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農業美學,指的是研究人對農業的審美關係,以及通過農業動植物及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田園、水域和環境,乃至整個農村地區(包括農村地區的道路、城鎮、集市、村莊、廠礦和自然環境等)為載體,進行農業勞動主體革命、農業勞動對象革命、農業勞動工具革命、農業勞動技能革命、農業勞動過程革合、農業勞動產品革命、農業勞動觀念革命,建設美學農業,既生產農業物質產品,又生產農業審美產品,特別是通過田園景觀化、村莊民俗化、自然生態化的實現,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科學。這裡所提及的田園景觀化、村莊民俗化、自然生態化就是農業美學的主要目標,本文擬進一步論述之。
一、田園景觀化
田園景觀化,指的是田園不但生產糧食、糖料、蔬菜和水果等農業物質產品,而且通過美觀的產品、健美的植株和美化的田園,生產農業審美產品,形成足以引起人們審美情趣、愉悅人們審美心理、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景觀。
1、產品外觀美觀。這裡的產品指的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農產品,即由農業動植物通過其生理機能,利用土壤、氣候、水和生物等農業自然資源,生產、提供的、能夠滿足人們營養需求、品嘗需求和原料需求的產品,如糧食、糖料、油料、蔬菜、水果、木材、豬、牛、羊、雞、鵝、鴨、魚、蝦、蟹等。產品外觀美觀,就是指上述產品的大小、輕重一致,外觀色彩美觀、標準,且能體現內部優良之品質、豐富之營養、適宜之口感。例如,多彩辣椒,外觀顏色有紅、有黃、有綠,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很為美。又如,糯米玉米,外觀白而透明,能給人予“糯性感”,能充分地體現出糯米玉米之糯性。至於那些雖大小、輕重一致,且外觀色彩美觀、標準,但不能體現內部優良之品質、豐富之營養、適宜之口感的農產品,則不是農業美學所追求的產品外觀美觀。在現實上,的確存在一些這樣的農產品。例如,有的鳳梨生產者為了追求較高的利潤,過度、不當地使用激素,製造信息不對稱的現象,生產的鳳梨的確果大、形美、色靚,也的確賣了一個好價錢,但內部“黑心”、味變,往往摘下沒兩天就腐爛,結果害了消費者。顯然,這些農產品是不美的,是不會給人以美感的。
2、作物植株健美。這裡的作物是廣義的,不但包括水稻、甘蔗、花生、茄子和鳳梨等農作物,而且包括木麻黃、桉樹、玫瑰花和菊花等樹木和花卉,包括豬、牛、羊、雞、鵝和鴨等畜禽,包括魚、蝦和蟹等水產品;植株也是廣義的,不但包括上述農作物的植株,而且包括上述樹木和花卉的植株,包括上述畜禽的驅體,包括上述水產品的驅體。當然,以農作物的植株為主,其次則是樹木和花卉的植株。因此,在敘述中,主要用農作物的植株,其次用樹木和花卉的植株來敘述。作物植株健美,就是指上述作物不但能結出豐碩的果實,生產出產量較高、品質優良、營養豐富、口感適宜、外觀美觀的農產品,而且其植株、驅體有造型,根、莖、枝、杈、葉、花、果協調、和諧,頭、身、腳、尾、毛也協調、和諧,能給人以美感。例如,經過人工修剪的果樹,其造型往往就比修剪前好。又如,青枝臘稿的水稻不但稿稈挺撥,青葉數多,株型健美,而且穗大粒多,產量高。再如,南德文牛體型高大,體態健美。
3、田園景觀美化。這裡的田園同樣是廣義的,不但包括種稻的水田、植蔗的坡地,而且還包括栽果的園地、造林的林地、牧羊的草地、圈豬的場地、養魚的水域、宜農的荒地,一句話,包括所有的農業用地,包括所有已經用來生產、準備用來生產、可以用來生產、提供能夠滿足人們營養需求、品嘗需求和原料需求的產品的土地。當然,作為農業美學所追求、營造的田園景觀之田園應以種稻的水田、植蔗的坡地、栽果的園地、造林的林地、牧羊的草地為主。田園景觀化,指的就是上述田園不但能種植農作物,營造樹木,養殖畜禽和水產品,而且通過田塊、田埂、溝渠、林帶、道路和機井、棚架、電網、房屋等生產設施,與作物一起,與樹木一起,與畜禽和水產品一起,按照美學規律排列、組合,形成田園風光。例如,農墾部門的橡膠園,方格化,林網化,橫直成行,給人以整齊感,秩序感。又如,“鳳梨的海”,位於“中國鳳梨第一鎮”——徐聞縣曲界鎮,漫山遍野的鳳梨生長在高低起伏的山坡上,一眼望去,真的有如“鳳梨的海”,無不令人讚嘆。目前,她已成為祖國大陸最南端綠色之旅的一個亮麗的景點。
二、村莊民俗化
