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琺瑯
正文
金屬琺瑯工藝的一種。系在錘成形的金屬器胎上罩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琺瑯,再經焙燒而成。13世紀末,由義大利工匠發明,14世紀法國巴黎出現了多彩的透明琺瑯器。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實物是清雍正年間 (1723~1735) 的銀燒藍五福捧壽八方盒,已有寶藍、淺藍、淺綠、紅、黃、白等色琺瑯,透明性良好,色調爽朗透沏,屬成熟期產品。故其起源應不晚於17世紀末。透明琺瑯因其融點不同,可分為高溫熔融的硬透明琺瑯和低溫熔融的軟透明琺瑯。硬透明琺瑯的透明度極好,如晶瑩閃爍的寶石,有藍、綠、黃、紅、紫等色,當時只有廣州可以生產;軟透明琺瑯呈半透明狀,光澤似水晶,有藍、綠、紫、黃、粉紅等色,各城鎮銀樓均可燒造,製成銀首飾傳播民間,亦稱銀燒藍、燒藍或銀藍。器型有盒、盂、盆、觚、香囊、香筒、手爐、燭台、燈、翎管以及麻姑獻壽、天女散花等,也有兼用嵌珠、石等工藝的。
廣州是清代最大的琺瑯工藝中心,品種齊全,琺瑯優良,技術先進,工藝精湛,並富有地方特色。硬透明琺瑯是其特產,世稱“廣琺瑯”,傳世甚少,絕大部分存於故宮博物院,有面盆、攢盒、鏡框、鍾架和五供等。最簡單的是在器上鏨出陰線花卉後塗單色硬透明琺瑯燒成,僅呈深淺效果。工藝複雜者在錘焊接成形的器胎上鏨刻各種細密的花紋,先貼銀片段預告紋,再塗單色透明硬琺瑯,又貼上金片段預告紋,經高溫爐火燒成,露銅胎處鍍金。銀片段預告紋被透明硬琺瑯遮蓋,隱約可見,而金片段預告紋則閃閃發光。這是貼金片、銀片段預告紋的單色硬透明琺瑯器。還有貼金銀片段預告紋的多彩的硬透明琺瑯器,其工藝與單色硬琺瑯器相似,但在部分金片或銀片段預告紋上塗紅、綠、紫等色硬透明琺瑯伏蓋,色彩斑斕,絢麗奪目。廣州硬透明琺瑯還可用幾種琺瑯配成古銅色,以仿古彝器。有的還在仿古彝器上描金,繪饕餮紋和回紋,既金碧輝映又古色古香。
廣州硬透明琺瑯工藝盛行於乾隆年間,現存的面盆、攢盒都是乾隆時的產品,代表了那時期的最高工藝水平。硬透明琺瑯機械鐘則有精糙之分,早晚之別,其中可能有少量是嘉慶、道光時的製品。鴉片戰爭之後廣州琺瑯工藝走向衰落並逐漸停業。道光、鹹豐時期硬透明琺瑯工藝不見有貼金銀片者,現存實物僅在硬透明琺瑯地上以描金圖案代替貼金銀片段預告紋。這時貼金銀片硬透明琺瑯工藝業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