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地域分工

農業生產社會分工在地域上的體現。不同地區利用各自的特有條件而進行各有側重的農業生產,並在地區間進行產品的交換,從而表現為農業生產在地域間分工的關係。

正文

由於農業生產與地域條件緊密聯繫,有必要進行農業地域分工。每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可能有利於某些部門和作物,不利於另一些部門和作物。實現地域分工便可以在一定地區儘可能多地安排最有利的部門和作物,投放最少的人力和財力,收到最大的經濟效果。農業地域分工的前提,在於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交通運輸的便利。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每個地區出現大量的農業商品性生產。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和暢通的產供銷渠道,使不同地區間易於進行區際交換。農業地域分工是隨農業中商品性生產的發展而逐漸出現的。在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農業生產主要是自給性生產。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逐漸地在部分產品和部分地區間出現了農業地域分工的雛型。工業革命後,農業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交通運輸的發展,使各地區農業中商品性生產茵漸占據主要地位,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業地域分工和大規模的區際農產品交換。然而以往農業生產地域分工的形成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自發性和盲目性,不能充分合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按照發展有計畫的商品經濟的要求,有可能根據國民經濟的需要,有計畫地因地制宜實行合理的農業地域分工。但如何保證農業地域分工合理,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