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國

越南國

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陷入長期化泥潭的情勢下,法國決定靠扶植本地政府的方式改善局面。最終法國挑選了當時流亡在香港的保大來領導新政府。在建立過程中,新政府得到了全越南境內的多數反共主義者支持。1949年6月14日越南國正式成立,但仍留在法蘭西聯盟(fr:Union française)內。

1954年法國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中失敗,被迫退出印度支那半島。經日內瓦會議,北越、南越、寮國、高棉的獨立均得到確認。不久吳廷琰在美國支持下,通過操縱1955年南越公民投票廢黜了保大,自己獨掌大權。1955年10月26日國家正式更名為越南共和國。

基本信息

歷史

越南國國旗越南國國旗

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陷入長期化泥潭的情勢下,法國決定靠扶植本地政府的方式改善局面。最終法國挑選了當時流亡在香港的保大來領導新政府。在建立過程中,新政府得到了全越南境內的多數反共主義者支持。1949年6月14日越南國正式成立,但仍留在法蘭西聯盟(fr:Union française)內。

1954年法國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中失敗,被迫退出印度支那半島。經日內瓦會議,北越、南越、寮國高棉的獨立均得到確認。不久吳廷琰在美國支持下,通過操縱1955年南越公民投票廢黜了保大,自己獨掌大權。1955年10月26日國家正式更名為越南共和國。

領導人

國家元首

 

名字在職離任黨派備註
1保大1949年6月14日1955年4月30日無黨派總理職位擔任至1950年1月21日
2吳廷琰1955年4月30日1955年10月26日救國統一陣線 (coalition)代理

首相 


名字在職離任黨派備註
1保大1949年6月14日1950年1月21日無黨派
2阮攀龍(Nguyen Phan Long)1950年1月21日1950年4月26日
3陳文友(Tran Van Huu)1950年4月27日1952年6月6日無黨派
4阮文心(Nguyen Van Tam)1952年6月6日1953年12月17日越南國民黨
5范保祿(Pham Buu Loc)1954年1月12日1954年6月16日無黨派
6潘輝括(Phan Huy Quat)1954年6月16日1954年6月26日大越革命黨代理
7吳廷琰1954年6月26日1955年10月26日救國統一陣線自1955年4月30日起兼任主席。

佛教文化

《梁書》卷五十四〈諸夷列傳〉四十八敘言說:“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近者三五千里,遠者二三萬里,其西與西域諸國接。漢元鼎中,遣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百越”,置“日南”郡﹙今之中圻﹚。其徼外諸國,自武帝以來,皆朝貢。後漢桓帝世,大秦﹙羅馬﹚、天竺﹙身毒﹚,皆由此道遣使貢獻。及吳孫權時,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記傳。晉代通中國者改蓋渺,故不載史官。及宋、齊,至者有十餘國,始為之傳。自梁革運,其奉正朔,修貢職,航海歲至,逾於前代矣。今采其風俗粗著者,綴為海南傳雲。”

安南就是現在的“越南”﹙Vietnam﹚。“安南”﹙An Nam﹚原名“交趾”﹙Giao Chi,今之北圻﹚,很早稱為“文郎國”﹙Van Lang,據說是有紋身習慣﹚,是由“鴻龐王朝”﹙Hung dynasty﹚所建立的國家,又叫“交州”,秦時屬“象郡”﹙今河內Hanoi﹚。秦始皇前後發了百萬士卒征伐南越﹙Nam Viet﹚,必定有不少人流落這些地區。越族是中國南方的古老民族,居住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一代,過著農耕和漁獵的生活。秦代伐越同時,也移徙了很多人使與百粵雜處,我們可以了解從秦漢以後,漢、越民族的血統是相互混雜的。秦末南海郡尉趙佗﹙Trieu Da,Chao Tuo﹚獲知陳勝等作亂,豪傑叛秦相立,為防盜兵,聚兵自守,秦滅後,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漢高祖定天下後,嘉許趙陀為中國勞苦功高,於十一年﹙西元前196年﹚派遣陸賈立趙陀為南越王,正式又統領“南越”或“南粵”﹙越、粵兩字是相通的﹚,領地為原南海﹙廣州﹚、桂林、及象郡。所以,至漢初時的“南服”又是為三個越族所建立的國家,即東甌﹙浙江永嘉﹚、閔越和南越。可見自古以來浙江、福建和廣東一帶,漢、越民族血統交流混雜已經很長久了,其源遠流長,實同一體。中國學者指出駱越族是壯族、越南京族的先民,現在的越南京族占有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九,還有傣、岱、芒、儂、苗、瑤、土等其他六十多個少數民族。國民信奉佛教的占最多數,其他還有天主教和高台教的信仰。

