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鍋莊舞

迪慶鍋莊舞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鍋莊分為用於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莊”、用於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莊”和用於親朋聚會的“小鍋莊”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鍋莊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它是隨著藏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 因此,鍋莊舞有了打青稞、 捻羊毛、餵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有頌揚英雄的歌舞吸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歌舞。

基本資料

所屬地區: 雲南 · 迪慶州 文化遺產名稱: 迪慶鍋莊舞

遺產編號: Ⅲ—20

遺產類別: 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 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遺產級別: 國

簡介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鍋莊分為用於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莊”、用於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莊”和用於親朋聚會的“小鍋莊”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將之區分成“民眾鍋莊”和“喇嘛鍋莊”、城鎮鍋莊和農牧區鍋莊的。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覆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後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於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雲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

迪慶藏族鍋莊舞,廣泛分布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根據從麗江石鼓轎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畫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測,鍋莊舞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藝術特色

鍋莊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 在迪慶地區, 有的地方稱鍋莊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稱"擦拉"(意即玩藝)。歷史比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之前。它是隨著藏族生產生活的發展變化而產生變化的。 因此,鍋莊舞有了打青稞、 捻羊毛、餵牲口、釀酒等勞動歌舞,有頌揚英雄的歌舞吸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等歌舞。

鍋莊舞有"擦尼"(古舊鍋莊)和"擦司"(新鍋莊)之分。擦尼相傳在吐蕃祖孫三法王時就已流傳於迪慶,反映了奴隸制社會和原始宗教形態,帶有祭祀性質。宗教界和老年大都喜愛擦尼,歌詞內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較古老,如《 蓮花生大師的誕生 》、《 建立桑耶寺 》、《金碧輝煌的寺廟》、《銀光閃耀的王宮》、《福氣財運降地此》、《豐收呀豐收》等 。跳這種舞時 ,只能唱專用歌詞,不能改動,舞蹈一般都具有緩慢、穩健、古樸、莊重的特點。擦司的歌詞內容、舞姿等都比較靈活,反映生產勞動,歌頌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和經商貿易的歌詞比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裡聚三色》、《在金壩子的上方》等。擦司是青年人喜愛的歌舞,青年人通過擦司歌詞中的比喻配對來表達相互愛慕的情意。 如檀香樹與孔雀鳥配對 ,松柏與鸚哥配對,楊柳樹與布穀鳥、雪山與馬鹿、森林與獐子、草原與花、魚與水配對等。

鍋莊舞(特別是擦尼)的歌詞,有一套比較嚴謹七妙的排比和比喻規律。唱詞規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薩和家鄉。這種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詞中最為突出,擦司歌詞亦採用這種固定格式,但可以靈活運用,即興編唱,任意發揮。鍋莊舞有許多舞蹈名稱,亦即曲牌和詞牌,如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牧羊曲等。 在擦尼舞中, 它既是舞蹈名稱,又是曲眚和歌詞的詞牌。若領舞者唱起"孔雀舞"的曲調, 舞伴們也只能跳"孔雀舞"的舞蹈,唱"孔雀舞"的傳統歌詞。

鍋莊舞的舞步分為"郭卓"(走舞)和" 枯卓 "(轉舞)兩大類。"郭卓"的步伐是單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兩腳共舉七步為一節,這樣輪迴起動,由慢轉快,步數不變,舞步較簡單,參跳人易學,故人數甚眾。枯卓的舞姿多樣,種類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產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年輕人喜愛擦司,舞時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圓圈。人數不限,順時針舞動。上身前俯,顫膝幅度較大,踏跺動作較多,腳跟擊地或擊靴。男子兩胯向左右晃動,手只隨身擺動,女舞者左臂夫腰或拉手,右臂隨動作前後擺動。有順圈走步、壓腳跟、猴子對腳、三步一翻身、三踢一勾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套動作。

鍋莊邊跳邊唱,多為問答對唱比賽。在傳統式的對歌比賽中,誰掌握的傳統歌詞全面,誰就能取勝。在即興問答比賽時,誰想像豐富,思維敏銳,勝利就屬於誰。

迪慶各地的鍋莊舞因地域不同而又各具特色。德欽奔子欄一帶的鍋莊舞曲調低沉典雅、渾厚豪邁、凝鍊深沉,拖腔多而長,猶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灑脫、豪放穩健,猶如雄鷹展翅。輕快活潑與豪放相濟。跳舞時,參舞者皆彎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穩緩慢,臨近結束時動作小巧迅速,變化較快,歌舞都在歡樂熱烈的氣氛中結束。德欽一帶的鍋莊舞自始至終有嚴密的順序, 一般程式為: 儀瓦(鍋莊序歌)、央卓(招福鍋莊)、思卓(迎賓鍋莊)、堆卓(讚頌鍋莊)宗卓(相會鍋莊)、主卓或彰卓(辭別鍋莊) 、卦卓(挽留鍋莊)、 扎西巨(鍋莊結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個程式的鍋莊都有數調或數十調曲子,但跳唱必須按程式來進行,跳完這道程式後再跳下一道程式。

傳承演繹

迪慶藏族鍋莊舞以德欽縣奔子欄鎮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鎮、小中旬鎮的最有代表性。奔子欄在待客時以鍋莊歌舞形式表現系列禮儀程式,有“祝福鍋莊”、“逐客鍋莊”、“讚頌鍋莊”、“相會鍋莊”、“辭別鍋莊”、“挽留鍋莊”、“送別鍋莊”、“祈福鍋莊”等種類,在全國各藏區十分罕見。其曲調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個部分。香格里拉鍋莊分古、新兩種,“擦尼”是古鍋莊,歌詞內容、舞步形式都較古老,具有濃厚的祭祀性質,有專門的動作和歌詞,多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愛;“擦司”是新舞,系隨著不同時代而新編的歌舞。迪慶藏族鍋莊的歌、舞、詞都很豐富,唱詞以三句為一段。凡遇喜慶佳節、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們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個通宵,表示歡慶和祈福。

藝術瑰寶

迪慶藏族鍋莊包含著豐富的藏族文化內涵,形式完整多樣,地域特色鮮明,民族風格濃郁,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其中蘊含著友愛、團結等傳統的人文精神,有較高的藝術和社會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迪慶鍋莊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