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望雲重林聳翠圖

趙望雲重林聳翠圖

趙望雲重林聳翠圖是一幅中國國畫作品,創作於1964年,作者是趙望雲。作者以飽含激情和充滿使命感的畫筆,描繪了秦嶺林區原始森林壯闊的風光地貌和林區工人繁忙伐木、辛勤勞動的景象。

基本信息

簡介

作者以飽含激情和充滿使命感的畫筆,描繪了秦嶺林區原始森林壯闊的風光地貌和林區工人繁忙伐木、辛勤勞動的景象。叢林聳峙,茂林疊翠,巨樹參天,蔥蘢蓊鬱。伐木工人在秦嶺的深山密林中,或拿鋸或拿撬棍,正將伐下的參天巨樹砍枝去葉,推滾到山邊的溪澗中。作者以借鑑傳統,但又不囿於傳統的筆調,融合中西的構圖方式表現了這一場景。

趙望雲重林聳翠圖

趙望雲以寫生為基調,大膽獨創,所畫題材不同於傳統中國畫中的山水畫,更不是傳統山水畫和人物風俗畫的簡單相加,他將它稱為“風景畫”。這種“風景畫”,是對現實生活的記錄和再現。他把表現大自然和社會現實做巧妙的融合,以直接面對生活、樸實平易、自然清新的畫筆,通俗易懂的藝術語言,展現了祖國美好的河山和自然界的雄奇偉大。但他並沒有局限於對大自然壯美風光的表現,而是還致力表現人化的自然和社會中的人——勞動人民的平凡和偉大,具有很強的現實主義色彩和寫實主義風貌。該作品體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偉大,同時也寄予了自己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由衷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深情嚮往。他表現的不是優美的山光水色和傳說中高蹈遠引、渴慕山林的逸土高人,而是粗獷、崇高、雄強、大氣的自然風光和實實在在、普普通通的現實社會中的人,將人們的思緒引向對自然界加以改造的現實社會中有著血肉之軀的、活生生的勞動人民。因其長於寫生,又立足於西方焦點透視的結構原則,故此作品與傳統中國畫散點透視原則意趣不同,以近景、中景、遠景交錯遞推,營造出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岭,使畫面有一種縱深感,充滿著大西北雄壯而又樸實自然的特性,散發著拙樸清新的氣息。

趙望雲堅守為人生、為民眾而創造藝術的信條。他講:“濃也好,淡也好,作畫的人和看畫的人都各有偏愛。不過要畫好一張畫,除了應注意筆墨與取材外,更重要的是使畫面具有一種意境,以及由這種意境帶來的藝術‘情趣。”筆墨本身在他那裡既具有形式美感又具有個人感受和意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描景繪形、表達感受的手段。他的這件作品,以墨色為主,淺絳設色,以中國筆墨表現複雜的森林樹木,濃、淡、乾、濕,焦、枯、破、積,變化豐富且虛實相生。在這裡,點、線、面等形式因素,通過中國畫的筆墨對客觀物象的提煉和再處理,構成了富於形式意味而又不乏現實性和真實感的畫面。他將焦點透視、中國傳統筆墨和平面裝飾、構成等元素相結合,從而形成與傳統山水畫大相逕庭、迥異其趣的藝術面貌。所有這些,在他的作品中並無衝突,但又具有中國畫中筆墨精髓的親和力。作品以對角線方式構圖,以溪澗劃分山林邊界,溪澗留白處隱隱露出山嶺邊界和溪澗中從上游順流而下已被修整過的樹木。作品右實左虛、下實上虛。在較滿的構圖中,虛實相生相襯,令人覺得畫面雖滿,但並不窒悶,景物愈顯豐富空靈。款題“重林聳翠,一九六四年寫秦嶺林區所見,望雲”,鈐一白文“趙望雲”印,道出作者此幅作品寫生的來源地和創作時間。題款採用橫題,既和畫面中的樹木生長走向形成對比,又在視覺上增加了畫面的縱深度。

作者簡介

趙望雲(1906--1977),“長安畫派”奠基人。生於河北省束鹿縣。1925年到北京,肄業於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和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曾與李苦禪等人組織“吼虹藝術社”,出版畫刊,倡導革新中國畫。抗日戰爭期間,在武漢、重慶等地主編《抗戰畫刊》,廣泛聯絡後方畫家,以筆當槍,積極宣傳抗日。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美協常務理事暨西安分會主席、西北文化部文物處處長、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等職,主持籌建了西北歷史博物館(今陝西省博物館)。晚年堅持以西北為生活基地,中國畫技巧日趨成熟,與西安的其他國畫家合作,經過艱苦的探索,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西北地方特色的“長安畫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