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檢查車

軌道檢查車

軌道檢查車所屬現代詞,指的是用來檢測軌道的幾何狀態和不平順狀況,以便評價軌道幾何狀態的特種車輛。

軌道檢查車

正文

用來檢測軌道的幾何狀態和不平順狀況,以便評價軌道幾何狀態的特種車輛,簡稱軌檢車。它是保障行車安全、平穩、舒適和指導軌道養護維修的重要工具。根據軌檢車的記錄,可以發現軌道平順狀態不良的地點,以便採取緊急補修或限速措施,並確定應進行計畫維修的里程段落,編制維修作業計畫。此外,根據軌檢車的記錄也可評定軌道的養護水平和整修作業質量。
早期軌道狀態採用人工檢測,19世紀70年代出現了軌道檢查小車。用人力推行小車和機動的檢測小車進行檢測。用這些方法檢查不能反映軌道在列車車輪荷載作用下的幾何狀態。因此在19世紀70~80年代,歐洲有些國家開始研究在普通客車上裝備檢測設備,並出現了一些雛型的軌道檢查車。20世紀初,俄國、德國和美國鐵路正式使用軸重較大的客重式機械軌檢車,檢測在輪載作用下的軌道幾何狀態,開創了軌道動態檢測新階段。
機械軌檢車是藉助檢測車輪、重鉈、槓桿、滑輪、彈簧等機件,由鋼絲繩直接牽動繪圖筆在紙帶上記錄檢測的結果。這種軌檢車的檢測速度低,誤差大。20世紀50年代末,蘇、日等國製成電氣軌道檢查車。此後各種電測裝置逐漸取代了機械檢測系統。70年代以前的軌檢車,都用弦測法和接觸檢測小輪來測量軌道的不平順狀況。弦測法的測量值隨測量弦的長度與軌道不平順波長的比值變化,測得的高低等波形,往往與實際軌道不平順情況有較大的差異。接觸檢測小輪在高速時,因惰性等影響,誤差較大。近十多年來,由於行車速度提高,運量增大,需進一步提高軌道的不平順性,要求更準確地測出軌道不平順波形,因而促進了軌道檢測新技術的發展。70年代前期,美、英、日等國相繼採用慣性基準、無接觸檢測等先進技術,研製成功用電子計算機自動處理檢測數據、能如實地反映軌道狀態、檢測速度達每小時200公里的現代化高速電子軌道檢查車。
近年來,各國使用的現代軌道檢查車由檢測和數據處理系統(圖1)、 軌道檢查車發電供電系統、空氣調節系統、儀表工作室、瞭望台以及走行轉向架等幾部分組成。其檢測項目有軌道的高低、水平、三角坑、方向、軌距,以及里程和行車速度等。有的還能測量曲線超高、曲率,以及高低方向等軌道不平順的變化率、曲線通過的均衡速度等。還有些現代軌檢車通過測量車體和軸箱的振動加速度、輪軌作用噪聲,以及輪軌間的垂直力、水平力、脫軌係數等,為更全面地評價軌道的狀態提供依據。現代軌檢車能及時提供直觀反映軌道狀態的波形圖,並能提供經車載計算機處理列印成的軌道狀態報告表,以及記錄在磁帶上的軌道狀態資料等。有的還可在軌道狀態嚴重不良和需緊急補修的地方,直接在軌道上噴上顏色標記。將磁帶記錄送地面計算機進一步處理,便可編制出各種軌道狀態管理圖和軌道整修作業計畫表。
中國於1953年試製成功第一輛自己設計的客車式機械軌檢車。 1971年又製成客車式電氣軌檢車。圖2軌道檢查車為1971年中國製成的“TSK22”型電氣軌道檢查車。這種電氣軌檢車長約26米,自重約62噸,能同中國的特快列車聯掛進行檢測。這種電氣軌檢車採用鏇轉變壓器作位移感測器,藉助三個輪對所構成的18.5米不對稱弦測量軌道高低,用三軸轉向架的三個輪對構成的 3.4米對稱弦測量鋼軌接頭低陷;軌道水平狀態由陀螺裝置測量,三角坑由相距15.1米的兩個輪對測得。測量結果用電磁筆記錄儀記錄在紙帶上。7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進行軌檢新技術的研究,現已先後研製出能測量軌道高低、水平、軌面不平順的“慣性基準軌道不平順檢測裝置”和“軌道超高檢測裝置”、“充電式軌距檢測裝置”、“多功能振動檢測裝置”等新裝置。目前正在進一步研製用這些新裝置和其他先進設備(如電子計算機等)裝備的新型軌道檢查車。
軌道檢查車可以檢測軌道尺寸和不平順的病害,評定軌道質量,但具體的軌道部件的損壞,如枕木腐朽、扣件鬆動等還要靠實地人工檢查。為了進一步改進軌道狀態的科學管理,還需要研製能測出軌道彈性、道床狀態以及某些對行車安全影響較大的複合不平順狀態的軌檢車。
參考書目
 岸本哲:《高速軌道檢測車》,JREA,Vol.23,No.5。1980。
 T.L.Yang,E.D.Howerfer, R.L.Inman, Inertial andInductive Measurement Technigues for Track Geometry,ASME Publication 81-WA/DSC-18.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