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足太陰絡-公孫
足太陰經的別行絡脈,名曰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1寸,別行於足陽明經。它的別出分支,入腹絡於腸胃,其氣上逆則為霍亂,實證為腸中劇痛;虛證為膨脹之疾,可取公孫治療。
足太陰經的別行絡脈,名曰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1寸,別行於足陽明經。
足太陰絡-公孫
足太陰經的別行絡脈,名曰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1寸,別行於足陽明經。它的別出分支,入腹絡於腸胃,其氣上逆則為霍亂,實證為腸中劇痛;虛證為膨脹之疾,可取公孫治療。
足太陰絡脈是十五絡脈中第十。名曰公孫。也是足太陰經脾經的絡穴。其循行與病候為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其病:厥氣上逆...
簡介 循行與病候 病候病變 經絡系統與十五絡脈概述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簡介 循行 循行譯文 經脈病因 病候譯文《足太陰腎經》是出自《靈樞·經脈》的一篇文章,解釋了人體的足、太、陰、脾、經、脾這幾個部位的作用、併發症等情況。
太陰經包括足太陰脾經與手太陰肺經,為陰經之最表層。
解讀 中醫套用別絡,脈學名詞,指十二正經別走鄰經之絡脈。
概念介紹 基本特點 基本功能 循行部位基礎理論名詞。太陰脈為足太陰脾經的別稱,該經穴主治“脾”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解讀 中醫套用《太陰陽明論》是創作於戰國時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詳。本篇從經脈聯繫、生理功能、受邪及發病特點等方面,廣泛地討論了脾與胃的關係,故篇名“太陰陽明論”。
出處 本篇要點 原文與譯文 作者爭議督脈之絡為十五絡脈之一。名曰長強,即從長強穴處由督脈分出,然後在脊柱兩旁肌肉邊上上行,直達項部,散絡於頭上。下面則在肩胛部左右有分支,走向足太陽經脈,穿...
概述 詳細 經絡系統 十五絡脈指十二經脈中,每一經脈與一定臟腑的特定聯繫。
解讀 中醫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