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爾尼雷夫斯基

車爾尼雷夫斯基

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俄文: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 ,英文:Nikolay Gavrilovich Chernyshevsky,1828年7月24日~1889年10月29日),俄國革命家、哲學家、作家和批評家,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1828年7月生於薩拉托夫城一個神父家庭。18歲進彼得堡大學文史系。從此經常接近先進知識分子團體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潛心研究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也產生濃厚的興趣。1850年大學畢業,次年重返薩拉托夫,在中學教授語文,宣傳進步思想。

基本信息

追求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學思想深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影響,他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按照費爾巴哈哲學去解決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問題,他正是以此為基礎,試圖解決美學基本問題。他是在批判陳行的美學體系即黑格爾美學體系的過程中,提出“美是生活”這一著名命題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和“美是理念與其形象的完全一致”的黑格爾美學體系既太空泛,不能說明事物何以有美醜之分;同時又太狹窄,事物不能在具體情景中充分顯示出它同類事物的理念。因而他堅持“尊重現實,不信先驗假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思想。
美是生活包括三個命題:第一,“美是生活”;第二,“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裡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第三,“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使我們想起生活,那就是美的。”車爾尼雪夫斯基以現實出發,從美感經驗切入,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作了深入的分析,從而把美的定義建立在活生生的生活基石之上,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把觀念當成美的根源和本質的唯心主義理想,為美找到了一個堅實的唯物主義基礎。但是由於他僅從生物學的觀點看待“生活”,沒有把握住生活的實踐本質,從而使他的“美是生活”隱藏著通向唯心主義的缺口。
在藝術美和現實美的關係上,他堅持唯物主義的素樸反映論,並拘泥於舊唯物主義的形上學,片面強調現實美而貶低藝術美。他認為現實美是完全令人滿意的,而藝術美則是僵死的,帶有藝術家個人的主觀意志和時代烙印,總是不完滿的。在這一點上,車爾尼雪夫斯基缺少辯證觀點,看不到藝術美是現實生活能動反映這一唯物論的反映論思想,沒能從黑格爾處吸收他對藝術摹仿自然說的批評中的有益思想。
車爾尼雪夫斯基還對自然美,美感,崇高與滑稽,藝術的社會功能有過深入的分析。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現實主義審美理論,是西方美學發展史上第一個比較完備的唯物主義美學體系,對俄國和世界文學藝術及美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