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
赫哲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世代以漁獵為生,自古以來一直生息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有本民族語言而無文字。因居住地域不同,有“奇愣”、“那乃”、“赫真”之分,至今全國約有5000餘人。主要分布在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同江市街津口、八岔赫哲族鄉、佳木斯郊區敖其村、樺川、富錦、撫遠等地有散居。千百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赫哲族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正趨於衰竭,發掘整理和保護珍貴的赫哲族文化遺產,已引起了更多有識之士的關注。
四排赫哲族鄉位於饒河縣城北17.5公里的烏蘇里江左岸,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邊境線長54公里,行政區域42平方公里,赫哲族鄉山清水秀,民風淳樸,自然景色宜人,是旅遊觀光的好地方,著名的《烏蘇里船歌》、《大頂子山高又高》等文化作品,就是取材並創作於此。 總人口1100人,由漢、赫、蒙、鮮、滿、土家族等六個民族組成,其中赫哲族47戶195人。現在雖然大多數赫哲人都已從捕魚打獵向種植業生產轉變,並掌握了相應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但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風仍在這裡隨處可見。來到四排風情園不僅可以飽覽烏蘇里江的秀麗風光、觀賞到赫哲族傳統舞蹈,民族體育項目。同時還能聽上一段赫哲說唱“伊瑪堪”。乘上樺皮舟、登上四排島,赫哲族特有的“剎生魚”一定會成為您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景區介紹
烏蘇里江流域唯一一處體現赫哲族民間傳統文化的赫哲族民間風情園,於2001年7月4日在饒河縣四排鄉正式對外開放。四排鄉赫哲族風情園占地一萬多平方米,預計總投資500萬元,分三期開發。一期工程已投資50萬元,總體開發上,是按赫哲人傳統生活方式進行設計的,建造木楞房、“撮羅子”等傳統居舍,布局合理,建築奇特。增設餐飲服務設施、挖掘傳統娛樂項目,進行民族舞蹈和民族體育項目及民族工藝製作表演。使民族風情園成為發掘和保護赫哲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想場所。它是集旅遊、民風民俗、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為一體的赫哲民族的風情建築。園內主要建設有赫哲族發展史館、民族工藝作坊、傳統民居建築等。建築外觀全部採用赫哲族民間傳統的木刻楞式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赫哲民間風情。並且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親筆題寫的“四排赫哲族風景區”和中國創新集團總經理畢大川題寫的“四排赫哲族風情園”。 四排赫族風情園是集文化、娛樂、遊覽、餐飲、住宿於一體的綜合性園林。建於2001年6月,占地10000平方米,主體建築是赫哲族博物館、傳統民居、假山、水池、圖騰等。
四排赫族風情園以民族歷史文化為底蘊,以仿古性建築為載體,充分體現民族文化、民俗民風、發展過程,今日成就。它是一座橋樑,一條紐帶,通過風情園,使世界更好地了解赫哲族,使赫哲族更快地走向世界。 風情園開園式上,還迎來國家民委、中央民族歌舞團一行17人到四排赫哲族風情園舉行了“興邊富民”慰問演出,此次來赫鄉慰問演出的有中央民族歌舞團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蒙古族“歌王”拉蘇榮、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回族歌星方明等,演員們精彩的表演博得了赫哲民眾的陣陣掌聲,當日就接待中外遊客3000多人。
鴕鳥園
2002年,二十多隻珍稀動物鴕鳥在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風情園安家。這是饒河縣開發旅遊項目的又一舉措。它們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東北邊陲饒河縣。這些鴕鳥的習性溫柔可愛,吃的飼料需要用啤酒來拌。剛來到新家還不太習慣,經過飼養員的精心飼養,它們逐漸熟悉了這裡的環境。只見它們邁著輕盈的步子,高昂著頭,在園內悠閒的漫步,引來許多遊人前來觀看。風情園管理人員表示,如果這些鴕鳥適應在這裡生長,他們將陸續引進其它動物,豐富園內旅遊景觀。 鴕鳥園內現飼養鴕鳥為非洲鴕鳥和澳洲鴕鳥。 非洲鴕鳥,是現代最大的鳥,也是唯一的兩趾鳥。非洲鴕鳥雄鳥最高達3米,雌鳥稍小:兩翼退化、不能飛翔,腿長而有力、善奔跑,主要分布在非洲稀樹草原和沙漠地帶。 澳洲鴕鳥,亦稱鴯鶓。體形較小、體羽黑、兩翼退化、不能飛翔、三趾、善行走、游泳,主要分布於澳洲草原,灌叢地帶。
民族風情
風情園展館內陳列著赫哲族魚皮衣、魚具、樺樹皮製品及木雕工藝等幾十件,這些展品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赫哲族的文化興衰和時代變遷。同時展館內還有大量的圖片向人們展出了四排赫哲族鄉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集餐飲、娛樂、綜合服務為一體的民族風情園依山傍水,集民族特色與良好生態環境於一體,極具吸引力,是一個觀光旅遊的好去處。