村莊民俗化,指的是村容村貌的整治必須富有地方特色、民俗特色,寓現代理念於民俗文化之中,既實現村容村貌的整治,又使民俗文化得以傳承,還使村莊各具特色,千姿百態。
1、布局客觀化。布局客觀化,指的是村莊的規劃布局應以現有村容村貌為基礎,以現有地形地勢為基礎,宜“井”字形則“井”字形,宜“馬蹄”形則“馬蹄”形,宜其他形狀則其他形狀,宜座南向北就座南向北,宜座北向南就座北向南,宜其他座向就其他座向。它是村莊民俗化的基礎,更是村容村貌整治的基礎。在建設中,堅持“三個基本原則”:一是生態性原則。即在建設中,儘可能保持村莊自然生態,使村容村貌凸現原生態。二是經濟性原則。即在建設中,既要考慮經濟能力,又要使投入儘可能地少,特別是拆遷愈少愈好。三是審美性原則。即建設的村容村貌必須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做到整齊、清潔、美觀、方便。廣東省徐聞縣曲界鎮後寮村保護著一片原始次生林,面積100畝,生長著土沉香、赤楠、石蒔果樹和雞冠林等46種古樹名木。這些古樹名木樹齡都在100年以上,長的達200年以上,古樸古香,參天挺撥,枝繁葉茂,藤纏枝繞。這片原始次生林環抱著的後寮村依地形、順地勢建設,整個村莊呈梯形,每一行房屋為一個階梯,橫向村巷用水泥,縱向村巷砌紅磚,巷道兩旁種花草,空地鋪草坪,既整齊,又生態,還美觀。
2、村道硬底化。村道硬底化,指的是村莊的進村道路、主幹道路、環村道路和巷子小徑必須建成硬底,以利交通,方便出入。但路面寬度、建設材料則應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它是村莊民俗化的硬體要件,更是村容村貌整治的硬體要件。一般地,進村道路、主幹道路、環村道路路面寬度6-8米(含綠化帶,下同),以適合兩輛車同時通行,用材為水泥、石子,做成水泥路;次幹道路、路巷路面寬度 4米,以適宜機動車通行,用材可為水泥、石子,也可紅磚,原有的石路能保留的儘量保留;休閒小徑路面寬度1-2米左右,用材可為紅磚或鵝蛋石,也可為大理石碎片,還可為玄武岩碎片,甚至可為其他材料,達到硬化即可;農戶庭院也要鋪紅磚或水泥,但最好鋪滲水性能較強的有孔水泥磚。上面提到的後寮村就是這樣,橫向村巷(主幹道路)用水泥,縱向村巷(次幹道路)用紅磚。
3、住宅民俗化。住宅民俗化,指的是農村住宅建設必須以當地傳統的建築風格、建築文化為基礎,通過現代建築藝術的提升,使其既傳承了當地傳統的建築文化,又具有地方建築特色,還融入現代文明之中,做到美觀、實用、有特色。顯然,這樣建設起來的住宅富有生命力,不至於千篇一律。它是村莊民俗化的硬體體現,更是村容村貌整治的硬體體現。我國幅員廣闊,由於受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生活習慣和經濟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建築風格千姿百態,各具特色,並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澱積成相應的建築文化。如北京的四合院、苗族地區的吊腳樓、蒙古的蒙古包等,都無不是上述因素長期作用下逐漸形成的建築風格、建築文化。它們都富有特色,富有地區的適應性、居住的實用性、文化的多元性、審美的價值性,因此,在建設中,特別是改造中,必須予保護和傳承。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簡單的翻版,即不是將現在的住宅百分之百地建成原來的四合院、吊腳樓、蒙古包,而是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加以弘揚,將其建築風格、建築文化有機地、抽象化地、藝術化地融入到新建或改建的現代住宅之中,從而使其既保護、傳承和弘揚了當地建築風格、建築文化,又適合現代人居住。
4、庭院園林化。庭院園林化,指的是農家庭院的住宅、圍牆、樹木和其他設施等各種構成要素的排列和組合構成合理、錯落有致、和諧統一,符合美學規律,有如園林一般,能夠喚起人們的審美情趣、愉悅人們的審美心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它是村莊民俗化的單元體現,更是村容村貌整治的單元體現。它的重點應在庭院綠化。作為農家庭院,它的綠化應側重兩方面:一方面是圍牆採用綠籬,既形成綠化帶,又起到圍牆的作用;另一方面是院內綠化用材應儘量選擇當地典型的水果,如熱帶、亞熱帶地區應先擇木鳳梨、荔枝、龍眼、人心果、楊桃、芒果、皮果、番石榴和石榴等,既起到綠化的作用,又生產水果,還使庭院凸現地方植物風光。
