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謠里的村莊
1.出版信息 2.作品目錄 3.作品閱讀 4.作品評價 5.作者簡介
1.出版信息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農謠里的村莊/魯芒著.--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9(齊魯鐵路文藝叢書)
ISBN978-7-80250-971-9Ⅰ.①農…Ⅱ.①魯…Ⅲ.①散文集-中國-當代Ⅳ.①I267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2)第223806號
2.作品目錄
第一輯鄉間歌手
想像鳥鳴
鄉間歌手
麻雀
燕子
雞鳴時分
兩隻麻雀
暗夜裡的精靈
童年的鳥鳴
又見鵲巢
望雁
第二輯童年往事
童年的葦塘
上樑
鄉間年戲
鄉間二月二
拾柴火
火柴槍
捉蠍子
秋天的螞蚱
轆轤
麥收時節
冬天的陽光
鄉村夏夜
三月茵陳
柳笛
童年的桑林
割草積肥
酸棗紅了
童年河
第三輯鄉音難忘
農謠里的村莊
故鄉
炊煙
夢裡故鄉
年畫裡的溫情
父親送我上路
遠去的父親
風雨路上的三哥
回望炊煙
回家過年
陪堂嫂回娘家
回老家過年
月到中秋
走不出地瓜地
溫暖的火炕
渴盼雨水
故鄉的老屋
又聞蛙聲
紅棗情
老家的電話
手擀麵
故鄉的野菜
故鄉的清明
第四輯城市莊稼
走過春雨
芙蓉樹下
靜靜的午後
從微笑開始
等待郵鈴
擁抱春天的溫暖
站在春天的門檻上
感受大海之月的魅力
喝酒
餃子粥
霓虹閃爍的聖誕廣場
親親太陽
秋菊
一張特別的賀卡
初雪
冬日午後
第五輯遠山近水
攜手日月行
幽谷里的女神
七月崮鄉行
感受沂河
抱犢崮紀游
花果山之旅
情系彩虹谷
再過彩虹谷
冠世榴園紀行
春日梨鄉行
春到李官看桃花
紀王崮上看“王城”
跨過歲月之門
穿行在歲月深處
親親小魚
一場視覺盛宴
在泰山東御道上
冠山漫記
覽勝天馬島
靜美雪野湖
後記
3.作品閱讀
農謠里的村莊
□魯芒
大雪紛飛的隆冬時節,我又一次走進了這個村莊。
村莊就座落在山前面的漫坡上,像一枚被世人遺忘了的別在大山胸脯上的徽章,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明晃晃的白光。掛滿雪花的樹木在呼嘯的風裡顫抖著,雪花紛紛簌簌落下來,飛珠濺玉一般。山前那條小河裡的水早已結了厚厚的一層冰,象一面平整的鏡子。是啊,夏日的傍晚,我的姐妹們常常坐在岸邊以水為鏡洗衣梳妝,而現在卻是男孩子們的天下了,他們正喜滋滋地在光滑的冰面上起勁地抽打著陀螺,無拘無束地在冰上飛翔。小村太小了,在地圖上(那怕縣裡的地圖),也找不到它的位置。但這個村莊和這個村莊裡生活著的世世代代的父老鄉親,依然心安理得地安守著那一畝二分薄地,世外桃源般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一年又一年,休養生息,繁衍後代。
在這個數九寒冬的日子,走在這被大雪覆蓋的村莊裡,到處都靜悄悄的,此時,竟有兩位小姑娘朗朗地爭相背誦著《九九歌》,一路雀躍著走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溜,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是一首非常出名的農謠,大概從農村走出來的人,都耳熟能詳。我高中畢業離開故鄉前,一直生活在這片並不廣闊的天地里,曾無數次跟隨父親參加農耕活動。這期間,通過父親的言傳身教,我學到了許多土裡刨食的經驗,對於春耕秋種、夏收秋獲的農事活動可以說了如指掌,特別對流傳在鄉間的農謠,我是喜愛有加,每有耳聞,便銘記在心。
雖然我逃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已有二十多年了,但對民間流傳的關於農事活動的歌謠,許多句子我至今還記憶猶新,甚至能夠朗朗背誦下來,那異彩紛呈的農謠,是鄉下父老鄉親長期艱苦勞動積累的實踐經驗,對於指導農業生產有很大幫助。
