作家。”可見作者對曉霞山的俊秀山川和人傑地靈是十分推祟的。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 《湘潭縣誌》卷一《山之類》有這樣的記載:“曉霞山,近中路市,縣南七十里,高聳東向,曉日晴霧,霞光爍然,故名。” 《湖南通志》 :“曉霞山在縣南七十里,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其形東向,日照其頂,雲霞燦然。元姜天麟築室講學於上。”清光緒《湘潭縣誌》載:“南宋繞張 講學於此。見曉日東升,霞光萬道,金光黛色,遂稱饒筍山為曉霞山”。1947年《湘潭文獻》第十期劉延襄《曉霞山》一文載:“曉霞山原名饒筍山。曉霞山之峰,起伏不一,或數里而中斷,入數里而中忽化而為湖”,“山勢亘綿三十餘里,層巒疊峰,高聳雲間。由北而望,三峰鼎峙,如筆架然。士人又稱筆架山。”“山中泉流,涓涓不絕,春夏則奔流入澗。”“其中雞鳴犬吠,花香襲人,樹木蔥蘢,蒼翠欲滴,有桃源仙境之慨。”曉霞山之秀麗景角、獨特風貌,被歷代名人如此推祟,作為現代人不能不乘興一游。

山川秀色

昌山景區曉霞山

曉霞秀色,歷代多有描述。其實曉霞山之俊秀,遠非地明霞獨秀,而是千姿百態,奇特無比。齊延襄在《湘潭文獻》中雖說曉霞山有桃源仙境之概,但也沒有細述,因為他沒有研究和體驗。

曉霞有三奇

一是山勢奇。曉霞山南北走向,面朝東,氣勢磅礴,綿延30餘里。山勢東向聳立,山脈東面坡陡,有的地方甚至成絕壁,險峻無比;西向平緩,山巒疊峰,山脈相連,主峰曉霞峰,高聳入雲,兩側山脈逶 烘托,向東遠望如雄鷹展翅欲飛,有騰傾家盪空萬里之威勢。向北遠望,曉霞似一馬當先,身後萬可奔騰,有排山倒海之勢。向西望主峰,三峰鼎峙入雲,如筆架,故當地人又稱之為筆架山。沿主峰向北,依次有風車坳、凳子嶺、高崖嶺、狗頭寨、白竹坳、拗柴嶺、寒婆坳、獅子口等。南向有胡家嶺、蓮花寨、紫荊山等,山脈折西有九峰寨、芙蓉寨等。山山寨寨,都有“一夫把關,萬夫莫開”之險。山脈相連,圍成一個 字形向北開口的石潭壩小盆地。主峰之東有一半圓小山,形似葵扇,名曰扇子排,大小山頭主次排列相依,宛如屏障。山北半山腰有一奇岸,聳立山腰,形如雞公,稱雞公岩。曉日東升,石岩披霞,燦然如金,又稱“金雞報曉”,為曉霞山一景。相傳,古代有一雞公妖,每當農村收割季節,便晚上下山去吃稻穀,讓當地農民顆粒無收。農民求天神保佑,燒香拜佛,感動天庭。一日,忽然黑雲蔽日,雷聲滾滾,雷神打死了雞公妖,使它變成了岩石。鄉人稱此為雞公岩,還在這裡修建了一座鎮雞廟,高丈余,占地10餘平方米,現在毀了。

二是溝深水奇。曉霞山凌空面東,顯其險峻。而西、南側山嶺相連,溝壑縱橫,深不可測,又有幾分神秘色彩。從主山脈而北有板橋溝、滄水溝、沈家洞、楊家沖、賴家沖等;而南有周家洞等,高低落差數百米,從溝底爬上頂峰,最長達10多華里。