5、綠化地方化。綠化地方化,指的是村莊綠化、美化用樹、用花、用草應地方植物化,即村莊綠化、美化用樹、用花、用草應儘量用當地的典型樹種、花種、草種,這樣,既經濟,又易種,且和諧(與周邊自然環境和諧),還具有地方特色,形成地方植物風光。它是村莊民俗化的植物體現,更是村容村貌整治的植物體現。一般地,在村道綠化中,應儘量做到一條路種一種樹、一種花、一種草,或兩、三種樹、花、草相間地、有規律更替種植。進村道路用樹可選用非果型的大喬木樹種,如熱帶地區可選用鳳凰樹、木棉樹、苦楝樹和榕樹等;主幹道路和環村道路用樹可選用喬木水果和竹,如熱帶地區的喬木水果可選用木鳳梨、荔枝、龍眼、人心果、楊桃和芒果等;次幹道路用樹可選用灌木水果,如熱帶地區可選用皮果、番石榴和石榴等,小巷用樹和進村道路、主幹道路、環村道路的配植樹木可選用矮生灌木或矮化嫁接木本水果,如熱帶地區的矮生灌木可選用馬櫻丹和鵲腎樹等,矮化嫁接木本水果可選用矮化嫁接荔枝、龍眼和芒果等;道路用草可選用當地典型的常綠草種,如熱帶地區可選用蜈蚣草等,蜈蚣草生命力強,耐旱、粗生,不過選用時要純化、淨化,以提高其整齊度。至於庭院綠化,上面已論及,在此不再重複。
6、村莊衛生化。村莊衛生化,指的是通過畜欄建設、排污系統建設、人畜糞便處理、垃圾處理和衛生制度建立等措施,實現村莊清潔、衛生。它是村莊民俗化的外在表現,更是村容村貌整治的外在表現。關於畜欄建設,它是實現村莊清潔、衛生的關鍵。一般地,對牲畜應進行圈養,實行人畜分居。豬、牛、羊欄的建設應適合豬、牛、羊居住,特別是牛欄可參照廣東省徐聞縣城北鄉新民村的做法,建成四合院式,院中種植榕樹、荔枝和龍眼等樹冠較大的樹木,底部硬底,但切不可做成水泥或紅磚地板,房間用木條或水管隔開,建成通透圍牆,既有利空氣流通,又予牲畜群體感。關於排污系統建設,它是實現村莊清潔、衛生的重點。一般地,城中村應儘量利用城市的排污設施,建設排污系統;建有沼汽池的,則應利用沼汽池,建設排污系統;其他村莊,有條件的,建三級糞池,無條件的,則應充分利用廢水,作為澆淋樹木用水,變廢為寶。關於人畜糞便處理,它也是實現村莊清潔、衛生的重點。一般地,有排污設施和沼汽池的,應利用來處理人畜糞便;沒有相應設施的,則應建無害化三級糞池,不少已建成生態文明村的村莊都是這樣做,效果不錯。關於垃圾處理,它同樣是實現村莊清潔、衛生的重點。一般地,應建公共垃圾池,定時、及時處理垃圾,變垃圾為農家肥。關於衛生制度建立,它是實現村莊清潔、衛生的保障。一般地,要建立大家共同遵守的衛生制度,明確責任,定時打掃衛生,定期處理衛生死角,不少生態文明村不但建立、執行了衛生制度,而且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
7、古樹名貴化。古樹名貴化,指的是對樹齡100年以上的古樹和蘭科植物、蘇鐵、榕樹、樟樹、見血封喉、胭脂樹、酸荔枝、土沉香、赤楠、雞冠林等名木必須進行保護。因為它們既是生態資源、綠化資源,又是科普資源、文化資源、旅遊資源,具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作用。古樹名貴化,是村莊民俗化的植物典型體現,更是村容村貌整治的植物典型體現。對古樹名木的保護,要登記造冊,懸掛牌子,明確責任。在村莊建設中,能保留則保留,能移植則移植,既不能保留又無法移植而確實要進行砍伐的,必須經報批後方可砍伐。上面提到的後寮村對古樹名木保護得就較好。
8、文化保護化。文化保護化,指的是對農村中的寺廟、祠堂、古民居、名人遺蹟、重大歷史事件遺址等文物和地方劇種、民俗文化等文化必須進行保護。這些都是廣大人民民眾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中逐漸形成的行為規範及其物化形式,是當地地理、經濟和文化孕育出來的獨特文化。文化保護化,是村莊民俗化的文化體現,更是村容村貌整治的文化體現。在保護中,應去其糟粕,用其形式,融入先進文化,使其發揚光大,對一些特色比較突出的應予重點保護,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應加以修復,修復應儘可能修舊如舊,保存原貌。中山市於1998年12月28日以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為依託建成中山民俗博物館,通過對當地民俗文化的研究、民俗文物的收藏、民居和民俗風情的展示,搶救和保護了民俗文物,繼承和弘揚了民俗文化。
三、自然生態化
自然生態化,指的是農村地區中村莊和田園四周的自然資源得到妥善的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達到良性循環的程度,並與村莊和田園構成和諧的統一體。
