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陀
,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北魏孝文帝時來中國傳播佛教,深得敬重。北魏遷都洛陽,孝文帝在洛陽為他建造寺院。跋陀性喜幽靜,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為他建造寺院。這座寺院即現在的少林寺,跋陀是為少林寺的創立者和第一位住持。他在寺內翻經台翻譯了《華嚴》、《涅槃》、《維摩》、《十地》等經,並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年老後跋陀遷居少林寺外,直到圓寂。
Fuotoubatuoluo
佛陀跋陀羅
(buddhabhadra359~429)
後秦時來華印度僧人。亦稱佛大跋陀、覺賢。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人。族姓釋迦,系釋迦牟尼叔父甘露飯王的後裔。5歲喪父,17歲出家。據說其背誦經典,一日能完一月之業。曾與同學僧迦達多游罽賓,與後秦僧人智嚴同從大禪師佛大先(覺軍)受禪法。後受智嚴之請東來,於後秦弘始八年(406,另有九年或十年之說)至長安。因與鳩摩羅什不和,被迫與弟子慧觀等40餘人赴廬山,備受慧遠歡迎。留居廬山年余,譯出《達磨多羅禪經》2卷。東晉義熙八年(412)赴荊州,其後又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住道場寺。從義熙十二年到十四年與法顯等譯出《摩訶僧祇律》40卷;同時譯出《大般泥洹經》6卷。後又創譯《華嚴經》60卷;經重校至宋永初二年(421)完成。其所譯經論共13部,125卷。所譯《華嚴經》對中國佛學的發展影響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