人行峽谷,如入洞中,兩旁山聳入雲,中間小道蜿蜒,溝底有清泉潺潺。兩旁山上樹木,結成連理,遮天蔽日,即使是炎炎夏日,也有涼悠悠之感。有時看看到了絕處,忽又峰迴路轉,豁然開朗,出現一片小谷地,有農舍二、三棟,農田幾丘,桃紅柳綠,雞鴨成群。更奇是曉霞之水。“曉霞之水天上來”。曉霞山溝壑縱橫,小溪遍布,清澈如鏡,遇有落差較大之石壁,又如披珠漱玉。山中各處,多有清泉湧出。離主峰頂僅幾十米處,就有一泉,流量如手車水,已修一池塘蓄之,下潤田地。凳子嶺頂,也有泉群,已建成了一小型水庫,灌溉山東荷塘和山西石潭壩之農田。山間農家都飲井水,有的用竹楓接石壁泉水入廚,如城裡自來水一般。每到春夏,充沛的雨量使各條山溪暴滿,溪水如萬馬奔騰,響聲如雷,蔚為壯觀。像群山之中鑲嵌的一塊明鏡般的印子山水庫,更使曉霞之水即有小溪流的韻致,又有大湖泊的秀麗與溫柔。上千畝水面的庫區水平如鏡,山巒倒影,水鳥翔飛,魚躍碧波,湖光山色,渾然一體。身臨其境,如入仙山瓊閣,令人留連忘返。

昌山景區曉霞山

三是雲霧奇。曉霞山頂,雲蒸霞蔚,自不待說,晴日登臨,可在雲海中觀日出。又因雲霧水珠反射太陽,多有彩虹。如“日照香爐生紫煙”之狀。過去山上僧人以為是“佛光”,有不少人為擁抱“佛光”而躍下捨身岩。更為奇特的是,在半山腰裡生出的雲霧,如白練纏腰,輕紗飄緲,如臨仙鏡。齊延襄曾描述:“每值春夏之交,恆出雲如匹練,潢曳嶺腰,推行其速,士人稱為挨山白。須臾布滿山谷,黑雲潑墨,瀰漫天際。風習習於樹梢,頃刻間風聲壯烈,怒濤奔騰馳騁,急雨如豆矣!

於曉霞山的俊秀山川,歷代有不少文人吟詩稱讚,這裡引出幾首近人詩詞,以饗諸君。

周兆鵬《九日登曉霞峰》詩云:“曉霞黃葉感深秋,憑眺無聊客緒抽。落日旌旗關塞冷,浮雲滄海古今愁。一籬菊影欺蓬鬢,千里濤塊礙釣鉤。且欲追尋煙寺去,萬緣滌淨酒盈甌。”清末湘潭文人、龍山詩社與羅山詩社成員王仲言《九日游曉霞山圓通庵》詩云:“策馬新從岳頂回,又攜雙屐曉霞來。危橋細路行人少,古木寒雲老鶴哀。笑指名山思結宇,醉招良友共登台。紫萸黃菊皆堪把,鬱郁愁懷且暫開。”又“雨檜風徨繞講台,秋光遙逐雁行來。赬廊落葉紛強如織,碧殿重陽黯開來。俊鶻隔林如欲語,孤猿抱樹為誰哀。寒山踏遍尋歸路,衝破疏煙步月回。”

佛禪聖地

昌山景區曉霞山

天下名山皆佛占,曉霞山的秀麗山川,自然吸引了眾多佛道弟子。相傳,曉霞山僅主峰周圍原有佛寺道觀達48處之多,現在大多仍可找到遺址。解放後,保存時間較長的有圓通寺、白衣庵等。

圓通寺位於曉霞山中部林深竹茂之處,與雞公岩遙遙相對,俗稱下庵子,是規模最大的一寺,其建築輝煌,分前後二進。前進有大門三孔,中門最大。上面嵌有祁陽石刻的“圓通寺”。兩旁有聯:“圓澤三生石;通天百尺台。”為清光緒舉人、湘潭文人馬瑞圖題寫。另有一聯為“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乃湘潭文人陳琪寫於民國壬申歲(1932年)孟冬之望。廳上中立有劉備、關雲長、張飛三三鍍金塑像。關雲長兩旁聯曰:“立志在漢朝,削魏吞吳,安邦護國扶社稷;精靈貫日月,青龍偃月,殄災降魔庇下民。”靠背有雷祖老爺等三尊菩薩。後進中立有一尊如來佛鍍金菩薩,高一丈有餘。上有“佛法如天”橫匾。兩旁有小菩薩,菩薩左旁吊有大鼓,右旁吊有鑄鐘,如來佛菩薩背後有一尊千手千眼觀音鍍金菩薩,高一丈有餘,屈膝盤足於蓮台之上。前進與後進之間,兩旁有牆連續,牆內左立十八羅漢菩薩,右立二十四諸天薩。屋後為空坪。坪正中設香爐。左邊有大白果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約有數百年歷史。右邊有“飛來鍾。”傳說是某年舊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生日,鄉人組織20盞龍燈獅子,上山慶賀觀音誕辰。當晚四境有萬餘民眾參加,盡情地觀舞,熱鬧非凡。卻誰知,猛然狂風大作,雷雨交加。人們只得回家休息。第二天,鄉人繼續來寺慶賀,竟發現寺內多了一口大鐘,重約4000餘斤,上有“蘇州”二字。估計是蘇州鑄造。傳說鍾從南嶽衡山飛來,故名。遺憾的是圓通寺在五十年代末被毀,大鐘也煉了鋼鐵。寺址作了國營曉霞林場總部達30年。大白果樹也被砍伐。如今發出新蒸也有合抱大了。

