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信息:赴義前別父書
作品年代:清代
作者:方聲洞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父親大人膝下:
跪稟者[1]:此為兒最後親筆之稟,此稟果到家,則兒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兒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2],未曾稟告大人,長保無虞。則兒雖死,亦瞑目於地下矣!惟從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為大人分憂,甚為抱憾!幸有濤兄及諸孫在[5],則兒或可稍安於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後,切不可過於傷心,以礙福體,則兒罪更大矣。幸諒之!
茲附上致穎媳信一通[6],俟其到漢時面交[7],並祈得書時即遣人赴日本接其歸國。因彼一人往東,無人照料,種種不妥也。如能早歸,以盡子媳之職,或能輕兒不孝之罪。臨死,不盡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體,以慰兒於地下,旭孫將來長成,乞善導其愛國之精神,以為將來為國報仇也。臨書不盡企禱之至。敬請
萬福金安兒聲洞赴義前一日稟於廣州城
家中諸大人,及諸兄弟姊妹、諸嫂、諸侄兒女、諸親戚統此告別。
作品注釋
[1]跪稟者:子女寫信給父母時用的敬調整,表示有所陳述、稟告。
[2]第:只是。此次之事:指參加起義的事。
[3]預備立憲:清廷1906年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以九年為預備立憲時期。
[4]念:即“廿”,二十。
[5]濤兄:作者的哥哥方聲濤。也是同盟會會員。
[6]穎媳:作者的妻子王穎。也是同盟會會員。
[7]漢:漢口。當時方聲洞家在漢口。
作品賞析
此文是廣州起義前,方聲洞寫給父親的永別書。信中主要說明了自己慷慨赴死的原因,即獻身祖國的道理,藉以勸慰父親。信中既有作者為祖國而死、義不容辭的豪言壯語,又有兒子對父親未能盡責的深深遺憾,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
作者簡介
方聲洞(1886—1911),字子明,福建侯官(今閩侯)人。1902年留學日本。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他參加了留日學生組織的拒俄義勇軍。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任福建支部部長。1911年3月訣別妻子,回國參加廣州起義,在起義中英勇作戰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