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派伏波將軍路博德為征討“南越”叛相呂嘉,領大軍平定“百越”﹙Bach
Viet﹚,將之納為版圖,名為“交趾”部,下置南海、蒼梧、鬱林、河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其中交趾﹙今河內﹚、九真﹙今義安﹚、日南﹙今廣治﹚屬今之越南領土。

三國時代,吳國境內的山越曾與漢族共同開發了江南,越族人學到了漢族文化,而且漢人文化在此後影響交趾有一千年之久。直至,西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所繪製的〈方陣圖說〉中,尚設有安南﹙交州﹚都護府,管轄越南。唐末、五代十國以後,中原地區戰亂分起,越南吳朝興起,就脫離與中國的關係,自成一個國家。

古代越南中部的占婆王國﹙Champa﹚並不是“越南族”人的國家,而是由擁有馬來──玻里尼西亞傳統,以及印度教文明的“占婆族”所建立的國家。不過,現在的“占婆族”僅剩下數萬人,已成為越南的少數民族。西元192年,正當漢朝政權瓦解之時,有“林邑”﹙古占婆國,即安南中圻﹚在扶南的幫助下建立帝國,其所占領土地,原為漢朝的象郡象林縣,後來逐漸擴充到今之順化﹙Hueh﹚一帶,即今越南橫山以南的中部和南部地區。以林邑作為扶南與漢朝間的緩衝地帶,所以,有可能越南當時曾從已印度化的扶南傳入佛教與“婆羅門教”﹙Brahman,梵﹚,兩種宗教並立,也常常混合。在寧順有碑文,記載一大臣,既建佛寺以祈福,又建大自在天王祠以積善。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西元446年﹚,宋元嘉二十二年,林邑侵犯中國邊境,宋交州刺史檀和之領兵進討,占領林邑京城榮轎,並將林邑置郡納入版圖。到了六世紀,占婆王國便脫離中國的統治,有了繁榮昌盛的時期。八世紀爪哇國曾侵略占婆,但是沒有成功。十一世紀上葉,宋真宗時江淮兩浙出現旱災,曾派官員至福建取得三萬斤的占城能耐旱的稻種子,得以解決旱情。菸草原產於墨西哥,十七世紀初開始傳入亞洲,其中一條傳播路線是由交趾傳入。十九世紀末越南更傳來番薯,並大量種植到大陸各地。

西元1145年,高棉人征服占婆王國,但兩年後,一位新的占族王起而推翻高棉人,他的繼承人則揮軍入侵高棉的吳哥。從十三世紀開始,占婆王國分別與高棉人、越南人、蒙古人展開戰爭。到了十五世紀,占婆王國終於瓦解,十七世紀時遭越南人合併,南圻就併入越南,越南文化從此便往南發展。