昌山景區圓通寺

中林寺俗稱上庵子,位於主峰西北離峰100多米,離圓通寺約300米,寺內雕樑畫棟,飛金流銀。規模為一進。中立觀音鍍金菩薩。有兩副門聯,一副是:“中通,仙境;林無俗情。”四十年代修葺時,為鏤心詩翁林藪題寫。另一副是:中通通四海;林中好避秦。“佛堂長聯曰:“舉目望西天,誠意誠心,歸菩提無樹;低頭思東土,充情棄欲,渡若海有舟。”是國民黨中央政府監察委員、蒙藏委員會委員黎雨民(1873—1938年,湘潭縣人)題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蒲月穀旦。詩寺於五十年代末被毀,後闢為曉霞山林場五工區。

白衣庵位於山東凳子嶺上,寺規模略小於中林寺。四周樹木蔥蘢,古木參天。寺中立送子娘娘鍍金菩薩。此寺亦於五十年代被毀,後闢為曉霞山林場四工區。

曉霞山寺廟遺址,除上述三處外,還有志庵子坪、鎮雞廟等數處。屋址明顯,廢磚棄瓦到處可見。還有許多墓碑及碑刻。墓碑上儘是“佛光無邊”、“肉身合一”、“法力無邊”等字眼。在圓通寺遺址上,有數塊記載圓通寺重修經過及寺廟管理的田土山林的碑刻。可見當年曉霞山確與南嶽衡山一樣,是一處佛禪聖地,不過規模小些罷了。

地靈人傑

昌山景區蘇軾像

曉霞山地靈人傑,在它的哺育下,山上走出了許多馳名中外的名人。

山西北菱角村長塘,誕生了中國和名的黎氏八駿,即語言學家黎錦熙等兄弟8人。長塘是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林木蒼莽,芳草如茵,小橋流水,竹籬炊煙……古樸的山村充滿了田園詩意。壠中,十里平川,良田千畝,一條溪水緩緩流過,清泉汩汩,四季不枯,人們叫它杉溪。長塘對面是風景秀麗、古樹參天的羅網山。晚清湘潭詩人王仲言《杉溪晚眺》詩云:“幽絕鄉村地,秋光滿目前。黃花霜里遠,紅葉雨中妍。古戍下飛鳥,空山鳴亂蟬。忽離鄰犬吠,有客過溪邊。”描繪的就是這裡的旖旎風光。長塘黎氏故居是一棟占地約20畝坐東朝西的土牆瓦屋建築,第一道槽門和正堂大門朝西,正屋13間,除廳堂外,都是臥室。前“進”正廳曾懸有一塊“美意延年”巨匾,是民國總統徐世昌在黎松庵五十壽誕時書贈的。黎松庵曾在此與友人成立羅山詩社和創辦杉溪學校。黎氏兄弟都是在杉溪學校啟蒙的,家鄉濃郁的文化氣息都為他們後來的建樹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曉霞山東麓之杏子塢星斗塘,誕生了世界文化名人、一代國畫宗師齊白石。山東山西這兩位名人,來往很密切。齊白石曾無數次翻過曉霞山,來到長塘,與黎松庵等人切磋詩、畫、印技。曉霞山的鐘靈秀色,飛澗流泉,奇花異草給了他深深的啟迪,並在他的國畫創作中多有體現。他的山水畫,基本在長塘習成。畫山,山則峻峭、凝重;畫樹,樹則蒼勁、茂盛,給人美好的意境。齊白石在回憶到長塘與黎松庵一起畫畫、刻印的情景時曾寫道:“石潭舊事等心孩,磨石書堂水亦災;風雨一天拖兩屐,傘扶飛到赤泥來。”羅山風光之秀麗,頗能與蘇軾《前赤壁賦》中所描繪之景象媲美。白石老人滿90歲時,在給黎松庵的信中寫道:“安得化身為蝸斗,負其廬置於羅山之側。”雙說:“安得安閒形似舊,臥君書屋聽溪聲。