1、植被覆蓋問題。植被覆蓋,指的是土地表面的植物狀態。植被覆蓋率,指的則是單位土地面積植被覆蓋的程度。無疑,對不同地區來說,植被覆蓋應有所不同。不這,一般來說,應達90%以上。從理論上來說,植被覆蓋應達到保持生態環境最佳化的程度,特別是有利於水土保持、氣候溫和和人類生活等。在植被覆蓋中,特別應注意原始生態樹木的保護。這些樹木不但以活力、生命隨時空俱進,見證當地事物的演變,而且延續、維持當地的生態,使當地植被、綠化更具自然性。熱帶寶島——海南島——在這方面做得就比較好,到處都是植被,到處都是原始森林。當然,在植被覆蓋中,也少不了人工的植樹造林,它是自然生態不足的補充和人工破壞的彌補。植被種類選擇應以當地典型樹種、草種為主,如熱帶地區的厚皮樹和蜈蚣草等,理由上面已有論述,在此不再重複。全國綠化第一省——廣東省——在這方面做得非常盡力。
2、動物保護問題。這裡的動物,指的是野生動物,準確地說,是當地天然生活著的野生動物。它們既是生態環境中生態鏈條中的一分子,也是人類生活、甚至工作的夥伴。因此,必須予以保護,特別是對珍稀動物(如虎、獅、羚羊、鹿等)則應成為重點,必要的設定保護區。對動物的保護應納入法律的範疇,對珍稀動物的保護要堅決執行國家有關的保護法律、法規,對當地的一般動物、特別是典型動物(如熱帶地區的穿山甲等)也要制定保護條文,建立保護機制,列出保護對象,明確保護主體,落實保護措施。
3、環境淨化問題。環境淨化問題也就是環境生態質量問題,環境只有淨化,環境生態質量水平才會提高。環境淨化問題既是環境的清潔、衛生問題,更是污染物的處理問題,特別是污水和有毒物質的處理問題。只有處理了污染物,環境才可能清潔、衛生,才可能淨化。顯然,建立淨化機制,配置淨化設備,列出淨化對象,明確淨化主體,落實淨化措施,是關健之關鍵。
4、農村和諧問題。農村是一個區域,是一個地理區域,是一個行政區域,是一個政治區域,是一個經濟區域,是一個文化區域,因此,關於和諧問題是一個涵蓋範圍較廣的問題。不過,這裡僅討論農村中田園、村莊、自然三大塊的和諧問題。的確,這三大塊是農村地理區域的三大塊,更是有機組成的三大塊。其協調地組成的實現就是和諧的實現。而協調地組成,和諧的實現,則是田園景觀化、村莊民俗化、自然生態化“三化”的實現,即農村實現了田園景觀化、村莊民俗化、自然生態化,農村就達到了和諧,從總體上實現了美。
5、生態景觀問題。農村中的自然不但要做到植被覆蓋率高、動物保護好、環境淨化、要素和諧,而且要做到生態景觀化,即具有視覺效果,具有美感,能夠引起人們的審美情趣、愉悅人們的審美心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位於海口市郊的地質公園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依地形、順地勢來建,建築設施用岩漿原料來建,工藝產品用岩漿原料來制,景觀小品用岩漿原料來設,人行道路用岩漿原料來鋪,綠化主樹用的是當地十分典型的樹種——厚皮樹,保護了資源,維持了生態,形成了景觀,引來了遊客。、
農業簡介
農業為通過培育動植物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我們把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 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現階段的農業分為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兩大類。土地是農業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產資料,勞動對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受自然條件影響大,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季節性。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它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糧食、副食品、工業原料、資金和出口物資。農村又是工業品的最大市場和勞動力的來源。
21世紀是農業發展的重要階段,生命科學和其它最新科學技術相結合,將使世界農業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生物基因庫的建成,遺傳工程的崛起,克隆技術和生物固氮技術的廣泛套用,農業的面貌將為之一新。