當你沿著彎彎曲曲的田埂,走進雞鳴狗吠的村莊,常常有俚語農謠縈繞在耳際:“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農曆的二十四節氣,可以說是有關農事活動的日曆表,什麼季節耕作播種,什麼季節收穫儲藏,時間差極小。“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春天的時候,我牽著牛,父親肩著犁一起走向田野,白花花的刺眼的陽光曬的我懶洋洋的,我總無精打采的不願正經幹活,父親就一邊馬不停蹄地犁著地,一邊語重心長地告戒我:“‘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頓’、‘一年之季在於春’啊!春天裡可不能拖奸撒滑,‘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春天不整好地,撒下種子,秋天能有什麼收穫呢?”父親總是那么勤勞肯乾,因為他深諳“沒有播種就沒有收穫的道理”。後來,當我讀到唐詩里的句子:“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我是多么的佩服父親的智慧啊!
父親總記不住公曆的日子,但他心裡卻象有一本農曆書,不用說,他很清楚地知道“冬至寒食六十日”。地耕完了,老牛被拴在塘堰上啃食地上剛剛返青的草兒,父親躺在地頭小憩,口裡含著旱菸袋,慈祥地看我沿著小路邊尋找甜甜的茅草芽吃。但不一會兒,他就會支著嗓子喊我:“回來整地了!再過幾天就是清明了,‘清明耕、穀雨耬,頂著小滿種豇豆’,可不能誤了農時,‘人誤地一晌,地誤人一年’啊!”
當布穀鳥急促地叫著掠過村前那棵老棗樹,父親就找出從種子站買來的棉花籽,一邊用溫水浸泡著,一邊說:“‘棗發芽,種棉花’,該往地里送糞了”。棉花是一種不耐寒的作物,幼苗特別怕凍,當人間四月,棗樹發芽,已是“千里鶯啼綠映山”的時候了,這時寒潮已經退去,正是種棉花的季節。農人們將積攢了一冬的土雜肥手推肩挑送到地里去,均勻地施在待播的畦壟里,也將一年的希望深深地埋進了泥土。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種地不上糞,等於瞎胡混”父親深諳其中的道理。因此每年春播前,我家的豬圈、雞舍里的土肥總被清理的乾乾淨淨。因為施足基肥,是莊稼豐收的前提啊。
麥子是世間最主要的糧食,人們倍加贊喻,父親對麥子的關注可以說勝過對我們兄弟姐妹的愛護,有關麥子的農謠父親知道的就更多了:“白露早,寒露遲,秋分耩麥正適宜”。仲秋前後正是麥子播種的季節,農人們起早貪黑搶收搶種,在父親的眼裡“季節不等人”啊!種子播到地里,父親隔幾天就去看望一次,象看自己的親人一樣。他對我說:“‘豆四麥六穀十二’,如果六天過去小麥還不發芽,不是地太乾旱就是種子有問題,要及早想辦法補救,‘有錢買種,無錢買苗’。”小麥出芽了,田間管理還很重要,每年入冬前我們都要將麥地統鋤一遍,因為“鋤頭自帶三分水,抗旱保墒禾苗肥”,要想來年麥子有個好的收成,冬季管理少不了,“夏鋤多一遍,秋收多一擔”,也是說的這個道理。“麥收八(月)十(月)三(月)場雨”,說的則是小麥整個生長期中,八月、十月、來年三月對雨水需求的重要性。
有關蔬菜、水果的農謠我也記得不少:“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寒露采山楂,霜降刨地瓜”:“立冬拔蘿蔔,小雪扳白菜”:“小雪不收菜,必定受凍害”等等。走在銀裝素裹的老家的小巷裡,兩位小姑娘的《九九歌》竟一下子勾出了我埋藏在心底的這么多農謠。這時,一群雪白的鴨子搖晃著肥碩的身子“嘎嘎”地從我面前走過,我跺了一下腳上沾的雪花,它們張開翅膀,抖索著身上的積雪,歡叫著遠去了。我忽然看見父親腋下抱了一捆乾草正向著馬廄的方向走著。聽到鴨子的叫聲,他回過頭,一下子看到了遠處走來的我,他驚訝地說:“這么大的雪,你怎么回來了?”我說:“我知道家裡下了大雪,才故意回來呢!我想看看雪。”父親笑了:“是場好雪,‘瑞雪兆豐年’啊!”