曉霞山周圍,除黎氏兄弟與白石老人等蜚聲國內外,還有曾任《大公報》主編的張平子,誕生在曉霞山白竹坳南的新塘沖。另有前清舉人齊葆吾、馬瑞圖,書法家陳琪等,都是曉霞山的精英。民主革命時期,還有胡佑生、張忠廉等領導的湘潭地下黨長期活動在曉霞山。

昌山景區楊梅

物華天寶

曉霞物產豐富,歷史上有“曉霞四寶”,即饒筍荊芥玉米油茶。清康熙縣誌和齊延襄《曉霞山》載:曉霞山物產豐富,以竹為最盛。岩谷之間,幾乎沒有空地。滿眼青綠,在花晨月夕之時,篩影在衣襟之上,令人有出塵之想。“竹筠鮮美,叢箭甘芳,採掘鏇生,日可三四。“除鮮食外,還可製成筍乾出售。用竹子造紙,”當年出產竹紙,約值數萬金“。建國以後,曉霞山加快了建設步伐。1959年8月,縣政府在此建立全縣唯一的國營林場,造林3萬多畝。現在國外松、楠竹都已成材,成為當地一大經濟支柱。同時使山林茂盛,鬱鬱蔥蔥,百鳥和鳴。還有野豬、野兔、山雞等出沒,更增添了旅遊的情趣。特別是林果如板栗、桃、梨、楊梅柰李、葡萄等名揚四方。油茶產量可觀,每年深秋初冬,雪白的油茶花把曉霞山妝扮得特別秀麗。山東南之白石鋪,盛產湘蓮,歷代都是貢品,每到夏日,登曉霞山俯瞰,紅花碧葉,蔚為壯觀,真是“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為了充分利用曉霞山的水資源,在山西建有中型的印子山水庫,並鑿通了貫穿曉霞山的長2000多米的“群英隧洞”,修成水渠60華里,引曉霞山西之水源源不斷地灌溉著原石潭壩荷塘中路鋪柱塘白石鋪馬家堰6個鄉鎮3萬多畝農田,使之旱澇保收。還利用林草資源,大規模地開發了養牛、養羊等草食運動項目。如今,又有了“風吹草低見牛羊”之景。對曉霞山的造林、開渠鑿洞,鏤心詩翁林藪曾吟詩讚曰:“斬棘披荊大墾荒,曉霞山上眾人忙。移杉植梓林如帶,濯濯童山笑改裝”,“拔旱宏圖眾口夸,渠連六社水流賒。鑿穿疊嶂征山阻,樂得東西水一家!”1977年,曉霞山人民為發展山區經濟,還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興建了一條全長十餘華里的順山就勢蜿蜒而上直達曉霞山林場總場(即原圓通寺遺址)的盤山公路。同時,曉霞山周圍的人民,還興辦了一些鄉鎮企業。如今,已走上了小康之路。

昌山景區中林寺

璞玉街琢

曉霞山,目前很大程度上仍然像深閨秀女人未識,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曉霞山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稍加開發,就可開發為湘中一大旅遊、避暑新景。這裡基礎條件很好,離107國道只有五、六公里,並有公路通山頂。加上興辦過國營林場和鄉鎮林場,有很多設施可利用。縣電視轉播台又建在這裡,對開發又增添了有利條件。如果當地政府能從開發旅遊資源的戰略高度出發,修葺、保護好黎氏和白石故居,重修圓通寺、中林寺、白衣庵,並適當增加交通、餐罕等設施,曉霞山則可開發成很有價值的旅遊避暑勝地。