工業化農業的發展,以投入大量物質和能量為標誌,促進了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但也帶來了能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調等嚴重的社會問題。在近年來出現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中,產生了一批新的技術群,如生物工程技術、新能源技術、微電子技術、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等。這些科學技術成果正不同程度地在農業中得到套用,為解決工業化農業帶來的環境、能源和生態問題,呈現了光明的前景。
目前,在開發中國家,還有8億以上人口未達到糧食安全線,還有1.8億的學齡前兒童營養失調,數以億計的人們正遭受飢餓和營養不良的折磨。在落後的農業生態區,自然資源迅速惡化、人口飛速增長、貧困加劇和食品短缺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農業高科技。由於“綠色革命”的巨大成功,國際農業發展研究中心已認識到通過適當調整自然資源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當今和未來的研究中,人們將更注重自然資源的調整、種質的保護和品質的提高。
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代表的高科技設備套用於農業生產,導致了“精準農業”的產生,這將大大提高農業的生產水平。這種技術是在聯合收割機、播種機和施肥機上安裝全球衛星定位儀,駕駛室內的接受器可以將信息傳給計算機。這樣就具有精確施肥、精確估產和精確作業的特點。目前,美國正在農業領域推廣這種精確種植技術。
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套用於農業領域,使農業生產活動與整個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困難,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將進入一個新階段。自美國政府決定建造“信息高速公路”以來,計算機網路技術正在美國農業領域內迅速普及。通過網際網路,農場主可以瀏覽全美乃至世界各地上網的信息,如農產品期貨價格、國內市場銷售量、進出口量、最新農業科技和氣象資料等,還可以在網上銷售農產品。
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套用於農業領域,導致了基因農業,其結果是將培育出更多產量更高、質量更優、適應性更強的新品種,使農業的自然生產越來越多地受到人類的直接控制。比如利用農作物中的基因嵌合技術,可以在傳統育種一半的時間內,創造出更理想的全新物種。據美國經濟學家分析,5年之內美國市場上採用基因工程方法改造的農產品和食品將達到200億美元。可以說,第二次綠色革命已指日可待。
以高科技為基礎的工廠化種養業正在興起,這將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的傳統生產方式,使農業的生產活動可以不在大自然中進行,而像工業生產一樣在廠房裡進行。工廠化農業不是一般意義的溫室生產,而是綜合利用多種高科技成果的產物。其中既要套用生物技術培育種子,又要套用計算機技術對光照、溫度、濕度、施肥、農藥等進行控制,還要用新材料、新光源等高科技成果。比如許多溫室可以模擬太陽的運行過程,使農作物像在自然界一樣進行光合作用,這樣就可以不分季節、夜以繼日、連續不斷地生產,從而提高生產速度,縮短生產周期,增加產量。
以確保食物的穩定生產為目標,改善農業產業結構與功能,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的綜合研究正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視。其主要研究內容是: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經營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充分利用農田的自然循環機能,減輕環境負荷並開發適合日本的環境低負荷型農業新技術,在水田開發出“稻—麥—大豆—飼料作物”輪作體系,同時,分作物類別、學科領域類別,以及營農等各方面進行相應的研究、試驗、示範大協作。