唐朝末年,也就是西元938年,越南“吳氏王朝”﹙Ngo dynasty,939-967﹚的吳權﹙Ngo Quyen﹚在白藤江﹙Bach Dang river﹚殲滅中國南漢的大艦隊,才如願脫離,不再為漢族的籓屬。西元939年,越南獨立成為“大越帝國”﹙Dai
Viet﹚,並在河內西北方十七公里的古螺遺址上建華閭城,但是朝儀的制定、官吏的名稱、服色的規定,仍然仿照中國。可惜六年後吳權死去,國家陷入混亂局面,出現了十二位土豪割據的“十二使君時代”。後來雖有勢力強大的諸侯之一陳覽部下丁部領﹙Dinh Bo Linh﹚擊敗其他諸侯,建立大瞿越國﹙Dai Co Viet,968-979﹚自立為丁先皇帝﹙Dinh Tien Hoang De,發音與閩南音同﹚,可是只當了十年皇帝,仍然被侍衛刺殺而亡國。國家陷入慌亂之際,宋朝派水路大軍侵入,不得已讓十道將軍黎桓自立即帝位,指揮越軍擊退宋軍,保持越南的獨立,黎桓順利成章改朝稱為黎大行﹙Le Dai Hanh﹚皇帝,稱為前黎朝﹙Tien Le dynasty,980-1009﹚,但卻維持不久。

西元1009年開始,越南﹙Vietnam﹚出現三個大王朝──“李朝”﹙Ly dynasty,西元1009-1225年,時當宋真宗大中祥符至宋理宗寶慶年間﹚;李朝惠帝發狂,由八歲的公主照聖繼位,但是不久被外戚陳氏掌控,“陳朝”﹙Tran dynasty,西元1225-1400年,時當宋理宗寶慶至明惠帝建文年間﹚接著替換李朝;陳朝亡後的短暫時期稱為“屬明期”,後來黎利領軍抵抗明朝統治,抗明成功,越南恢復獨立,建立“後黎朝”﹙Le dynasty西元1428-1787年,時當明宣宗宣德至清乾隆年間﹚。

西元1437年,明朝冊封黎季氂之子黎太宗﹙Le Thai Tong﹚元龍為安南國王,自此越南從中國籓屬獨立出來。越南安南國在這三大王朝的治理下維持了七百年的安定局面,雖說是獨立,卻也繼續對中國稱臣入貢。但是與中國仍有干戈相向,蒙古大軍和明朝都曾入侵,卻都被越南擊退。

越南語源自於澳亞﹙Austro-Asiatic﹚語系,又受到漢文、藏語泰語的影響,要學越南語的發音並不容易,其基本音節有六種語調,意思完全不同,很容易發生混淆。西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年僅二十七歲的法國青年耶穌會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Alexandre de Rhodes﹚,將越南使用千餘年的漢字改成目前的通用羅馬拼音字越南語拼音國語﹙Quoc
ngu,承繼漢唐時代的語音,與今之閩南音同﹚。

越南北部的河內﹙Hanoi﹚古稱龍編、螺城、大螺城,另外還稱為升龍﹙Thang Long﹚,李朝李太祖建都於此,西元1831年阮朝明命帝時改稱河內,一直是越南的歷史古城。現今是“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也是北越最大的城市,東西文化兼具,城內有許多帶著與中國樣式很相似的傳統建築,還零落的散立了早期法國式的建築。

河內市北紅河旁有一湖,湖邊種滿桃樹,此湖叫西湖﹙Ho Tay、West Lake,Lake of Mists古稱“迷濛湖”﹚,在其碼頭附近的小半島上,有梁武帝大同十一年﹙西元545年﹚,越南反抗中國人統治的民族英雄李賁﹙Ly Bon,可能是漢化的越南人﹚所建的古剎開國寺塔﹙Khai Quoc Pagoda﹚,是十七世紀遷到現址的,並改名為衛國寺﹙Tran Quoc
Pagoda,也稱“鎮國寺”﹚。衛國寺是越南歷史最悠久的寺塔之一,塔里有一座西元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時豎立的石碑,記述著衛國寺悠久的歷史。