“‘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餑餑睡’。對吧!”我衝著父親溫婉地說。
“你到城裡這么多年了,還記著?”
“我還記得‘小滿三日見麥茬’呢!”
父親定定地看了我好一會兒,眼裡露出晶晶的亮光,象我們家那頭溫順的老牛。也許在他眼裡,兒子還沒有忘本,那一刻,父親象一個幸福的孩子。“嘿嘿”地笑了!
是啊!在莊稼人眼裡,每一場雨、每一場雪都是那么的親切,就拿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任何一個節氣來說,那都是一個隆重節日呀!一代代勤勞樸實的鄉間父老,用自己的雙手播種收穫,又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總結積累了關於農事活動的歌謠,為子子孫孫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
一步踏進村莊的那一剎,我就感覺到了她的溫暖。這大雪覆蓋的村莊裡有我低矮的老屋,老屋裡住著我蒼老但善良的父母,無論我走的多遠,她都會敞開那瘦弱卻溫暖的懷抱,靜靜地等待我的歸來。不管我是發達了,光宗耀祖了;還是落魄了,窮困潦倒了,她一概不捨不棄,她那溫暖的懷抱總會熱情地接納我,而且毫無怨言。
每當我在外漂泊,心靈無依的時候,我總要回到這個村莊,這是我靈魂的故鄉啊!
走在鄉間崎嶇的山路上,想著一茬茬莊稼在季節里蓬勃地生長,然後漸漸熟透,我就感到特別的溫馨,我是唱著農謠長大的鄉里孩子呀,對莊稼有著太深的情感。
當又一個冬天氤氳著暖暖的祝福漸漸遠去,我的鄉間父老又會站在村前那潺潺的小河旁,唱起那優美的農謠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我們的父老鄉親又陶醉在新一環的季節輪迴里……
4.作品評價
棲居在城市的“鄉間歌手”和他靈魂深處的吟唱(序)
◎劉京科
青年詩人魯芒是我交往已久的兄弟。
他的詩歌感情真摯、意象豐富,語言靈動、充滿張力,長期以來,深受文友們的好評。在我斷斷續續地閱讀了他的一些散文之後,更被他精心描述的文學鄉村深深吸引。他的散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看似淺顯卻可直抵生活本相和事物本質,最能撥動讀者靈魂深處那根脆弱的神經。幾年前,我主持的《沂蒙作家》雜誌“作家獨白”專欄,曾連續兩次推出他的散文專輯,並配發了讀者評論文章,在當地文學圈引起較大反響,也觸發了業內朋友長久的感動。
我覺得,魯芒是一位很有人緣也很有成就的作家。人緣是指他有著敦厚真誠、樂觀豪邁的人品和性格,深受文友們的敬重;成就則源於他紮實勤奮的創作態勢與長期的精神固守,他的詩歌、散文作品都曾多次在省內外舉辦的大賽上獲獎,有的還入選了年度選本,在山東、在中國鐵路文學陣營中,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注。及至我讀完他這本散文集中的全部作品,我突然想到一個詞——“河流”,他的作品就像一條流淌在稿紙上充滿真情的河流,只要你隨意在其中打撈起一朵浪花,都會有出其不意的感動和震撼。