分子生物學為基礎的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深化了人們對生物界的原有認識,而以生命科學為基礎的生物產業在21世紀有可能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日本政府認為有必要促進這些學科領域積累的知識向農業科學領域的套用。主要課題內容有:一是高密度水稻染色體連鎖基因圖譜的研製。二是在動物方面,主要開展了動物基因組、發生分化、免疫及腦、神經等的研究,擬定要將取得的成果套用於對農業動物的繁殖和產肉性的改善;對天敵等有用昆蟲的改良、疾病防治,以及對動物攝食與生殖行為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還可能對人體醫學作出貢獻;三是在生物綜合防治基礎的他感作用物質、性激素等生物間相互作用物質的探索方面,四是對農業水產生物的機能進行深度開發與仿生,以期創出新的產業,更好的利用生物機能修復環境的技術和生物機能模仿技術等。
以色列是世界上土地資源相對貧瘠,水資源十分缺乏的國家之一,全國有90%的土地是山區和沙漠,一半以上的地區屬於典型的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幾十年來,以色列政府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了明確的農業發展戰略,特別是強調“以科技立國”的指導思想,在不斷加大科研、教育投入的基礎上,優先重點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技術、優良品種選育技術、沙漠溫室技術等,在保持農業生態環境的發展過程中,走上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以色列更加強調根據市場機會,發展高技術,加強研究與開發,定時調整產業結構,品種、品質不斷創新,使農業生產及其技術全面國際化、專業化和商業化。
農業起源
有關我國農業起源的問題,是學術界十分關心的課題。中國考古學界幾十年來一直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學術課題進行探索,在江淮河漢諸流域及廣大地域內進行調查、發掘,發現了一批遺址,如廣西桂林甑皮岩、江西萬年仙人洞、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河北徐水南莊頭、湖南澧縣彭頭山等地點。前兩處遺址的年代距今約八、九千年。武安磁山遺址和新鄭裴李崗遺址的年代,也比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年代要早,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之久。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 1986 年在河北省徐水縣發現的南莊頭遺址。在發掘的 60 余平方米的範圍內,發現了一條小灰溝和草木灰層,出土了獸骨、禽骨、鹿角、蚌、螺殼、木炭、石料,以及石器、骨角器、木板、木棒、夾沙紅陶片等與居民生活有關的遺物。特別是作為穀物加工工具的石磨盤和石磨棒在遺址中出土,說明當時已有農作物栽培業出現。據碳 14 測定,它的年代為距今 10510±u65297X10—9690±u65305X5 年(未作校正)。它比磁山文化還早,甚至比江西萬年仙人洞、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還早千年之久。它是我國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年代最早的一處,因此,它把我國農業起源的時間上推至萬年以前。
發展歷史
海灣戰爭後GPS技術的民用化,使得它在許多國民經濟領域的套用研究獲得迅速發展,使得精準農業的技術體系廣泛運用於生產實踐成為可能。1993-1994年,精準農業技術思想首先
農業