但是河內現今仍保存完好的文物,西元1070年李聖宗為了政治需要,下令祭祀孔與周公,而到高宗時,儒者還被任命為帝師,以取代國師的地位。此後的陳朝雖也是崇儒尊佛,但要看當朝帝王的素養與否,而各有消長。所以,在奠邊府街上旗塔不遠處,尚存一座著名的文廟﹙Van Mieu﹚,就是當年所建造。廟占地甚廣,區內共分五個庭園,有奎文閣、大成門、大成殿、大拜堂等等,主殿內的陳設和台灣的孔廟大致相同。其中之天光井池旁,參天古木群下有著八十二塊石龜所駝負的石碑上,以漢文刻記著陳朝時代,亦即從西元1442-1779年共1306位進士的姓名、詩文及其學術上的成就,他們是研讀文學、哲學、中國古文與越南歷史,經過考試取得資格的。因此,我們深深了解北越人將近有二千年一直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法國人在西元1915年﹙順化則是在1918年﹚,下令停止了越南的科舉考試,並嚴格禁止中文的使用達七年之久。可是在越南的村落中,這些被法國人禁止的中文與古越喃文,仍然被使用至今,鄉村廳堂前的門聯、碑文依舊是寫著中文。

清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清朝還正式賜予國號“越南”,直到清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清朝與法國簽定天津條約,才放棄越南的宗主權,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國名被改為“南部越南交趾支那”﹙Southern Vietnam Cochin China﹚,為法屬支那﹙柬、越、寮﹚之一員。因為曾受法國人的殖民教育,現在老一輩的越南人,還會說法語。而靠近中國地區的北越人,或許祖先來自百越,仍然聽得懂閩南話或廣東話,謝謝的用詞發音就是閩南話的“感恩”,小心是閩南話的“注意安全”。

西元1930年胡志明在共產國際組織協助下,在香港創立越南共產黨,西元1941年在中國南部成立越南獨立同盟﹙越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法軍展開游擊戰。西元1945年法軍被日軍解除武裝,撤離河內,越南保大皇帝﹙Bach Dinh﹚宣布獨立,但實權仍在日軍手中,同年八月日本戰敗投降,越盟發動起義,保大皇帝遜位,胡志明再度宣布越南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負責解除越南南方日軍武裝的英國,竟然支持法國捲土重來,所以爆發了第一次印度支那﹙Indochina﹚戰爭﹙1946-1954﹚,後來法軍在奠邊府﹙Dien Bien Phu﹚戰役中敗北,法軍自越南全面撤退,經日內瓦協定﹙Geneva Accord﹚以北緯十七度為界線,將越南臨時分為南北,北方由胡志明﹙Ho Chi Minh ﹚領導,稱為北越;南方為吳廷琰﹙Ngo Dinh Diem﹚任總統的越南共和國。

越南分為南北之後並不平靜,北越屢次潛入南方宣傳統一及游擊戰,導致美國派兵干涉,終致引起第二次的越南戰爭﹙Second Indochina War越戰,1965-1975年﹚。但因美國國內的反戰聲浪很高,西元1973年美國與北越簽下停戰協定,美軍自越南撤軍。

西元1975年越戰終止,北越共產黨軍隊全面解放越南,次年,南北越正式統一,成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將首都遷往河內﹙Hanoi﹚,將西貢改名為胡志明市。目前全國領土面積有329,556平方公里,總人口數約為7,632.3萬人﹙1999年統計﹚。

後漢獻帝興平二年﹙西元 195年﹚,著有《牟子理惑論》的倉捂學者牟子到交趾避難,據說此時越南佛教是由中國傳入。故有學者楊曾文指出,西元二世紀末,大乘佛教從中土傳入越南,在四、五世紀得到較大的傳播。後從中土又傳入“禪宗”、“淨土宗”。從九世紀到十三世紀末,越南形成民族化的佛教宗派,屬於禪宗系統的“無言通派”、“草堂派”和“竹林派”,並先後被“李朝”(西元1010-1224年)和“陳朝”(西元1225-1405年)定為國教。近代越南佛教是佛教與儒學和越南民族信仰相結合的宗教,有其獨特的色彩。