也許是聲聲透著雄壯動力感的汽笛為這位有著靈氣和才氣的鐵路作家催生出不盡的創作激情,故鄉原野肥沃的土壤又為他提供了充足的養料,成熟了他沉甸甸的思想,使他能夠在詩歌、散文、小說、隨筆等不同文體都向著希望的頂峰攀升。他就像一位勤奮的歌者,在乾好自己繁重的工作的同時,把對軍旅生活、對工作的熱愛、對故土的眷戀,把已經遠去卻並未走遠的鄉音情韻,把童年的率真美好,生活的酸甜苦辣變成優美、給人啟迪、陶冶情趣的文字,展現在世人面前,讓我們聽到了火車振奮人心的汽笛聲和他在這種雄渾汽笛聲伴奏下的心靈吟唱。
與許多出身於農村的作家一樣,無論生活環境和個人心境發生多大變化,對曾經鄉村生活的懷想、追憶,鄉間事物、童年往事、風土人情始終是他筆下最得心應手的描寫主題,因此,他描寫鄉村的文章寫的都比較出彩。收入集子中的文章幾乎涵蓋了他童年、少年時代發生在農村的、在作者心靈上留下深刻烙印的各種事物、鄉風民俗、勞動場面和生活趣聞。農謠、老屋、轆轤、火炕、童年河……等農村風物,在作者筆下生動翔實地再現出來;播種、收穫、割草、拾麥、摘棗、捕魚……等農事勞作,在作者筆下得到了靈動的再現;螞蚱、蠍子、麻雀、燕子、稻束、地瓜、小麥、茵陳……等鄉間動植物,被作者描摹得真切感人、妙趣橫生。特別是第一輯“鄉間歌手”中的十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於那些生活在鄉間的“精靈”們的喜愛與敬畏,觀察獨到細緻,語言靈動優美,由物及人,充滿無限愛意和感恩之情。我覺得,這“鄉間歌手”正是他本人最真實的寫照,只是他現在是詩意地棲居在城市的“鄉間歌手”,因此,無論在鄉村還是在城市,都能聽到他靈魂深處的吟唱。
著名作家韓作榮先生曾說過:“散文是作家心靈的視窗,是作不得假的文字。真的性靈,真的情感,對生活真切的體驗,真知灼見,都蘊含於娓娓道來,親切動人的語調之中。”魯芒的散文漸漸具有了這種態勢。在他的文字里幾乎聽不見無病呻吟,更沒有那種堆砌華麗辭藻的矯揉造作,文字表述樸素真摯,在看似不經意的娓娓述說中,每一個音符都蘊藏著真善美。在我閱讀了他集子中的全部作品之後,我漸漸摸清了他作品所要表達的那條清晰的脈絡,這是一條由真情迸發而出的愛的脈絡,這是一個作家對於農人、莊稼、對於社會、對於大自然深切關注、觀察和反思之後的一種真真切切的情感體驗。他用樸素卻優美的語言讚美故鄉,反思人生,歌唱生活,懷念親人;他把詩的韻律,散文的真情凝成聲聲催人奮進的人生汽笛,砥礪自己的意志,昭示著博愛與真誠;他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有責任心的作家心中那份清澈的流水,聽到了那一腔高亢的山歌;他把林間小路,三兩點漁火,牧童笛聲,崖畔上的花朵,通過幽雅而深邃的意象傳呈給讀者,給人以深沉而獨特的心靈衝擊。
我認為,散文是一種表達內心體驗和抒發內心情感的文學樣式,它主要是以從內心深處迸發出來的真情實感打動讀者,即使對於客觀的社會生活或自然景觀的敘述,也融合了自己主觀的感情。魯芒這位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家,他從鄉村到軍營,朝氣與熱血沸騰了他滿懷的激情;從軍營轉業到城市後,感受著人情的冷暖,經過生活的磨難與砥礪,他又換了一個角度看社會,這就使得他的文章漸漸紮下了思想的根須。從“城市莊稼”一輯中,我們可以讀到他對於生活、對於生命的深刻思考。魯芒還是一位具有悲憫情懷的人,他對於土地、對於家園的那種眷戀和懷念,對於自然環境被人為地破壞,顯示出極大的憤慨和深深的無奈。我們從《又聞蛙聲》、《又見鵲巢》這些細微生動的短文里,可以看出作家悲憫的人文情懷。許多年來,我們一味地掠奪自然、破壞環境,留下了沉痛而怵目驚心的傷痕,清泉斷流、環境污染、沙塵暴,甚至內心的齷齪,作家雖然都沒有展開來敘述,但那種欲哭無淚的錐心之痛可見一斑。“我的心一下子變得悲哀起來!我們賴以生活的環境雖然越來越現代化,但人與自然背離的卻越來越遠了!今後的日子傾聽蛙鳴將是一種很奢侈的享受,或許我們將來就只有傾聽玩具上的人造蛙聲了。”這是多么痛徹心扉的無奈啊……