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兩個農場進行試驗。結果用GPS指導施肥的產量比傳統平衡施肥的產量提高30%左右,而且減少了化肥施用總量,經濟效益大大提高。精準農業的試驗成功,使得其技術思想得到了廣泛發展。 近五年來,世界上每年都舉辦相當規模的“國際精細農作學術研討會”和有關裝備技術產品展覽會,已有上千篇關於精細農作的專題學術報告和研究成果見諸於重要國際學術會議或專業刊物。在全球資訊網上設有多個專題網址,可及時檢索到有關精細農作研究的最新信息。美、英、澳、加、德等國的一些著名大學相繼設立了精細農作研究中心,開設了有關博士、碩士的培訓課程。在已開發國家,精細農作技術體系已實驗套用於小麥、玉米、大豆、甜菜和土豆的生產管理上。1995年美國約有5%的作物面積不同程度的套用了精細農作技術,近年來又有了更為迅速的發展。在美、加、澳、歐等國,精準農業的實驗研究以涉及小麥、玉米、大豆、甜菜、土豆等作物生產。不僅已開發國家對精細農作的技術實踐非常重視,巴西、馬來西亞等國亦已開始了試驗示範套用。
精準農業技術體系的實踐與發展,已經引起一些國家科技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ResearchCouncil)為此專門立項對有關發展戰略進行研究,經過由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院士組織評估,於1997年發表了一份“PrecisionAgricultureinthe21stCentury---Geospatialand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CropManagement”研究報告,全面分析了美國農業面臨的壓力、信息技術為改善作物生產管理決策和改善經濟效益提供的巨大潛力,闡明了“精準農業”技術研究的發展現狀以及為信息產業和支持技術開發研究提供的機遇。精準農業在美國、英國等已開發國家已經形成為一種高新技術與農業生產結合的產業,且已被廣泛承認是發展持續農業的重要途徑。
目前,適應精準農業技術體系套用的DGPS裝置,GIS適用平台及農作物資源空間信息資料庫管理軟體,作物生產決策支持模擬模型,帶DGPS接收機小區產量感測器和產量分布繪圖裝置的穀物聯合收割機,自動調控施藥、施肥機、播種機均已有商品化產品;支持農田信息實時採集的田間土壤水份、N、P、K含量、pH值、有機質含量、作物苗情、雜草分布等的感測器技術,已有初步研究開發成果。可以預言,精準農業技術體系的裝備技術發展,到本世紀末將會日新月異,有關新興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
我國精準農業的思想已經為科技界和社會廣為接受,並在實踐上有一些套用。如1992年北京順義區在1.5萬公頃的範圍內用GPS導航開展了防治蚜蟲的試驗示範。在遙感套用方面,我國已成為遙感大國,在農業監測、作物估產、資源規劃等方面已有廣泛的套用。在地理信息系統方面,套用更加廣泛,1997年遼寧省用GIS進行下遼河平原農業生態管理的套用研究,吉林省結合其省農業信息網開發“全球資訊網地理信息系統(GIS),北京密雲縣完成以GIS技術建立的縣級農業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在智慧型技術方面,國家863計畫在全國20個省市開展了“智慧型化農業信息技術套用示範工程”。這些技術的廣泛套用,為我國今後精準農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技術基礎,但這些研究與套用大部分局限於GIS、GPS、RS、ES、MS單項技術領域與農業領域的結合,沒有形成精準農業完整的技術體系。儘管如此,隨著我國農業技術和相關信息產業、工程製造業的發展,智慧型控制技術的廣泛套用,精準農業的技術必將得到不斷發展完善,且將擴展到更為廣泛的設施農作、養殖業和加工業的精細管理與經營。
國際上精準農業的實踐表明,實施精準農業要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工程裝備技術和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經營技術的集成組裝,綜合是其典型特徵,技術集成是其核心,因此需要多部門、多學科聯合作戰。我國實施精準農業的近期目標,一方面是總結國外發展經驗,根據中國的國情找準自己的切入點,另一方面切實做好有關套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力求走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精確農業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