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脈

基礎理論名詞。太陰脈為足太陰脾經的別稱,該經穴主治“脾”方面所發生的病症。

解讀

馬王堆漢墓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載:“太陰脈;是胃脈蔟殹(也)。彼(被)胃,出魚股陰下廉,腨上廉,出(內)踝之上廉。是動則病:上(當)走心,使腹脹,善噫,食慾歐(嘔),得後與氣則怢然衰。是鉅陰脈主治其所(產病):□□,心煩,死;心痛與腹脹,死;不能食,不能臥,強吹(欠),三者同則死;溏泄,死;(水與)閉同則死;為十病。”

太陰脈指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在足大趾與足陽明胃經銜接,聯繫的臟腑器官有咽、舌,屬脾,絡胃,注心中,在胸部與手少陰心經相接。絡脈從本經分出,走向足陽明經,進入腹腔,聯絡腸胃。經別結於咽,貫舌本。經筋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散於胸中。首穴是隱白,末穴是大包,左右各21穴。

中醫套用

足太陰脾經循行及主治

(1)經脈循行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靈樞·經脈》)。

(2)經脈病候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重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欠)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絡……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靈樞·經脈》)。

本經異常就表現為下列病症,舌根部發強,食後就要嘔,胃脘痛,腹脹,好噯氣,得大便或矢氣後就感到輕鬆,全身感到沉重無力。

本經穴主治“脾”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體不能活動,吃不下,心胸煩悶,心窩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塊,泄瀉,或小便不通,黃疸,不能安睡,想打呵欠而氣不暢,大腿和小腿內側腫、厥冷,足大趾不能運用。脾大絡病症,實證,渾身酸痛;虛證,百節鬆弛軟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