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不管是學生在學校參加體能測試,還是市民自願報名參加馬拉松賽事,跑步本身都沒有錯,而且還是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全國各地的“約跑族”隊伍不斷壯大,參加晨跑、夜跑的市民越來越多,跑步已經不僅僅只是一種鍛鍊身體、增強體質的方式,而是上升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在鍛鍊身體的同時結交朋友、擴大交際等等。但頻發的“跑步死”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這一現象的普遍關注。2014年9月4日,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第二高級中學一名高一女生在早操跑步時突然暈倒,經搶救無效身亡。醫生診斷為心源性猝死。
2015年5月14日,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洪豐中學一初三學生在體育老師組織訓練跑步中突然倒地死亡。後經了解,該生患有心臟疾病。
2015年10月24日下午,南京仙林大學城某高校一名大三男生在體測過程中突然倒地,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
2015年10月25日上午8點整,2015合肥國際馬拉松賽暨全國馬拉松冠軍賽在渡江戰役紀念館北廣場鳴槍起跑,此次大賽總共20114名選手前來參加。一名30歲左右的男子在跑到終點時,突然倒地,倒地男子後經搶救無效去世。
2016年3月24日上午十點半左右,德州職業技術學院一名中專男生在上體育課的時候,突然暈倒在地,後經搶救無效死亡。又是一起發生在高校里的學生死亡事件發生了。
原因
一般來說,跑步的風險主要有兩類:一是路上的風險;二是身體的風險。1、路上的風險
既包括注意路上的各種障礙物、避免與機動車、非機動車發生碰撞等等,也包括預防各種極端意外情況的發生。尤其是隨著“晨跑”“夜跑”的流行,我們不但要防止腳下的淺溝深壑,避免摔倒受傷,還要避免隻身一人到過於偏僻的地方。陝西寶雞文理學院女教師夜跑遇害事件,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2、身體上的風險
主要指的就是由身體的不適、疾病等引發的危險。很多病症,我們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可能毫無覺察,但是在劇烈運動或者是長時間運動的情況下,就可能誘發這些疾病,給我們的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不管是大學生體能測試意外昏厥離世,還是馬拉松選手臨近終點的時候到底身亡,都屬於此類。
德州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雁表示,年輕人心臟病發病率也很高,要定期查體。定期查體的目的,雖然沒有發病,但已經出現一些指標的異常了,對這些指標的異常我們進行早期干預,目的就是讓病情延緩進展。
應對
注意危險階段
在跑步過程中,最容易出現危險的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跑到一半的時候,通常這個時候類似高原反應,是最難受的時候,心跳和呼吸加快並感到肌肉無力,意識中會出現放棄比賽的念頭。很多人的處理辦法就是"咬咬牙就挺過去",但是這確是一種不科學的做法,經過專業訓練的運動員也許可以挺過去,但是平時鍛鍊時間較少的人甚至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往往容易突發疾病導致昏迷和猝死等意外。第二個危險階段就是在快跑完的衝刺時刻,通常在這個階段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和有心臟疾病的人強行加快速度容易造成心腦供血不足,導致猝死。
還有一個比較危險的時刻就是高強度運動之後沒有緩衝,直接躺在地上休息,剛運動完的血液從肌肉回流到心臟,血液循環非常快,如果劇烈運動剛結束就停下來休息,肢體中的大量靜脈血淤積,心臟缺血,容易造成心臟驟停導致猝死。
掌握運動量
每個人的體質各有不同,什麼運動量才是最適合自己:首先大量運動之前要做好肌肉拉伸等熱身運動。成年人每周完成150分鐘左右的中等強度運動最為適宜,所謂中等強度運動,有一個比較通俗易懂的公式,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的心率=最大心率×60%-70%,而每個人的最大心率一般用“220-年齡”這一公式來推算。
所以,在運動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心率來自我監測運動強度。我們可以通過智慧型手環等體感設備來監控自己的運動,如果沒有這類設備,有一個大概的時間量,慢跑、上樓梯、坡路騎腳踏車、滑冰、打排球、登山等,持續10分鐘以上可以稱為中等強度運動。
觀點
隨著“跑步死”現象的高發、頻發,就需要我們以理性、客觀的態度來重新打量跑步這種看似“零門檻”運動方式,在看到它積極意義的同時,也看到其背後隱藏的隱患和風險,堅持科學跑步、合理運動。跑步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下最主流、參與人群最多的大眾運動項目,就在於它的“零門檻”,只要我們的身體條件允許,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跑步運動而不受場地、器械等條件的限制。但是“零門檻”卻不意味著“零風險”。跑步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身體上的健康,如果因為跑步導致身體受到傷害,甚至是殞命跑步路上,那也就失去了跑步的意義。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客觀理性的認識,而不僅僅是憑藉一腔熱情去跑步,去運動。除了在運動之前做好各項準備熱身活動之外,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不妨去專業的運動機構或醫院做一個測試,以期待儘早發現身體存在的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計畫,追求科學跑步、科學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