青山橋鎮

地理位置

昌山景區青山橋鎮

青山橋鎮位於湘潭縣西南邊陲,距湘潭縣城70公里,有湘潭縣“西藏地區”之稱。東與排頭鄉龍口鄉接壤,西靠雙峰縣荷葉鎮,北接分水鄉,南到衡山縣長青鄉。全鎮總面積109.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760.8畝,其中水田面積31795.8畝,旱地面積1965畝。轄40個村。1個居委會。479個村民小組,18個居民小組,11097戶,45893人,其中農業人口43898人。1995年5月,由原青山橋鎮霞嶺鄉曉南鄉合併而成,鎮政府位於青山村金盆組,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該鎮分別與湘鄉、衡山、雙峰接壤,交通便利。屬典型的湘中低山丘陵區,海拔均在100米左右,山圓坡緩,連綿起伏,自西向東夾盆地於中。歷有“金盆”之稱,便自成農工商匯集之地,近年來發展成擁有鎮區面積2.7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的50個省重點建制鎮之一。鎮內礦產資源豐富,高山一帶蘊含豐富的石膏礦藏,觀山一帶的石灰礦也很豐富,更有三富、富石、富曉一帶地底蘊藏的優質天然礦泉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三富村的青山龍泉現已普及省市縣。全鎮擁有150餘家皮鞋廠家,從業人員3000餘人,年產皮鞋400萬雙,年產值2億元。通過IS09001認證的“涓江”牌皮鞋公司榮獲湖南省“鄉鎮企業名牌產品”和“湘潭市名牌產品”稱號,同時擁有湖南省著名商標和中國真皮標誌。該鎮培養了以皮鞋產業為龍頭,以青山木業、富石肉聯廠、青山龍泉昌峰農機廠等企業為支柱的工業產業結構。如今昌峰農機價格實惠,耐用,遠銷全國各地。此外,該鎮是湘潭縣唯一擁有電視台的鄉鎮。

發展過程

昌山景區青山橋鎮

2001年,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突出重點,產業興鎮”的總體要求,精心部署和開展工作,推動我鎮小城鎮進入“以地生財、以財建鎮,以鎮興業,以業活鎮”的快速發展軌道。融資1200萬元建成專業門面200個、固定攤位300個、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立足本鎮的實際,大力調整農業結構,變單一的水稻種植為多種經濟作物與水稻並存,種植經濟作物17300畝,其中農民種植油茶和板栗的積極性極高,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效。

2002年,黨委、政府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狠抓農田水利建設,爭取國家投資615萬元在高山、曉南、大河、上方村進行節水農業綜合開發。並加快了農村通訊設施建設的步伐,全鎮40個村全部通上電話,全年增加電話用戶近2000戶。同時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營造優良的投資環境,以優質的服務和優惠的政策築巢引風,全年共引進五個項目,招商引資到位1350萬元,外引內聯2750萬元。

2003年,政府堅持科教興鎮戰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改善辦學條件,積極改造中國小危房,重點對霞嶺中學和新鋪國小近3000平方米的危房進行改造,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是年10月7日晚,高青村周儉坤一家四口被石鼓鎮四路村趙聲穩所殺,歹徒殺人後潛逃,2005年10月15日在浙江省安縣被公安機關抓獲,並於2006年執行死刑。

2004年鎮、村幹部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切以從人民民眾的利益出發,全面落實人民民眾反映突出的每件實事。政府深入落實中央一號檔案和“兩補一降”等扶農支農政策,全年全鎮增收近500萬元。投資40萬元將石門國小改建成石門時代陽光希望國小。

昌山景區青山橋鎮

2005年,黨委、政府堅持“一切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以項目建設為中心,項目建設以帳收納感引資為核心”的指導思想,積極拓展招商的載體和形式,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狠抓招商引資。是年用了2個月的時間在易俗河和長沙組織青山籍知名人士召開座談會進行招商引資,取得很好的成效。新增規模企業1家,改制企業1個,全年招商引資3960萬元。通過多渠道籌資200萬元建好了一棟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的政府辦公大樓,改善了機關幹部的辦公條件,了卻了多屆政府領導的心愿。還投入50萬元增鋪下水設施3000米,投入380萬元對城網進行改造,可以保證鎮區10年發展的用電量,投入20萬元對鎮區內進行亮化、綠化、淨化和美化。

2006年,鎮黨委、政府按照“項目興園,園區興工,工業興鎮”的發展思路,著力打造以皮鞋產業為支撐的青山板塊經濟,全年共投入600萬元平整土地120畝建設皮鞋工業園,工業園先後完成土地規劃、報批、平整、劃地等程式,引進5家企業,園區的建設帶動了產業的聚集,周邊很多皮鞋廠家也紛紛做大做強。還投資50萬元,將原曉南管區打造成面積3800平方米,可容納80人集中居住的花園式敬老院。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重點抓好高山、富石2個示範村的建設,通過以點帶面,使該鎮成為鄉風文明,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鄉鎮。是年,完成25個村的農網改造,硬化村級公路22公里,新修村級公里25公里。投入410萬元興修水利工程490處。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聯興村建立了100畝的板栗種植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