西元六世紀末,由中國學禪後又進入越南的印度僧人滅喜﹙毗尼多流支﹚在越南河東建了法雲寺,成立滅喜禪派。“前黎朝”時的萬行禪師是滅喜的第十二代弟子,萬行禪師在“前黎朝”曾為國師,後來支持李公蘊﹙Ly Cong Uan﹚建立萬春王朝﹙Van Xuan﹚的“李朝”,又曾度千餘人為僧,所以屬於印度禪的“滅喜派”在李朝前期興盛一時。

西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唐僧人無言通在越南北部建立一座建初寺。李朝太宗帝曾出家成為“無言通派”第七代禪師,作有一偈:“般若真無宗,人空我亦空,過現未來佛,法性本相同。”可見禪宗無言通派對李朝有很大的影響。

西元十一世紀時,李太祖﹙Ly Thai To﹚來到大拉﹙Dai La﹚,忽然看到一條金龍從湖中升起,便決定將首都由華閭﹙Hoa Lu﹚遷至大拉,並將大拉改稱升龍,將年號定為順天元年(西元1010年)。其子太宗則將國號定為大越,於是越南開始有長期的王朝,共有九位皇帝,其中太宗、聖宗、英宗均有禪師的身分,其餘的皇帝也都信仰佛教,並且有僧侶當政治顧問或國師。中國禪宗高僧草堂善清﹙雪竇明﹚在升龍﹙河內﹚開國寺建立禪宗“草堂派”。當時越南皇帝李聖宗﹙Ly Thanh Ton﹚鑒於國內佛教教派眾多,希望能夠統一各派,把神權操控在手中。於是他看重草堂禪師,尊之為國師。

陳朝仁宗﹙西元1279-1293年在位﹚好佛,禪位給太子,在元成宗大德三年﹙西元1299年﹚,往安子山出家修行,自稱“香雲大頭陀”,後南遊占城,返越後又自號“竹林頭陀調御覺皇”,又號“竹林大師”。他是越南自創禪宗派別“竹林派”的第一代祖師。

有著越南民族特色的“竹林派”,宣揚“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禪宗思想;第二代祖慧宗禪師的一首禪詩曰:“迷去色空色,悟來色無空,色空迷悟者,一理古今同。”元成宗元貞元年﹙西元1295年﹚,陳英宗遣使向中國求《大藏經》回國頒印,西元1299年印《佛教法事》 、《道場新教》頒行天下,“陳朝”佛教至此極為興盛。後來也出現了蓮宗派和觀禪派等,除了奉行臨濟宗禪法以外,還主張禪淨融合、禪教一致的思想。

建築文化

胡志明市﹙Ho Chi Minh City﹚舊名西貢﹙Saigon﹚,原是南越的首都,因受到法國人的苦心經營,有“東方小巴黎”之美稱。胡志明市最古老的建築物興平郡覺林寺古蹟,是中國明香季瑞龍居士創建,建築的風味有點像台北的龍山寺。此建於十七世紀末的伽藍寺﹙Gia Lam Pagoda﹚,曾在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重修,寺內樑柱上有越南古文字刻成的鍍金碑銘,牆上掛有歷代高僧像,並有精美的菠羅木雕像。

胡志明市內另有色彩最富麗堂皇的玉皇寺﹙Ngoc Hoa Pagoda﹚,大約在西元1892年由廣州的佛教徒所建立。建於西元1803年的覺圓寺﹙GIAC Vien Pagoda﹚,寺中保存有153尊手工精美的雕像,裡面有一頂珍貴華麗的轎子,是阮朝皇室贈送給創建高僧覺圓的。