細讀魯芒作品,發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關注鄉村或者生活在城市裡的鄉村人的生活,綿綿愛意寄寓於泥土之上,涓涓真情流淌在心靈的底片,所以帶給我們的是淚眼朦朧的震撼!作為一名鐵路作家,他愛鐵路,任勞任怨地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之餘,用文字的相機記錄下疾駛的火車掠影,他像一個虔誠的教徒,深深地膜拜土地和文學,棲居於泥土之上放聲歌唱。他已經把文學當成一種事業,在工作著、勞動並幸福著的同時,用文學抒發自己的心聲,抒發自己對於土地、對於家園的感恩和懷念,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懷想!
我們讀魯芒,讀他的靈氣,讀他的才氣,其實,更讓我耐讀的是他的真誠,他給我的印象就像原野上的那棵默默生長的大樹一般,從不張揚和做作,深深地汲取生活中的養料,在不斷壯大自己,用一抹綠色——那種蓬勃向上的生命顏色,為大自然獻出一份生機……
我以為,文學藝術最能吸引人的兩個字便是“味道”。它就像喝茶一樣,既感受茶色秀香,又品味其形。我在臨沂的時候,有時我倆和其他文友一起,有時就只有我們兩人,卻把文學拉得熱火朝天。魯芒老弟對我不時地提出希望,對他的作品我也時常談談自己的看法。俗話說“高度決定視野”,我希望他在文學的山峰上繼續攀登,站到更高的層面上去觀察生活、激揚文字。同時,我也希望他做出更多的“拿手菜”,在“味道”上、在創新特色上下功夫,有更深邃的思索,在語言和藝術上巧妙地展現出新意,讓意境更新、更有內涵,更耐人尋味。我希望和祝福著魯芒弟多多製作出帶有自己個性的“拿手菜”,繼續用真情唱自己的歌,開出屬於自己特色的、帶有生命力的花朵!
2012年5月9日於陽都
(劉京科,小說家,臨沂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沂河》文學主編。)
5.作者簡介:
魯芒,原名:李洪文,1965年生於山東濰坊,1983年始在部隊服役15年。1985年開始在《山東文學》、《解放軍文藝》、《鴨綠江》、《微型小說選刊》、《飛天》、《詩刊》、《星星》、《黃河詩報》、《詩歌月刊》等各地報刊發表文學作品,詩文被收入《中國詩萃》、《中國散文大系》、《山東散文30年選》等多種文集,出版詩合集《與大地一起飛翔》、《當代實力詩人15家》、散文集《農謠里的村莊》等。系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鐵路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鄉土詩人協會理事,中國詩歌學會會員,臨沂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現居山東臨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