胡志明市最新也最大的佛寺永嚴寺佛學院﹙Vinh Nghiem Pagoda﹚,落成於越戰期間西元1973年,由於曾獲得日本友誼協會的協助,此寺外觀具有日式佛塔的特色,融合越南傳統佛教建築所建造的。寺之正殿供奉一尊大佛,另有一座七層佛塔,塔的每一層都供奉著一尊佛陀的雕像,此外還有日本曹洞宗寺廟捐贈的鐘樓。主塔後的三層靈骨塔則存放骨灰罈和牌位。 胡志明市的堤岸區﹙Cho Lon﹚是中國城,有一座十七世紀末期建造的伽藍寺﹙Chua Giac Lam﹚,是西貢最古老的建築,也是一座祖傳的寺廟,主殿內供奉著一尊尊雕工精美的鍍金佛像,其他如判官、閻王與觀音等神祇。位於胡志明市中心北方的麥提路﹙Mai Thi Luu﹚,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玉皇廟﹙Phuoc Hai Tu﹚,是在西元1909年由中國佛教徒所建造的,是胡志明市色彩最鮮艷的寺廟。廟內供奉著主神玉皇大帝,右邊則是十八支手的準提佛母。胡志明市東南約128公里的半島海濱頭頓﹙Vung Tau﹚的中灘山坡上有一座臥佛寺﹙Niet Ban Tinh Xa﹚,內有水泥塑成十二公尺長的臥佛,臥佛腳底刻著佛陀的事跡。

位於越南中部的順化﹙Hueh﹚原為占婆王國所屬的烏里州,直到元成宗大德十年﹙西元1306年﹚,占、越聯姻關係才併入越南的版圖。而從西元1802-1945年間一直是越南最後一個王朝“阮朝”的王都,目前大內皇城以及嗣德皇帝、啟定皇定、明命皇帝、紹治、嘉隆的皇陵,都是值得一看的古蹟。而第一位統治順化的阮璜﹙Nguyen Hoang﹚於西元1601年建立了天姥寺﹙Thien Mu Pagoda,Chua Thien Mu﹚,據說天姥寺的位置是龍脈之首,不僅地理風水好,而且風景視野最佳。天姥寺的入口台階就設在香江河畔的山坡上,寺院正前有一座八角形的七層慈悲塔,高21.24公尺,是以運自占婆的磚頭所建造,“高塔映江”是本寺的美景之一。

據說此塔曾造七尊佛像於其中,是分別代表佛陀的七種不同化身,塔內有一尊鍍金的笑佛,及三尊細緻優美的佛像,塔外有六尊守護神塑像捍衛著。天姥寺的主殿大雄寶殿建在花園內,裡面第一間佛堂有一尊銅鑄的彌勒菩薩像,殿後還有官﹙關﹚武祠﹙Quan Vo﹚與官﹙觀﹚音寺﹙Quan Am﹚。 此外,有一塊大理石龜馱著的石碑,上面刻記著天姥寺宣揚越南佛教的貢獻。順化的寺廟建築大多與自然環境配合,常建在樹林茂密的山丘上,或建於水流緩和的江河邊。建築物上貼有金箔,或鑲嵌貝殼和陶瓷,蓋瓦、利用琺瑯等技術,比較起來色彩豐富,更有求奇的特點。

“李朝”聖宗時期建築的寺廟通常是正方形布局,保存至今的有東京灣﹙Gulf of Tonkin﹚岸海港海防﹙Hai Phong﹚的祥隘寺,高九層;安子山華安寺﹙在今廣寧省境內,越南最著名的古寺﹚;在河內有香海寺、招禪寺、石婆寺、延祐寺、獨柱寺﹙是西元1049年所建,又名“一柱廟”,建於蓮花池中。﹚等。“李朝”的建築風格都與中國同類建築有相似之處,但也有越南民族的特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